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三點半:中國家長的人生難題

2019-07-30   時代郵刊

1

為了切實減負,小學生的放學時間提前到了下午三點半,這個時間也就成了城市年輕父母不得不面對的艱難時刻。不論是三點半放學,還是五點半放學,對於加班到七八點的他們來說,本質上並無區別。於是,我們看到,三點半之後,孩子們湧入城市各處形形色色的輔導班,延續著白天八小時之外的上課任務。

孩子不能在賽道上漫步。有人替孩子選擇了課外輔導班,繼續刷技能和分數,還有人索性自己建立一個學習圈子,想替孩子一次性解決學校教育的所有痛點。有網友戲謔說,減負費什麼?「費爹,費媽,費錢。」

1

潘茉莉,單親媽媽

去年12月的一個下午,我和朋友聊天不小心聊過了四點半,比應該去接孩子的時間晚了20分鐘。我趕緊給女兒打電話確認她的位置,可電話那頭提示「已關機」的服務音,讓我一下子慌了,我又打給女兒同學的父母,他們打給一起上美術班的同學,才確認女兒沒出事。

我是個單親媽媽,獨自撫養女兒。為了方便接送她,我把工作調到了女兒學校對面的公司分部,橫過一條街,就可以接她回家。但調動工作之前,我倆之間隔著一張永遠對不上的時間表。那時候她上幼兒園,四點半放學,我五點多下班,從通州總部到她上學的東直門,要坐一個半小時的車,無論怎麼緊趕慢趕,我都只能在晚上七點以後,最後一個領走我的孩子。其他小朋友都被家長陸續接走,而她只能等到整個幼兒園只剩下她一個人。我猜,女兒心裡挺不舒服的,但也沒有別的辦法。到了小學一二年級,女兒三點半就放學了,而我無論如何也沒辦法來接她。

我曾經試著把女兒送到老人那裡過寒暑假,可一把女兒送過去,飲食、睡眠、學習,就全亂套了。姥姥姥爺喜歡吃甜食,夏天他倆每天都要吃雪糕,女兒就跟著一天吃一根大冰棍兒。在爺爺奶奶家更是放養了,女兒不喝水只喝可樂,炸雞柳、炸薯條想吃什麼吃什麼。最讓我不能接受的是教育上的分歧。我父母都是老北京,說話習慣了夾帶點兒京罵,待久了女兒也跟著學會了罵人。加上老人精力有限,也沒有帶著孩子讀書做遊戲的意識,孩子每天癱在沙發里看電視,時間全都浪費了。

這些問題,讓我無論如何也沒辦法放心讓老人接送孩子。所以,當小學下課時間提早到三點半後,我的第一想法就是給女兒報課外班。有一次,女兒說想學美術,我問了一下費用,400塊錢一個小時,但我卻沒辦法給孩子報這麼昂貴的興趣班我當時一個月工資只有4000多塊錢,和女兒兩個人的開銷要6000塊,已經入不敷出了。

我有時候會想,有沒有什麼社區組織能把孩子的業餘時間利用起來呢?哪怕搭建一個讀書角,有一兩個人在那裡看著,就可以給孩子們提供一個集體閱讀的空間。像我這樣的單親媽媽,以及家裡沒有老人幫忙的雙職工,就可以把孩子送到那裡。

人家都是三足鼎立,而我一直是一條腿站著,所以很多時候,我就不允許自己有任何問題出現。我就像關在籠子裡頭的松鼠,一直在跑,停不下來。

1

曉宇媽媽,小學三年級孩子的母親

別看女兒剛剛9歲,我給她報課外輔導班的花費已經有十幾萬了。那些比較流行的輔導班,我基本都給孩子報過鋼琴、聲樂、水彩畫……錢沒少花,可是孩子並不喜歡,為了抗議練琴,還差點跟我斷絕母女關係。到了三年級,這些輔導班統統讓位給語數外的基礎課程輔導。不僅僅是我女兒,幾乎沒有誰不在外面補習一兩門科目。

有些輔導班性價比其實挺高的,尤其是體能課,有專業老師帶著孩子做動作,避免受傷,還能增強體質。要知道,現在中考體育已經占40分的比重了,如果換作是文化課,差個十分八分,就能在朝陽區的全區排名差出幾千人 。

讓我意外的是,語文輔導班成了孩子最喜歡的地方。為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老師會把很多臉譜化的名字變成一個個有意思的小故事。比如講魏晉時代,就會講建安風骨,講曹操三父子的關係,知識點不知不覺就串起來了。孩子雖然沒法完全記住,但是會產生很大的興趣,我女兒現在的男神就是曹操。因為有了興趣,她就會很用心地學習魏晉這一部分的課堂知識。即便這樣,我還是非常擔心她的語文。孩子從一年級開始就背古詩,背《三字經》,背《千字文》,今年開始背《詩經》,可是她背了這麼多東西,卻經常連寫字的筆順都搞不清楚。

學校倡導快樂學習,課後不允許留太多作業,孩子回到家,要花很多時間在觀察小動物這種事情上。我知道這是教改的大方向,但是考試的標準沒變,一個字只寫兩遍,造幾個詞兒,就算是學過了,孩子怎麼可能記得紮實呢?

和我小時候相比,女兒在學校里似乎是快樂了很多,可更多的工作都轉嫁到我這兒來了。老師要求上課之前,學生得先學會怎麼寫生字,查好一個字所有的偏旁部首和造字法。上三年級的女兒仍然分不清b和d,不知道8除以3等於多少……於是,我變成了傳說中看著孩子寫作業的「咆哮父母」。

我搞不懂,孩子到底是增負了還是減負了。三點半下課的政策,是為了給小學生更多休息和自由學習的時間,但有限的教育資源擺在那兒,想要爭取更好的中學,就只能讓孩子利用課餘時間往前跑。對我來說,三點半放學和五點半放學唯一的區別,就是孩子在學校學習還是在校外學習。除了要賺更多的錢,花更多時間和精力陪伴孩子,我沒有別的選擇。

1

趙美好,14歲的初一學生

小學生活,我最深刻的記憶就是放學的那一瞬間:三點半一下課,我就沖向我媽的副駕駛,被她載著到處跑。

比起很多同齡人,我的父母更像是專門為家庭教育而生的。我爸爸是大學教授,媽媽從我5歲時起就全職在家照顧我的生活。我已經記不清媽媽給我報了多少特長班,我跟著外教學習英語、法語、德語,還自學了西班牙語,小學五年級是我打卡樂器班的鼎盛時期,那會兒我家就像一個樂器行,擺著兩架鋼琴、兩把小提琴、一把大提琴、一架古琴、一架古箏……

我挺喜歡這些特長班,並沒有覺得很辛苦。那時候,能夠在學校里的課外活動中拉一次小提琴,我就會很快樂,那是確定可以做好一件事情,還能享受它的感覺。

五年級時,我的課後作業已經很繁重了,而我爸覺得學校教授的內容太少,布置的重複性作業太多,他覺得少年時代的閱讀非常重要,於是在我準備升學前的某一天,他正式宣布,我可以不用去學校上學了。

我在家享受了兩年閱讀時光,我讀老舍,讀巴金,也看三毛和龍應台的作品。但只在家讀書確實太孤單了,我爸又找來其他教授的孩子,給我們組建了一個小社團,設置各種新鮮有趣的議題來討論。我們圍著圓桌,討論哲學,討論盧梭,討論兩岸關係,討論中國教育的現狀,當然,也討論《流浪地球》。這個討論課堅持了四年的時間,直到現在也沒中斷。

但我曾經讓爸媽引以為傲的外語和特長,並未被納入統一的考試體系中,媽媽經常為我的未來感到焦慮。我要不要參加中考和高考,都是他們必須考慮的問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爸的「在家教育」實驗還是不得不向現實妥協。雖然討論可以交朋友,讀書可以開闊眼界,但確實沒法完全代替學校教育。

父母最終決定讓我繼續上學。現在,我又掉進了海量的作業和習題之中,一邊感慨同齡人的學習壓力已經如此之大,一邊驚喜地發現,初中教材的知識面還是比我在家讀書要系統和全面得多。雖然我的年紀比同班同學大了一點,但我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應試的知識,至於探索更大世界的部分,我已經學會查知網了,可能比某些博士生還要厲害一點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