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葬花的象徵意義

2024-01-13     竹鶯說事

原標題:黛玉葬花的象徵意義

趙建忠

黛玉葬花,是《紅樓夢》第二十七回中似詩如畫的篇章。作者捕捉了這一絕美瞬間,通過情景交融,描繪出林黛玉這一婉約哀傷的藝術形象。清代第三位睿親王淳穎《讀石頭記偶成》中詩,「滿紙喁喁語不休,英雄血淚幾難收。痴情盡處灰同冷,幻境傳來石也愁。怕見春歸人易老,豈知花落水仍流。紅顏黃土夢淒切,麥飯啼鵑認故丘」,對曹雪芹創作構思尤其對黛玉葬花的理解,頗為到位。

前四句,可謂「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的註腳;後四句表達了對曹雪芹人生訴求的感悟。尾聯「紅顏黃土」「麥飯啼鵑」正是紅樓女兒命運的寫照,「怕見春歸人易老,豈知花落水仍流」兩句,概括了大觀園「花落水流紅」的葬花場景。

黛玉葬花具有象徵意義。「葬花」這一行為藝術,是林黛玉面對「出嫁」和「死亡」的生存焦慮。最美的花也是最脆弱的,中國當時的社會環境,還沒有空間可以容納下林黛玉這道稀有的生命景觀,「葬花」象徵著「香消玉殞」和「愛情夭折」。至於「葬花吟」中出現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一般讀者似乎頗難理解。儘管林黛玉寄人籬下,但看不出她受到過賈府的虐待,很多讀者認為她是無病呻吟。其實林黛玉的愁,是骨子裡的幽怨。她的苦悶,不是物質匱乏而是難以適應社會規範。

《紅樓夢》有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無名傷感,沒有驚心動魄的場面、跌宕曲折的情節,但恰恰在某些細微處,體現出林黛玉的心境。宏觀上講,葬花也是中國文人傷時情懷的象徵。黛玉葬花還與傳統文化的「傷春」有關,少女從四季的春季短暫,聯想到自己青春易逝,這是「天人合一」宇宙觀的體現。林黛玉的痴情亦非常人能感悟,其《葬花吟》「天盡頭,何處有香丘?」,也不是一個女子的傷春曲,而是「千紅一哭,萬艷同悲」的共同感慨。

不僅葬花具有象徵意義,曹雪芹在創作《紅樓夢》時,充分調動了傳統文化的豐厚寶藏,從各個角度拓寬和加深人物性格的內涵,使得藝術形象的根須,深植在中華文化的土壤之上。

林黛玉除本名外,還有「顰顰」一字和「瀟湘妃子」的別號,在《紅樓夢》中,其字與號是以絳珠草和湘妃竹的意象呈現。黛玉所居「瀟湘館」,與竹的品格密切聯繫。「竹」在中華文化中,遠非一般純生物意義上的植物,而是「人化」的自然,積澱著民族情感、觀念、思維和理想等深厚的文化底蘊,構成一種反映與體現民族內在精神的外化形式景觀和文化符號。

蘇東坡有詩為「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體現了其清淡逸遠的審美趣味、堅貞有韌性的人格理想及文化意識。曹雪芹除了賦予林黛玉「竹」的文化品格外,還注意到了她作為女性的柔弱特點,又借鑑了絳珠草的纖弱特性,將剛強與柔弱和諧地統一併體現在林黛玉一個人身上。

「絳珠草」與「湘妃竹」的神話,以不同方式完成了對林黛玉形象性格的塑造。這兩個神話雖不同源卻靈犀相通,「瑤草」系帝女所化,難怪有絳珠血淚。「湘妃竹」因舜之二妃娥皇、女英零淚成斑。兩者用來比擬黛玉的痴情,是可以互通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7ab1946d97d012089e7d0ac7eb8ee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