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是日本最出名的城市及第一大城市,以至於很多人覺得東京就是日本的首都。
然而,東京雖然是天皇和首相官邸的所在地,是事實上的首都,卻不是法律上的首都。
繁華的東京
在日本2000多年的歷史裡,承擔政治中心角色的城市主要有三個,分別是東京、京都和奈良。
東京的中心地位是在19世紀才確定的,但1956年日本廢除《首都建設法》,從法律上講,日本已經不存在「首都」這個概念了。
京都作為日本的舊都,擔任首都的時間最長(8世紀-18世紀),達近千年之久。
京都景色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奈良才是日本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首都,這座模仿唐朝長安城的古都,至今依然保留著很多唐朝的元素。
奈良歷史比千年古都京都更為悠久,早在日本剛邁入封建國家之際,奈良就已成為日本的首都。
2022年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在奈良演講時遇刺,再一次把這座城市推上了風口浪尖。
那麼,奈良在日本究竟有著什麼樣的地位,它又是如何成為日本第一個首都的呢?
安倍晉三在奈良遇害
一、從「都」到「城」
現代的奈良,分為廣義的奈良(奈良縣)和狹義的奈良(奈良縣奈良市)。
奈良縣(縣是日本的一級行政區,相當於中國的省),面積約3691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是山地,90%的人口都聚集在北部的奈良盆地。
奈良市(紅圈)
而奈良縣中心的奈良市,人口僅36萬,根本無法同京都(146萬)、東京(1394萬)等大城市相比。
奈良縣和奈良市
可以說,無論是人口還是其它,奈良都遠不及日本的其它主要城市。
但在歷史上,奈良地區曾是日本文明的發源地。大約公元3世紀中葉,在如今的奈良一帶,大和國逐漸興起。
此時正是中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當時的中國已邁入封建社會幾百年了,而日本依舊是落後的奴隸制社會。
奈良被四周的山地所包圍,易守難攻,而位於中心的奈良盆地,有著極其肥沃的土地,適宜發展農業,依靠優越的地理環境,大和國日漸強盛,開始征服周邊地區。
5世紀初,實力強大的大和國終於徹底征服各部,建立起日本列島第一個統一的國家政權。
大和國興起
到公元578年,蘇我馬子發動政變,從此蘇我氏一族掌握了大權,當時的統治中心位於奈良的「飛鳥京」,因此這一時期也被稱為「飛鳥時代」。
飛鳥京所在位置(紅圈)
此時的中國進入隋唐大一統時期,文化空前繁榮,日本派遣了一批交流生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
遣唐使
而當時的日本,在蘇我氏的統治下,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朝廷地位受到嚴重影響。
正當社會危機日益嚴重之時,派到中國的交流生陸續回國,並廣泛傳播中國的文化和制度,隋唐先進的封建制度與日本國內落後的奴隸制形成了鮮明對比,在部分貴族中造成強烈影響,他們開始試圖推翻蘇我氏的統治並進行改革。
中大兄皇子刺殺蘇我氏
公元645年,不滿蘇我氏的統治的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鐮足發動政變,終結了蘇我氏一族的統治,之後即位的孝德天皇在他們的支持下,模仿唐朝的律令制度,改年號為「大化」,在全國推行改革,這便是有名的「大化革新」。
「大化革新」的功臣中臣鐮足
大化改新後,「大和國」正式改名「日本國」,意為「日出之處的國家」。大化革新推動了日本的經濟發展,使日本逐漸從奴隸社會變成了封建社會,為日本以後的繁榮奠定基礎。
公元622年,大化革新的功臣之一中大兄皇子即位,是為天智天皇,不久之後他移都至「大津京」,位於飛鳥京正北約40公里處。
天智天皇
而「大津京」建都僅5年就毀於戰火,其遺蹟至今都未能發現,繼任的天皇於694年遷都藤原京(今奈良縣橿原市),而藤原京,也被認為是日本首個正式的都城。
橿原市的藤原京遺址(紅色標記處)
由於日本的版圖狹小,就算是如今的整個日本也只相當於一個雲南省,因此當時天皇實際的統治範圍並不大,屢次遷都也不過是在方圓幾十公里內換個地方罷了。
大和國時期的日本版圖
而奈良盆地附近的經濟文化社會更發達,類似於中國的黃河流域,相比於日本當時其他地方荒無人煙的狀況,奈良是理所當然的政治中心。所以日本早期的遷都,也始終落腳於奈良地區。
奈良盆地離海不遠,但又有山地和沿岸阻擋,是古代建都佳地
值得一提的是,「飛鳥時代」前期的兩處皇都「飛鳥京」和「大津京」,因其規格太小,都只能算是都城的雛形,或者說,它們是「都」(皇宮)而不是「城」(城市)。
在7世紀之前,日本的「都」是隨著天皇所在地而變換的,但是隨著與唐朝的交流漸趨頻繁,天皇深感唐朝巨大的都城可以有效地顯示國威,於是著手建造自己最初的大都城。
大唐長安城
而日本最早的正規都城,也就這樣落到了模仿中國都城制模式建立起來的「藤原京」身上,奈良的古都之名,也於這一刻正式開始。
可以說,日本封建社會早期的首都就都在奈良地區附近,而後來真正具有首都意義的「藤原京」和「平城京」,仍然是奈良,從這一點來講,奈良無愧於日本最早的古都之名。
二、從「藤原京」到「平城京」
和之前的「飛鳥京」和「大津京」一樣,「藤原京」也位於奈良盆地內,由大和三山 (北面耳成山、東面天香具山、西面歆傍山) 所包圍。
藤原京位置及周邊遺址
隨著當時中日之間來往的密切,日本也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並因此影響到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在首都的建設中也是如此。
藤原京的街道和結構都採取了中國都城的棋盤格子式格局,其風格和特點都具有鮮明的中國文化印記。
藤原京復原圖
藤原京東西寬2.1千米,南北長3.2千米,中央偏北是天皇宮禁,成邊長1千米的正方形,都城內還分布著官員邸宅和24處寺院。
藤原京在694年到710年之間,成為了持統天皇、文武天皇、元明天皇三代天皇的都城。而藤原京時代,也是日本向文明國家體制邁進的轉換期。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藤原京因為土地不夠寬廣,難以滿足越來越多的人口居住,所以在僅僅建成16年後,就失去首都的資格。
公元710年,元明天皇下令遷都平城京(今奈良市西郊),由於平城京位於當時奈良地區的中心,因此這一時代也被稱為「奈良時代」。
遷都平城京(現奈良市)
當時的大唐,國力強盛,萬國來朝,其首都長安城更是無比華麗,彰顯出大唐的國威,日本人受此震撼,在平城京的建設中,也開始模仿。
平城京復原圖
平城京的格局就是模仿的唐長安城,其面積約為唐長安城的四分之一,而為藤原京的3倍。
平城京東西寬4.3千米,南北長4.8千米。這個矩形的城內,不論東西南北,每隔4町就有大路相通,猶如棋盤一樣。
城北的正中,有向南占地8町見方的「大內里」(平城宮),皇宮和役所就在其中。都城設有東西兩個市場,使用貨幣「和銅開彌」交易各種物品。
奈良時代是日本全面吸收唐代文化和制度的時代,是日本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
日本在奈良時代第一次出現了全面昌盛的局面,大批遣唐使給日本帶來了先進的中國文化,日本全國在這一時期內逐漸完善仿唐制律令系統,普遍採用漢字,大力弘揚佛教,佛教文化和佛教美術開始繁榮起來。
奈良時代
在這一時期,日本在各個領域都取得巨大進步,文化和經濟得到迅速發展。
以奈良盆地為基礎的這些都城,在日本整個宏觀歷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吸收的中華文化逐漸內化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包括茶道、和服等一系列顯著的日本文化印記都在這一時期逐漸形成,對後來的日本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
而一直到平城京為止,日本主要的4處都城,「飛鳥京」、「大津京」、「藤原京」和「平城京」,其地域都在奈良盆地之中,這也恰恰顯示出了奈良作為古都在日本史上的地位。
日本都城沿革
三、從「一國之都」到「歷史名城」
奈良時代末期,朝廷與貴族勢力之間的矛盾激化。
為了削弱權勢貴族和僧侶的力量,加之平城京地處奈良盆地,對外交通相對不便,天皇決定遷都。公元784年,桓武天皇遷都長岡京(今長岡京市),奈良地區作為首都的地位就此結束。
然而,長岡京作為過渡性國都,由於受早良親王怨靈作祟的傳說、京內的水患災害頻發、宮域地形條件等諸多因素影響,最終天皇還是廢棄了長岡京。
長岡京市所在位置(紅圈)
奈良盆地在日本文明發展的早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依靠奈良的地勢有利於穩固統治,但隨著時間推移,奈良的人地矛盾愈發突出。
與此同時,京都地區逐漸發展起來。和奈良相比,這裡的水運通達,便於同外界來往,氣候環境更適宜居住,也更能夠輻射和帶動其它地區。
天皇於是在此籌建新都,命名為「平安京」,希望藉此獲得平安、吉利、安寧與和平,日本也從此由「奈良時代」進入「平安時代」。
平安時代
平安京營建時,正是遣唐使活動的高潮, 所以新京的格局以中國都城為榜樣便屬理所當然。
這座千年古都的最初設計是模仿中國隋唐時代的長安和洛陽,整個建築群呈長方形排列,以貫通南北的朱雀路為軸,分為東西二京,東京仿照洛陽,西京模仿長安城,中間為皇宮。
宮城之外為皇城,皇城之外為都城。城內街道呈棋盤形,東西、南北縱橫有秩,布局整齊劃一,明確劃分皇宮、官府、居民區和商業區。
從794年遷都平安京到1868年東京奠都為止,京都一直都是天皇的居所,首都地位無可撼動,在長達千年的時間裡,京都保持不可思議的穩定,這得益於京都經濟中心和大都市的地位。
1192年,源賴朝在鎌倉創建幕府,日本進入鎌倉時代。幕府將軍憑藉功勞逐漸把持了朝政,實行獨裁,一手遮天,從此天皇大權旁落,成為了傀儡。
幕府時代的等級
在此期間,日本實質上的政治中心雖然移至幕府將軍所在地鎌倉,但京都仍然是天皇的居住地和日本最大的都市。
鎌倉及周邊地區
1338年,幕府將軍回遷京都,京都又再次成為日本政治的中心。
在幕府長期統治期間,以京都、大阪為首的關西地區逐漸興起,水運的發達使這裡的工商業急速地發展起來。
尤其是在德川家康打敗競爭對手,獨掌大權,建立由自己控制的德川幕府之後,關西地區在其支持下商業文化日益發達,成為商業中心。
以京都、大阪為首的關西地區
而德川家康的大本營江戶,也在德川幕府建立之後被大力經營,再加上臨海的優越地勢,以江戶為中心的關東地區也逐漸發展起來。
後來幕府統治漸趨黑暗,執行嚴格的閉關鎖國政策,直到1853年黑船來航,美國以炮艦威逼日本打開國門,人們開始認識到要真正富強,就要推翻幕府統治,倒幕運動爆發。
日本關東地區在近代崛起
之後倒幕派節節勝利,推翻幕府的統治,天皇大政奉還,在時隔六百多年後再度掌權,開始明治維新。
1868年,為了更好的對外交往,便於向西方學習先進位度和文化,日本的首都從京都遷移到地理位置更加優越的港口江戶(東京)。
明治維新前後的日本
明治維新後,日本迅速崛起,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關東地區的東京作為政治中心,成為近現代化和強國的象徵,憑藉著對外貿易和工業化的開展,關東一帶也迅速發展為經濟發達的現代化都市圈。
而關西地區的京都、奈良作為封建時代的象徵,慢慢衰落,京都和大阪還能通過優越的區域位置發展工商業和教育文化行業,而奈良只能眼睜睜的沒落下去。
關西和關東的位置
隨著東京逐漸成為政治中心,全國文化經濟中心開始東移,奈良的地位也隨之日漸隕落,尤其是工業化時代到來後,沒有工業做支撐的奈良,慢慢淪為了一個發展滯後的小縣城。
近代以來,日本各大城市開始迅速發展,而奈良由於沒有港口可資利用,連水路交通都只能依賴附近地區。不僅如此,奈良還沒有機場,目前最便捷的是利用大阪關西國際機場。
關西國際機場
不過,奈良並沒有一直銷聲匿跡下去,作為日本文明發祥地與歷史文化古都,奈良保留了很多唐朝古風的建築,擁有眾多歷史遺蹟與文物國寶,占比全國國寶與重要文化財產17%,這為奈良的旅遊發展提供了基礎。
二戰後,奈良憑藉豐富的文化遺產,大力發展旅遊文化產業,將自己打造成「文化之都」,逐漸發展起來。
奈良的鹿
作為古老的文化城市,奈良擁有眾多的古寺神社和歷史文物,享有「社寺之都」的稱號,被日本國民視為「精神故鄉」,類似於中國的西安或洛陽。
而作為日本古代文化發祥地之一,這裡的名勝古蹟也很多,著名的有平城京遺址、皇陵、東大寺、唐昭提寺、藥師寺、法隆寺、春日社、奈良公園等。
如今的奈良,是一座旅遊業和文化產業發達的歷史名城,在日本人民心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位置。
奈良美景
為了獲得民眾的支持,很多政客都曾到此演講。2022年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也到此為當地議員候選人站台,卻倒在了黑洞洞的槍口下。
而這在日本人的眼中,也為奈良這座城市塗上了一層不幸的陰影。
作者|黑羊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編|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