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丨「驚天」虧損,康師傅飲料經銷商痛斥「三年被騙1500萬」!

2023-02-13   快消

原標題:重磅丨「驚天」虧損,康師傅飲料經銷商痛斥「三年被騙1500萬」!

文丨李珂

「當人從第一天開始就想騙你,你根本防不勝防」。

近日,「康師傅東北某經銷商暴雷」的消息在飲料圈引起不少關注和討論。一名自稱是康師傅飲品黑龍江大慶經銷商的男子公開表示,「康師傅飲品營業所所長,三年騙經銷商1500餘萬」;並聲稱,「即日起開始維權」。

快消君聯繫到了當事人Z先生,了解事情經過後,梳理成文,分享給各位。只盼經銷商朋友們能反觀己身,做得更好。

打款,打款,還是打款

「十幾年前,我曾在南方做過快消品的小代理商,當時日子過得還比較滋潤。賺了點錢後,出於對大品牌的信任,就聯繫到了康師傅廠家。那時主要考慮康師傅是正規的、集團化的企業,認為只要投資,然後去經營就可以了。」Z先生表示。

更讓他放心的,是當地康師傅負責人描繪的「前景」——「一年的任務額大概在5000萬到一個億之間,流水非常大,一年隨便做做也有幾百萬的利潤」——回報率相當誘人。

在廠家配套服務方面,康師傅的相關負責人除了為Z先生的生意給出了關於設備、人才的初步規劃外,還聲稱掌控著天文數字的市場費用——僅一個城區一年的配送費用就有約500萬元,且如果渠道商最終達不到利潤預期,這一部分費用還可以做補償。

彼時,雖然這些規劃似乎都為這場合作帶來特別好的預期;但在當下的Z先生看來,那些口頭承諾不過是能讓其「承接代理的一種誘導方式」。心態轉折的首要原因,是雙方簽訂合同後,隨即而來的「逼迫式打款」。

據Z先生回憶,簽署完合同的轉天,在自身車、人、庫房都還沒到位的前提下,廠家負責人也不考慮他能否接貨,就要求把保證金和第一筆貨款打過去,共計150萬元;當自己剛剛把庫房、人、車安排妥當,能「上道」了,廠家立馬要求打125萬的第二筆款;而在275萬元的貨還沒接完的時候,第三個月的打款日就又到了,這次是200萬元。

粗略計算,短短三個月的時間,Z先生就打了近500萬元的貨款。這500萬元的貨,可以裝滿50車13米高欄貨車。換言之,即便平均每天接一車,經銷商用一個月的時間也接不完。

至於短期內被要求不斷打款的原因,Z先生表示,「按照廠家人員的說法,經銷商有義務去完成所屬片區的打款業績額。但後來覺得,所謂的打保證金和第一筆貨款,是因為他們當月的業績達不成,所以反覆要求經銷商打款,來完成個人業績。」

耐人尋味的是,廠家人員甚至主動詢問Z先生,是否願意接營銷額度很大的新片區,同時提出了再打300萬元的要求。而在彼時的Z先生看來,既然自己已經投入了人力、車力等成本,當然拿下新的片區是比較合算的。

不過,這似乎又是一個新的「套路」。Z先生說,「後來我搞明白了,所謂片區都是他們自己隨意劃分,隨便畫一筆就是幾百萬的任務。就是在騙外行。」

至於這背後的根本原因,是當地康師傅飲品的年度任務是5000萬元(當地其他知情人士透露,具體金額為6000餘萬元),但實際只能完成2500萬元。所以,有接近2500萬元的任務最終得由經銷商來承擔。而這最終導致了廠家人員逼著經銷商一筆筆地打款,打到最後,「3月份的貨還沒來全,6月份的款已經過去了」「庫房連下腳的地方都沒有」——打款完成後,經銷商究竟有沒有那個接貨能力,廠家人員似乎並不在乎。

在當事人和部分當地經銷商看來,在簽訂合同和打第一筆款的那一刻,Z先生已經掉入了被設計好的打款流程中。以上整個過程,算得上「請君入甕」。

幾百萬貨物,「消失了」

事實上,在商場摸爬滾打多年的Z先生也並不是沒有基本的戒備心以及商業常識;那麼,為什麼當這段合作已經不能正常運作時,他依然沒有主動終止事態的「發展」呢?

一方面,作為快消行業的「新入局者」,Z先生依然還是信任大品牌。無論是方便麵還是冰紅茶,康師傅的產品是自己從小吃到大的,這個企業能存活這麼多年,一定有其道理。既然自己是「新人」,那就按照康師傅相關負責人的規劃來就好,也就沒有多慮。

同時,當地康師傅工作人員也在不斷用一些結案和促銷上的許諾安撫Z先生的情緒。例如,2月初「開門紅」給到一箱便宜5-8毛錢的政策吸引打款,但最後實際上只給經銷商按每箱一塊錢的利潤去結算。換言之,這些為了刺激經銷商打款給出的承諾,並未兌現。

據Z先生回憶,「伴隨著打款額度的增加,最初500平方米的庫房已被填滿,廠家人員便催促增容;可當我把庫房增加到近3000平方米後,我才意識到原來500平方米的庫房即便滿貫也就只能裝進200萬元的貨。換言之,在第三個月打款額到500萬元的時候,庫存有300萬元的貨『憑空消失』了。」

因此,他認為,之所以讓他不斷增容庫房,一方面是為更多的打款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如果不增容,被廠家人員挪走的這部分貨就「露餡」了。

那麼,憑空消失的幾百萬貨品,去哪了呢?廠家人員給出的答案是——在「積庫」里。

所謂「積庫」,通常來講就是渠道商的倉庫太小放不下貨,於是就放在廠家的倉庫里。幾年前,康師傅飲品就成立了一個打算上市的物流公司「頂通」,就是承接這一部分業務;不過在很多經銷商看來,「積庫」模式的漏洞非常多,由於不夠透明,帶來了一系列產品日期、貨物挪用等隱患,甚至可能涉及很多廠家人員的經濟問題。

據了解,起初Z先生拿貨之時是康師傅工廠先把貨配給頂通,然後由頂通轉為小車配送。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不少發生「假期日」和「假單」的情況。過去幾年間,Z先生不僅遇到頂通自營把好日期的貨品留下,然後把大日期貨,或是凍貨發給經銷商的情況;更經歷過明明只來了十輛小車,卻帶來12張貨單的「詭異」場面。

「目前,頂通拿不出的送貨票據近400萬元,公司只說不知道這部分貨到哪去了。要知道,正常來講物流公司必須要保存票據5年以上,但頂通卻一張票據也沒有。」Z先生表示。

當然,最戲劇化的還是,當Z先生到頂通詢問時,得到的答覆卻是「根本沒有積貨」,甚至這幾百萬的貨頂通「根本放不下」。換言之,在渠道商擴容的過程中,這一部分貨品就這麼不明不白地「不見了」。

防不勝防的那些「套路」

更糟糕的是,伴隨著越來越多的打款,應該拿到手的回款卻不見「歸期」。

需要注意的是,批發在當地占據的零售額甚至超過廠家配備的業務銷售額,可以說,當地市場基本都在批發商手裡。然而,當Z先生準備給當地批發商送貨的時候,康師傅人員卻告知他,由於批發的銷量很好,所以可以「先貨後款」;此外,由有權限、卻比較熟悉當地批發商的廠家人員去對接訂貨和回款會更好。對此,Z先生並沒有提出異議,一段時間內也沒有和批發商進行點對點溝通。

據他回憶,「當時我手裡拿到的批發商欠條有二十來張,共計金額在300萬元左右。可我後來發現,廠家人員拿走100萬的欠條,卻只能結回二三十萬到三五十萬的款,沒有一次能滿額回款。」

廠家人員給出的解釋是:批發商最近被壓了啤酒、罐頭等,手裡沒有現金,但是欠條都已經核對過了,他們未來不久會攢一筆錢打過來。然而,當尾款遲遲未到,就導致了——批發商欠Z先生的錢,以月為單位越積越多,一開始是200多萬元,後來累積到500多萬元。

發覺事情並不簡單的Z先生找到了經銷商當面對帳,卻發現批發商對其竟然一直是「先款後貨」的操作方式,就是每次要貨時都會先打錢給康師傅的人,但卻沒有拿到相應的貨。簡而言之,雙方都覺得對方欠自己款/貨,但一直到當面對帳才「真相大白」。這其中,涉及到一二百萬的差額。

另一個創造差額的「套路」,在結貨價上。以康師傅冰紅茶為例,Z先生以31.5元每件的價格,加上中間產生的運輸、庫存、人工等費用,開出的票價是32.5元,但批發商帳單上的結貨價卻是每件27元。考慮到批發商每個月的銷售量都是一萬至十幾二十萬件,而Z先生手上有二十幾家批發商客戶,這5元每件的差額,日積月累就形成了天文數字的帳目窟窿。

「這種批發商和廠家人員之間藕斷絲連的潛規則,是導致我們這些經銷商大額資金外流的一個突破口。」Z先生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批發商,「小店」也是套路的重災區。Z先生手下供應近2000家終端小店,但並沒有拿到廠家每月12萬元左右的費用(主要用來配置冷櫃,購買陳列、堆頭等),而是自己墊款,這麼算下來一年也就是一百四五十萬的費用。更何況,部分門店由於業務量好,下的費用單會超過12萬元,這一部分費用也是經銷商在墊付。

然而,Z先生卻越來越多地接到門店的電話,質問其「為什麼拖欠陳列費用」。經過調查他才發現,部分小店確實有進貨記錄,卻沒有費用的下發記錄,70%的門店都存在著被拖欠費用的情況;換言之,這每個月十幾萬的費用也不明不白地「消失」了。更蹊蹺的事是,某門店三個月從經銷商處進了100元的貨,卻發了幾千元的費用。

彼時,康師傅人員表示,無論這些費用是業務偷走了,還是發放超量,都不去追求調查了,由康師傅當地營業部負責。但是,營業部沒有現金,於是還是得由經銷商來墊款——這一部分費用大概又是200萬。

對於這種現象,Z先生無奈地表示,「這就是行內人常說的一句話,如果你是做業務的,煙酒茶還要掏腰包你就不用乾了。我給你三千塊錢的貨,你還不給我兩千塊錢的煙酒茶嗎?」在他看來,這種種「小動作」,其實從康師傅業務到所長、部長,其實都是知曉的,只是都做出了沉默式處理。而最終的受害者,也只能是經銷商。

後記:

Z先生的經歷,或許有部分同行會認為Z先生在快消品行業過於天真和單純。不過,快消君想說的是,討論事件本身的爭議是有必要的,但「受害者有罪論」其實大可不必。

其實,就在快消君了解事情經過的過程中,也有知情人士告訴快消君,Z先生手上的其他生意其實很多,而從進帳來看快消品其實算不上主業。因此,作為商場的「老江湖」,卻在快消行業體現出一定程度的「傻白甜」,其實是合乎邏輯的。

並不是所有的經銷商打從第一天起就是老手,一個行業能否健康發展,不僅要看「老人」日子過得是否平順,更要看「新人」是否有成長空間。事實上,近兩年來,一直有東北資深飲料經銷商告訴快消君,由於當地市場環境和人員做事風格的惡劣,很多飲料企業,甚至是大牌都很難找到有意願的代理商。相信,這一定不是從業者希望看到的一幕。

當然,無論此次「暴雷」事件下一步如何發展,經銷商朋友都可以從該案例中吸取一些經驗和教訓。無論你生意做得有多大,事務有多繁忙,都要特別謹慎地對待每個細節——在簽合同時一定要逐頁翻閱,看仔細每個條款,更不要相信口頭承諾;定期盤庫,對自己倉庫中的貨品總量,日期做到心中有數;涉及到墊款的時候,更要謹防倒掛。

畢竟,「隨便賣賣」都能年入幾百萬的時期真的已經一去不復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