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吳施楠
編輯 | 袁月
俗話說「胖是百病之源」,肥胖是上百種疾病的誘因,糖尿病就是其中之一。近年來,我國超重和肥胖率快速增長,糖尿病防治形勢也不容樂觀。
在北京大學糖尿病中心、《中國糖尿病雜誌》主辦的2024北大糖尿病論壇舉辦期間,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紀立農教授告訴搜狐健康,北大糖尿病論壇連續舉辦的這20年也是我國糖尿病患病率持續升高的20年,特別是超重和肥胖導致的糖尿病有明顯增高的趨勢。在兒童和青少年群體中,我們也看到了越來越多肥胖相關的糖尿病發生。
中國疾控中心近期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約有19%的6歲至17歲青少年面臨超重和肥胖問題,而這一比例在成年人中則超過50%,高於國際平均水平。有研究預測,到2030年我國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達65.3%。
面對嚴峻的超重肥胖情況 ,糖尿病防治同樣需要新理念。「今年北大糖尿病論壇的主題定為『心腎代謝』,就是希望公眾能夠關注肥胖、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與心血管疾病、慢性腎病之間的聯繫和相互影響。「紀立農教授表示。
心腎代謝綜合徵(CKM)是2023年底美國心臟病協會(AHA)「主席建議」提出的一種「新疾病」,是指與功能失調、過度肥胖等相關的一組疾病譜系。更通俗的說,就是由於心臟疾病、腎臟疾病、糖尿病和肥胖之間的病理生理相互作用導致的健康障礙。
「心血管疾病(CVD)、慢性腎病(CKD)和以2型糖尿病(T2DM)、肥胖為代表的代謝性疾病是全球範圍內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慢性疾病。而且2型糖尿病的常見併發症就包括糖尿病腎病和心衰等。」在談到為何會在糖尿病防治領域強調「心腎代謝」時,紀立農教授解釋說,以前我們只是把它們三種疾病割裂來看,但隨著對代謝危險因素之間的病理生理相互關係的認識不斷提高,我們發現有腎臟疾病的人發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更高。一些藥物在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同時也能改善腎臟問題。這提示我們這三類疾病的發病機制和防控策略上有共通的地方。從單純控制血糖、血壓和血脂到現在提出「心腎代謝」,主要是想通過控制肥胖、降低體重以及利用一些心腎獲益的藥物,更好的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結局。」
CKM概念的提出,再次證實了「糖心腎」共管共治的重要性。紀立農教授強調,CKM是一個複雜且多面的健康問題,但臨床上CKM的藥物治療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需要藥物研發者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和應對。通過深入的基礎研究、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制定、降低藥物成本和提高可及性等措施,為CKM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
面對日益嚴重的肥胖問題,紀立農教授提醒,臨床證據和診治經驗已經證明,很多年輕人因為肥胖導致的糖尿病是可以逆轉的,也就是說通過體重改善,可以讓血糖回歸到正常狀態。這種方式應該成為現在肥胖相關糖尿病的主流治療措施,而不是上來就給患者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