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鈷祿·和珅作為歷史上著名的貪官,身價富可敵國。根據《清朝野史大觀》記載,和珅的家產是:
「二十億兩有奇,政府歲入七千萬,而和珅以二十年之閣臣,其所蓄當一國二十年稅(歲)入而強。」
意思就是:和珅的家產有二十億還多,滿清政府一年歲入不過七千萬兩,而和珅當了20年的閣臣,他的家產卻比一國二十年歲入還多。就這樣一個巨貪,為什麼能夠縱橫滿清官場數十年之久,看看他的「三不貪」原則,你就懂了。
和珅絕對不是電視劇上的那副丑角模樣,相反,他具有相當的政治智慧。
三種錢,和珅絕對不會貪
和珅的三不貪指的是:科舉錢不貪、賑災錢不貪、辦不成不貪。為什麼說這三不貪是說他頗具政治智慧呢?原因很簡單,貪前兩種錢,會觸怒皇帝的底線,而辦不成事也收錢,則會為自己白白樹敵。
和珅不收科舉錢,意思是如果有人給他送錢,讓他在科舉之中行方便,這種錢和珅是不貪的。原因很簡單,這會觸怒皇帝。科舉是皇帝選拔人才唯一的方式,想要花錢通過科舉,這種人多半是沒有什麼真才實學的,要是把這種人選拔上去,皇帝定然會不喜。
和珅很清楚,自己最大的靠山便是乾隆皇帝。只要抱緊了這根大腿,無論如何自己是不會有事的,為了一些微小的利潤而去觸怒自己的靠山,這就是砸挖自己的牆角,因此和珅不但不收科舉錢,還在主持科考的時候儘可能的公正,盡力地為乾隆選拔人才,這讓乾隆很是滿意。
不貪賑災錢,這也不是因為和珅有良心,而是因為貪賑災錢也是在挖自己的牆角。要知道大部分的農民起義都是因為天災之後吃不飽飯而造反的,要是貪了賑災錢導致災民起義,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絕對會震怒,到時候和珅不僅要把吃下去的吐出來,還要會降低在乾隆面前的印象分。
因此和珅絕對不會貪污賑災款,不僅不貪污,還不讓自己的手下的官吏貪污,為了不讓人貪污,傳說中他就往賑災糧食之中摻沙子,因為這種糧食官吏不吃,而且摻了沙子的糧食也賣不出去價格,貪官污吏就看不上,這樣糧食就能落到災民手中。
最後一個,辦不成的事不收錢,這才是和珅屹立朝堂多年不倒的真正秘訣,有人找他辦事,他會問清楚目的,事情能辦,他就收錢,要是辦不成,不管你送多少錢和珅都不收,甚至要是收了你的錢,卻沒有辦成事,收的錢如數奉還。
不辦事不收錢,這樣就不會樹立敵人,要知道朝堂變化莫測,升降幾乎全部取決於皇帝的想法,今天還是需要給你送錢辦事的人,明天說不定就直接和你平起平坐了。到時候你收了人家的錢又不辦事,那就是平白結仇了,就算是和珅深得聖眷,一但朝堂上樹敵多了,那麼就算是乾隆也保不住他。
朝堂蛀蟲
靠著聖眷和絕不樹敵的收錢方法,和珅得以縱橫朝堂數十年而不倒,但是這絕非是國家之幸,和珅依靠乾隆貪來的巨額財富可都是民脂民膏。雖然滿清有著土豆這種外來作物,因此即使是在人口大爆炸的情況下也很少發生饑荒,但是百姓依然是過得很是艱苦,營養不良是常事。
而且這些被和珅貪下來的民脂民膏,原本應該投入公共基礎建設——比如水利等利民設施之中,但就因為進了和珅的私囊,居然讓大清這個對外貿易國居然陷入了缺銀的窘境,這才是和珅貪腐最大的弊端。
和珅此人也善於玩弄權術,乾隆後期,他既有錢也有權,把持朝堂,整個滿清朝廷幾乎成了他的一言堂,當時朝鮮國使者回國之後是這麼評價和珅的:
「閣老和珅,用事將二十年,威福由己,貪黷日甚,內而公卿,外而藩閫,皆出其門。納賄諂附者,多得清要;中立不倚者,如非抵罪,亦必潦倒。上自王公,下至輿珅,莫不側目唾罵。」
在乾隆退位,嘉慶登基之後,和珅的權勢達到了巔峰,當時乾隆雖然退位,但是依然控制著朝政,嘉慶不過是一個傀儡,但是很快乾隆就病種,說話含糊不清。為此乾隆直接將和珅叫到自己身邊替自己傳話,這時和珅便是整個大清朝廷事實上的攝政王,文武百官對於和珅是敢怒不敢言。
嘉慶四年,也就是公元1799年正月,乾隆皇帝去世,正月十三日,嘉慶就下令抄了和珅的家,並且細數了和珅的二十條大罪,顯然嘉慶皇帝對於和珅這個一手遮天的權臣早已經不滿。
抄和珅家所獲得的財產驚呆了當時整個清朝上下,巨額財產直接讓清朝的國庫翻了數倍,因此民間甚至編出來了一條段子:「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嘉慶四年正月十八日,嘉慶賜了和珅三尺白綾,命令和珅自殺,於是和珅在吟誦了一首絕命詩之後,結束了他這權勢熏天、富可敵國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