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滿完成!首顆可重複使用返回式衛星上天入地乾了啥

2024-10-24     文匯報

中國航天在可持續發展路上不斷自主創新再突破。

10月24日,國家航天局在京舉辦實踐十九號衛星載荷交付儀式,標誌著該衛星工程返回任務圓滿完成。此次交付的實踐十九號衛星搭載載荷包括主糧作物、經濟作物、微生物航天育種載荷以及空間技術試驗載荷等20大類。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拉開了中華民族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的序幕。時光荏苒,在「兩彈一星」精神的照耀下,實踐十九號衛星正書寫著我國衛星發展史上新的篇章。

9月27日發射升空,10月11日成功回收,作為我國首顆可重複使用返回式技術試驗衛星,實踐十九號不但能「上天」,還能「入地」,甚至可以像「孫大聖」一樣反覆遨遊於天地間。

10月11日10時39分,我國在東風著陸場成功回收首顆可重複使用返回式技術試驗衛星——實踐十九號衛星。新華社發(王衡攝)

一來一回的旅途中,該衛星充分發揮了新一代返回式空間試驗平台「育種周期短、搭載效率高」優勢,圓滿完成了近千個種質資源空間育種試驗,為我國種質資源創新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也為國產元器件、原材料等提供了珍貴的在軌驗證機會,為我國航天技術的自主創新和可持續發展夯實了基礎。

同時,衛星還搭載了泰國、巴基斯坦等國家的種質資源和多個科學試驗載荷,為打造國際航天合作新生態、推動全球科技創新作出了重要貢獻。

實踐十九號衛星有這些特點——

首先是「可重複」。早在1975年,我國就完成了首顆返回式衛星成功發射和安全回收,成為當時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返回技術的國家。

實踐十九號衛星能榮獲「首顆」殊榮,是因其回收艙突破了可重複使用技術,衛星平台可以重複使用10次以上,做到了可重複往返天地之間,從而大幅降低了製造成本、提升了使用效率。

此外,該衛星還具備提供更高品質的微重力環境能力,可為高端微重力實驗提供更高品質的微重力環境保障。

圖為衛星搭載的微生物實驗箱。新華社記者 宋晨 攝

實踐十九號衛星上天入地「干大事」——

在新技術試驗方面,衛星在軌開展了微重力氫氣製備技術、低頻磁通信技術、充氣密封艙技術、無線功率傳輸技術、氣動參數測量技術、功能梯度防熱材料、低膨脹係數結構等新技術試驗。

在空間科學實驗方面,衛星共搭載了合金熔體擴散行為研究、非晶合金結構及表面原子動力學、碳納米材料與器件、固體催化劑材料、口腔醫學材料研究、手性藥物研究、微生物產藥分子學機制研究等空間科學實驗載荷。

在自主可控元器件方面,共搭載了DSP數位訊號處理器、超高速光通信處理器、高可靠雙核處理器等27種國產器件。

實踐十九號衛星未來可期——

由於新一代返回式衛星平台獨特的低阻力、低擾動設計,衛星在軌運行期間,可為有效載荷創造高品質的微重力環境以及真空、空間輻射等綜合軌道環境,並且完成試驗後可及時攜帶載荷或者樣品返回地球,效率高、靈活性高。

該衛星是一個可實現載荷天地便捷往返、能夠提供高品質試驗服務的空間試驗平台,可廣泛服務於空間科學實驗、航天新技術驗證,以及航天育種、空間製藥、空間材料製造等領域,應用與合作前景十分廣闊。

作者:

編輯:夏徐寅 責任編輯:孔韜

來源:新華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7b1d957c8c6a63850e8e9f03ca5e4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