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磨蹭拖拉,家長發火、催促吼叫無法解決根本問題,應該這樣做

2019-06-22     動歷盒育兒袁老師

孩子每天寫作業都拖拖拉拉,本來晚上8點就能寫完,結果卻拖到晚上10點多。

好不容易把作業寫完了,刷牙、洗臉也慢騰騰,怎麼催都不行。

孩子還在讀幼兒園,晚上沒有作業,但是做什麼事都是慢、磨、拖,一點也不知道著急!

……

各位家長,上面的這些情景你們家裡會上演嗎?

我是一名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從事家庭教育輔導、兒童培訓和心理諮詢工作,在我的工作生涯中,接觸過很多這方面的諮詢,磨蹭拖拉是孩子們的常見問題。

孩子為什麼會磨蹭拖拉呢?孩子磨蹭拖拉背後隱含著怎樣的心理機制?表達了什麼樣的需求?我們家長有思考過這個問題嗎?

看到孩子磨蹭拖拉行為的時候,我們會焦慮,會忍不住對孩子催促、批評、發火,甚至打罵,但是這種處理方式能徹底解決孩子的磨蹭拖拉嗎?在我們的高壓和催促下,孩子的磨蹭和拖拉可能會稍微有點改善,但是下一次孩子照舊磨蹭,媽媽照舊催吼打,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有時反而更加重了孩子磨蹭拖拉的習慣。孩子磨蹭拖拉的習慣養成久了,催也催不動了,就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

那家長們碰到這種情況該如何去面對呢?下面我給大家分析一下,提供一些方法,希望給各位家長一個參考。

我們要試著去了解孩子內在真正的需求

孩子的這個行為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情緒?有著什麼樣的渴望?有著什麼樣的原因?我們想方法去傾聽到孩子的感受和需要,這是良好親子溝通的前提。

為了利於大家理解需求、動機、行為三者之間的關係,幫助我們了解孩子磨蹭拖拉的原因,我畫了一張金字塔圖。

金字塔圖的最底層是需求,中間一層是動機,最外面一層是行為。需求是動機的根源,有了需求才會有動機,動機是造成行為的原因,而行為則讓需求得以滿足(成功)。

我畫的金字塔圖

金字塔圖最外面的一層是我們能直接看到的,孩子他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或者問題。當孩子拖拉磨蹭時,他的這個行為讓我們抓狂,他消極怠工的情緒讓我們發火。我們在衝著孩子發火的時候看到的只是最上面的一層。

我們從表面看孩子的拖拉磨蹭行為,就會著急上火,責罵孩子,如果我們能夠轉換一下視角,把我們的角度換一下,透過孩子表面的行為來去看他背後的感受、需求和產生的原因,我們的回應和處理方式很可能就會完全不同。

以孩子寫作業為例,如果我們能夠把孩子的行為表現轉換成對孩子感受和需求的理解,那麼你可能就需要想下孩子寫作業的態度,之所以那麼消極被動,那麼磨蹭拖拉,是因為什麼呢?他的感受是什麼?他的需求是什麼?他的動機是什麼?

有可能是因為作業對孩子來說困難,無力去解決,所以能拖就拖;也有可能是因為作業太多,怕一下子做不完,心裡產生了抗拒感;還有可能是孩子本身的學習能力不足,從我這些年來家庭教育輔導的經驗來看,孩子由於學習能力不足,會帶來很多的學習問題,學習能力不足的拖拉磨蹭,家長吼叫、責罵不僅沒有,反而會更加劇孩子的拖拉,讓孩子產生深深的挫敗感,而真正對孩子有幫助的是給孩子鼓勵,給他心理支持,然後想辦法去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當然孩子的磨蹭拖拉背後還有其他一些原因。

試著這樣想一想,你會發現一個挺離譜的邏輯關係:因為你覺得作業太難,擔心自己完不成,所以我要對你大聲責罵;因為你能力不足需要有人來幫助,所以我要批評你,甚至揍你一頓。當我們對孩子行為中感受和需求的角度做了翻譯之後,我們就會發現這個時候再單純對孩子發火、打罵,特別的不近人情!

雖然我們不一定都能準確翻譯出孩子的行為,但是這樣的思考方式和角度能夠幫我們儘可能地冷靜下來,去思考這些磨蹭拖拉的行為背後究竟藏著什麼樣的感受和需求,從感受和需求出發,你才能真正找到有效的處理方式。

分享一個個案,讓大家更容易理解

前一段時間,我的家長群里有一位媽媽在諮詢:「一年級的孩子不喜歡寫作業,作業磨蹭拖拉,特別是星期六天的作業,都要留到星期天晚上做。」

一開始媽媽催促、打罵,當時會好一點,第二天還是一樣。後來,媽媽就跟孩子說作業是他自己的事情,結果孩子還是要等到星期天晚上做到半夜。有時候他答應什麼時候做的,到點了又不做作業了,媽媽一說,孩子就哭。後來媽媽實在沒辦法了,星期天晚上八點了,媽媽就不讓孩子做作業了,讓孩子自己去承擔沒完成作業的後果。

在這個處理的過程中,大家感受到沒有?媽媽只關注到孩子的表象行為,媽媽指責、催促,甚至打罵孩子,但是沒有真正去關注孩子內心感受與需求,所以無論如何都無法幫助到孩子。面對作業孩子為什麼會哭?為什麼會拖拉?這些是媽媽首先要去關注的點,解決孩子心理層面上的問題,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如果媽媽當時能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無助和脆弱,慢慢幫助他把困難的任務分解成小塊小塊的任務,學會科學安排,並讓他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點滴成功的快樂,一點點重新建立自信,那麼可能會更加有效地幫助到孩子。

怎麼了解孩子磨蹭拖拉背後的心理動機和原因呢?

一、冷靜下來去觀察、去察覺

碰到孩子磨蹭拖拉的時候,我們家長自己要先冷靜下來,問問自己幾個問題:為什麼孩子會有這種行為?他背後有哪些動機?有哪些需求沒有給到孩子?我們自己要有這樣一個思考方式,冷靜下來之後,去觀察孩子的行為和問題,去察覺孩子的感受。

二、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

我們親子溝通不順暢,極大可能產生在不能換位思考,家長有家長的要求,孩子有孩子的想法,不能相互理解。所以我們要試著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想問題,設身處地地為孩子想一想,與孩子產生共情,了解孩子,可能你就會明白孩子磨蹭拖拉背後的感受和需求。

三、傾聽與交流

問問孩子,聽聽孩子怎麼講,他有什麼樣的想法?他碰到了什麼問題?需要什麼樣的幫助?多問問,多聽聽,促進親子溝通與理解。

四、了解原因,給予孩子心理支持,想辦法去解決背後的原因

當我們接納了孩子磨蹭拖拉行為背後的情緒,了解了磨蹭拖拉的原因,那麼就要針對原因和孩子一起想辦法去解決、改善,支持和鼓勵孩子獲得克服困難的能力和方法。

總結一下

所以以後如果再遇到孩子磨蹭拖拉的時候,我們要記得先問問自己:孩子的這個行為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情緒?有著什麼樣的渴望?有著什麼樣的原因?當我們這樣想的時候,我們才能冷靜下來,才能把自己馬上要發火的情緒先控制住。然後在孩子需要的時候,輕輕的給他一點推動的力量、一些心理支持,一起想辦法去解決背後的原因,幫助孩子獲得克服困難的方法和力量。

我是動歷盒袁老師,動歷盒創始人,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從事過十多年的家庭教育輔導、兒童培訓和心理諮詢工作,專注於3-12歲孩子的家庭教育,致力於將家庭教育方法圖表化、工具化。歡迎關注,一起探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7Os3FGwBmyVoG_1ZO3c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