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達2:一部「精準打擊」父母的育兒科教片

2023-01-08     小樹苗兒童教育

原標題:阿凡達2:一部「精準打擊」父母的育兒科教片

作者:靜思

閱讀第一(ID: Readfirst

在阿凡達2:水之道上映的第二天,我去看了。

買了工作日早上11點的票,整個影院十來個人,只有我全程戴著口罩、冒著可能成為「發燒友」的危險、憋尿3個半小時(算上正片前的廣告),刷完了卡大爺拍攝長達五年之久的嘔心瀝血之作。

在一千個觀眾眼裡,能看出了一千個關於阿凡達2的意義。 比如,奔著卡梅隆導演本身去的。

十三年前,阿凡達1上映時,我們被震撼的感覺還在心底留著餘波;十三年後,續集來了,怎麼能不去追憶青春?

再比如,雖然已經知道劇情一言難盡,但還是忍不住被卡大爺的酷炫技術套現。看完後,發現值回票價了。

而在我這個當媽的眼裡,阿凡達2卻是一部實打實的育兒科教片。我看到了一堆育兒難題以及難題背後所帶來的啟示。(注意:為了少劇透,我儘量模糊描述劇情,為了成文少量劇情泄漏,還請各位見諒)

1

二胎/多胎孩子的爹媽:即便基因相似,你也不能複製一個完美的老大

主角老藍和她妻子有四個孩子: 長子、次子、長女(收養)、小女兒,他們是幸福的一家、吉祥四寶。

長子和次子雖為親兄弟、年齡相仿,但迥然不同。

老大是父母眼裡完美的長子:有責任、聽父母話、會照顧弟妹;身肩長子責任的他,不僅被父親老藍認可,在族中也有聲望,是個服從上級安排的勇猛的鬥士。

老二則天生「反骨」,是個叛逆小青年。族人出去剿匪,他不服從上級的軍事管理,總是自作主張,害得親人差點喪命;全家為了躲難離開家園、寄人籬下,老爸讓他少惹麻煩,他卻為了保護妹妹「被迫」動打架挑事兒;不讓他接觸海洋里的危險生物,他非要和危險生物做朋友、還讓危險生物帶著他四處在海里浪;不讓兒子參與大人之間、種族之間的戰爭,他卻屢次觸了逆鱗,非要衝鋒上陣。

你要是親爹媽,估計也會偏愛老大更多一些吧。

論如何能把「小號」練好?如何複製老大的成功?估計是不少二胎/多胎家庭父母想要攻堅的難題。但更多二胎父母,實際上要面對的難題恐怕是:老二也被練歪了,怎麼救?、家長如何正視:老大、老二都是普通人的「慘劇」?

前幾天我看到一篇調研報告: 《5-6歲頭胎幼兒視角下對二胎接納態度的調查研究》

報告從 兩胎的性別、年齡差距、撫養模式等角度來分析了老大對老二的接納度。

我被調研報告整笑了。老大真的需要接納老二麼?你老二都生出來了,老大不接受還能怎麼辦?退貨麼?

真正要接納老二,學會用新的視角打量老大的是我們家長啊!

我們總能聽到這樣一些論調:二胎家庭里「老大自私,老二聰明」、「老大憨厚、老二精明」、「老大霸道、老二會看眼色」。

且不論這些論調是否具有科學根據,但足以證明孩子之間會因為自身天性、出生先後、家庭環境等不同被塑造成截然不同的人,這其中 父母對每個孩子的態度尤為關鍵。

在《少年說》的一期節目裡,大妹妹六歲的姐姐向爸爸哭訴,為什麼每次妹妹告狀你都會教訓我,即便不是我的錯?

爸爸給出的理由很簡單:你是老大啊、孔融讓梨啊、小的不懂事啊那一套。

這些理由背後反映的一個事實是: 家長的敷衍、自以為是和自以為是權力中心的獨斷專行。我們不願意花時間去傾聽、不願意花時間去還原、不願意花時間去分析、只想趕緊息事寧人。

就像老藍煩躁時對次子吼出那句「Why can't you be like your brother?」(為什麼你就不能像你哥哥那樣呢?)但也正是因為老二與老大的不同,在老藍身處危險即將死去時,是次子給了他活下去的勇氣、將他從海里解救出來、成功與家人團聚。

作為一個當媽六年、養了倆娃的人,這些年我愈加能體驗到 為人父母,我們的職責不是培養完美小孩、優秀人才——即便你的老大很優秀,也不代表老二就要和老大一樣。作為父母, 我們要做的是尊重不同孩子的天性、讓他們儘量成為更好的那個自己。

《請回答1988》里,德善的爸爸說:對老大,要好好教導、對老二,要好好關心、對老小,要教他好好做人。

其實每個孩子——無論他是老大還是老小,何嘗不需要家長這樣的教育與呵護?

當老藍被二兒子救出時,他終於說出了那句兒子期盼已久的「I see you!」作為父母,無論你的孩子是否「稱心合意」,他們都需要被父母「看見」。

2

青春期孩子之間的友誼,一不小心就會要命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在《熊鎮》里寫過一句話: 「你15歲時交過的朋友,以後再也不會有了」。青春期的友情會讓我們惦念、受用一輩子,前提是:好的友情。

眾所周知,青春期的孩子大腦不受控的程度堪比脫軌的過山車,一不小心就會做出出格的事情。媒體報道過層出不窮的發生在青春期孩子身上的悲劇。

我問一位家有13歲兒子的朋友,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她最擔心什麼?朋友說,學習成績倒是其次的,但暴力事件、嗑藥、性、甚至孩子不自知身陷「黑社會」都是讓她晚上容易失眠的原因。

就像阿凡達2里的老藍,怎麼也想不到,他只是囑咐二兒子一些做人的道理:我們現在寄人籬下,你少惹麻煩、友善一點。結果,新家園主人的兒子和同伴們把老二騙去偏僻的海域,讓他身陷被海洋兇猛生物襲擊的危險,差點丟了性命。

米歇爾.伊卡德在她的著作 《青春期關鍵對話》里提及:研究表明, 14歲是男性青年階段最危險的年齡。一項以9到35歲的男性為對象的研究表明,14歲男性採取冒險行為的幾率最高,達到14.38%。

雖然目前還沒有針對女性的同類研究,但我們都知道,女孩比男孩更早進入青春期,所以我們 有理由懷疑,導致衝動和冒險行為的大腦活動影響女孩的時間比男孩還要早。

所以,與「三年級現象」一樣,「14歲現象」也是孩子成長階段中讓父母頭疼的一個階段。

14歲的孩子,正當青春期,易衝動、不聽勸;但同時,14歲又是一個可塑性最強的「造型期」。這個時期的孩子正在積極向外探索,希望通過外界的回彈來確定自我、獲得社會屬性,同輩、同窗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和影響尤為重要。正如米歇爾.伊卡德說的「12—15歲的孩子為了能加入同齡人的社交圈,甚至不惜一切代價。」

作為父母的我們,如何教青春期的孩子收穫一份終身難忘的友誼,而不是一份「致命關係」呢?

米歇爾.伊卡德對父母給出了一些建議, 關於友誼,家長應該讓青春期的孩子明白:

1. 讓孩子不要把友誼理想化。

太多影視劇作品裡都會塑造完美的友誼——有趣、互相鼓勁、特立獨行、永遠忠誠於對方,但現實現實中初中生的友情跟網飛電影中所呈現的可不一樣,我們應該幫助孩子認識到,友情是有起有伏、有不足的,現實中的友誼不是書中或電影中所刻畫的那樣。

2. 讓孩子意識到他不需要跟任何人都做朋友(或者對任何人都友好),但每個人都應該受到有尊嚴的對待。

尊嚴和尊重是有區別的,教養專家Rosalind Wiseman告訴青少年,尊重是靠自己的努力贏得的(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贏得別人的尊重),而尊嚴是人與生俱來的。

3. 讓孩子學著跟不同的人交朋友以滿足自己不同的需求。

最好的朋友並不一定只有高踞在金字塔頂端的那一個。 只要是通過長時間相處能互相信任,並走進友誼核心圈的人,都是最好的朋友。

4. 讓孩子知道朋友之間的情誼的確美妙,但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我們應該鼓勵孩子給雙方留有餘地,一刀兩斷不是最好的處理方式。 畢竟,什麼事情都有可能峰迴路轉,友情也一樣。

3

家有青春期孩子,爹媽如何「續命」?

在眾多粉絲的觀影感悟里,有一條頗得我心:

作為一名老母親,觀影全程我真是為影片里的孩子們操碎了心:老二打架、長女被抓、老二長女和小女兒一起被抓、老大救兄妹、長女又被抓、老大老二一起救妹妹、大家好不容易然後老大被殺……

恍惚中,我覺得老藍和老婆像極了打地鼠的的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剛摁下去一個、又一個冒頭出來。

難怪有網友能總結出如此實誠的觀影體悟:少生優生,幸福一生。

的確,老藍和老婆這對中年夫妻的日子不好過,四個孩子,兩兒兩女,前三個彼此相差不過一兩歲,雖然最小的女兒還處於幼童天使階段,但無奈撞大運有了三個青春期的孩子,天天給爹媽出難題: 大女兒苦於尋找自我、二兒子在新家園後找不到歸屬感、長子備受喜愛但無奈「征服」不了弟弟……

老藍夫妻把中年生活過成了大型修羅場。

但老藍夫妻比我們地球人的父母要幸運一些,因為他們的孩子不用上學,他們不需要為孩子的功課、考試、成績、排名、升學「消得人憔悴」。

作家方方在小說《萬箭穿心》里有過一個橋段:李寶莉低聲下氣地問孩子複習得如何,後來追進屋子問:「作業做完了沒?」孩子很不耐煩地說:「從小到大就知道問作業做完了沒,你會不會說點別的呀!

你看,這才是我們地球人的父母多數都會經歷的生活:對孩子操不完的心換來孩子一張(暫時)嫌棄的臉。

有很多文章、育兒書籍都會給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支招兒,如何與孩子們相處,萬變不離其宗可以概括為八個字: 傾聽、理解、共情、溝通。我非常認可。至於能不能做到,爹媽們各憑本事吧。

心理治療師李子勛曾說過,家有青春期孩子,父母要做到 「不求不助、有求必應」,這八個字可謂是家長與青春期孩子相處的原則了:

孩子在走出家庭的邊界、探索自我的路上時,爹媽多閉嘴、少插手;

孩子遭受挫折、困惑,需要返回港灣「療傷」時,爹媽隨叫隨到、不離不棄。

當我們盡到爹媽的本能和責任後,也要接受一個事實: 父母和子女的情分,就同愛情、友情一樣,也是講求緣分的。

也許是育兒方法不當、也許是八字不合、也許是做人的理念出入太大,我們要承認,有的父母和子女怎麼說都不對盤,即便你竭盡全力了,也無法成為走進彼此內心深處的那個人。

但這不意味著身為父母我們就要消極怠工。因為父母和子女的感情培養是長期過程,如果我能從孩子年幼時多與他們有些身體上的接觸、多陪孩子玩耍、多和他們有一些高質量的對話,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多一些的bonding,這些bonding在孩子們到了青春期時就不會那麼容易塌陷、垮台。

父母這項工作,就是過程要用力、結果隨它去。

老藍夫妻和地球上的大多數父母一樣:為了孩子我們可以逃出家園、為了孩子我們甘願「寄人籬下」、為了孩子我們不介意認慫、為了孩子我們更會奮起反抗。

在有孩子的觀眾看來,卡梅隆用三個小時,告訴大家「在玩特效方面,你大爺還是你大爺」;在有孩子的觀眾看來,卡梅隆用三個小時就為了拍這一句話: 「孩子是我們的軟肋、也是我們的鎧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7a1895e8b57defeb49ac03bb5a878d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