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的忠王李秀成在兵敗被俘之後,寫下了六萬字左右的「供詞」。通觀其整個「供詞」可知,李秀成自始至終都沒有否認與洪秀全之間的君臣關係。
其中對洪秀全的批評,也確實是其自身存在的缺點、錯誤。國破家亡後,回顧歷史,總結教訓,實事求是地進行自我剖析,也是無可厚非的。
為此,李秀成說:「我言直陳之語,非不忠而敗主節,今國之興衰得失不陳,不知來由。」
李秀成「供詞」
但是,在「供詞」之尾,李秀成卻表示「願將部下兩岸陸續收齊投降」,並且定出了「收齊之章程」。李秀成在「供詞」前面的內容中,沒有任何表示「投降」的跡象,後面怎麼會如此表述?
對李秀成的此種作為,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下面就與大家聊一聊幾種看法。
一、李秀成怕死說。
縱觀李秀成生前的表現,此說難以成立。
李秀成參加太平軍後,可謂馳騁疆場,南征北戰;出生入死,勇往直前;忠於太平軍,心向洪秀全。十餘年的戎馬生涯中,多有「三河大捷」、「三攻上海」、「保衛天京」等輝煌戰績。
戰場上的李秀成(劇照)
在天京陷落,兵敗突圍之時,李秀成將自己的戰馬讓給幼主洪天貴福,自己騎著羸弱的之馬掩護幼主突圍,把死亡的危險留給了自己。突圍之後,避難方山之際,鄉民勸他去發,以便護送他脫危,但他拒絕了。
洪天貴福(劇照)
兵敗被俘後,在清軍大營,曾國荃「置刀錐於前,…..叱勇割其臂股,皆流血。忠酋殊不動。」臨刑前,李秀成「復作絕命詞十句,…..敘其盡忠之意。」
以上種種說明,李秀成是蔑視死神的,是淡然面對死亡的,並不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
二、李秀成投降說。
有人說,李秀成早有投降清軍的打算。
李秀成作為獨當一面的將帥,是不乏時機拉上隊伍投敵的。但事實上,李秀成在任何艱難危急的時刻都沒有這樣做。
忠王李秀成(劇照)
一八九五年夏,洪秀全先後封洪仁、陳玉成為王。這時,李秀成原來的部下,太平軍的叛徒李昭壽,趁機利用李秀成未被洪秀全封王一事進行挑撥,暗中「命其親使送文前來」,勸當時在浦口的李秀成投降清軍。
消息傳到天京後,洪秀全斷然認為李秀成「定有變意」,於是就處處提防、限制他。可是,十幾天過去後,李秀成仍舊堅守營盤,忠實地護衛著天京北岸的門戶。
這樣一來,洪秀全不但消除了疑慮,而且親自用黃綢緞書寫「萬古忠義」賜給他,並詔封李秀成為忠王。
洪秀全(劇照)
那時的戰功卓著的李秀成,本有藉口生「不臣之心」時,都沒有脫離太平軍,背棄洪秀全;身為忠王之後,他自然也沒有必要再去行「投降」清軍之舉。
三、李秀成詐降說。
在曾國藩從安徽趕到天京,當面對李秀成進行了「訊問」,對其予以「懷柔」性地誘降之後,李秀成表示願意「投降」,並提出了「收齊之章程」。
李秀成曾說:「昨夜承老中堂,調至駕前訊問,承恩惠示,真報無由」。「今見老中堂恩廣,罪將定要靖一方先行酬報」。
接受曾國藩訊問的李秀成(劇照)
這說明,在曾國藩的籠絡之下,李秀成把曾國藩看成了「恩惠甚深」、「智才愛眾,惜士恩良」的好人,曾國藩的誘導起了作用。
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卻會讓我們有著另一種認識。那就是,當曾國藩提出要派自己的爪牙馬玉堂、趙金龍去主辦「招降」事務時,李秀成卻堅決反對曾國藩借用自己的名義,由曾國藩直接派爪牙去「招降」太平軍的辦法。
同時,李秀成主張由自己親自發布文告,主持辦理此事。這樣的提議,曾國藩沒有接受。因為,如果李秀成暗藏著重整旗鼓的目的,數十萬太平軍應召而來後,那他曾國藩將難以招架,後果可想而知。
曾國藩(圖像)
在敵我雙方的爭戰中,由於兵敗勢孤,「詐降」後再圖舉事的屢見不鮮的。如「三國時期」姜維之投降鍾會等。曾國藩不會不知,也不得不顧慮。這也充分說明,李秀成「投降」的誠意,並沒有得到曾國藩的完全認可。
為此,我們不能完全排除李秀成「詐降」,以圖藉機東山再起的可能性。
總而言之,就李秀成而言,無論是受敵人的懷柔誘騙而降;還是自己願意「投降」;或者藉機「詐降」,以謀恢復,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但是,人們大多還是認為李秀成確實有「詐降」以圖再舉之心!
主要參考文獻:《李秀成自述》、《能靜居士日記》(趙烈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7Nz7a3gBDlXMa8eq0LY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