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來歷的藏傳佛教建築藝術,僅屋頂就用黃金萬兩

2019-05-23   獨往者

中國的寺廟每一座都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完美結合,無論你信不信佛,寺廟都是一個很值得去的地方,寺廟往往同宗教和民族緊密的聯繫在一起,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有著很多極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寺廟,特別是那些有著重大歷史痕跡的皇家寺廟。說到寺廟的壯觀和雄偉不得不說藏傳佛教的寺廟在恢宏和感官視覺上更勝一籌。其中布達拉宮更是藏傳佛教必去朝聖的聖地。藏傳佛教對蒙古族有著很大的影響,有著眾多的信徒,無奈西藏苦寒,道路艱難,西藏又是當時清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為拉攏藏族、蒙族,追求國家統一和民族的團結,早期的清政府決定在承德建一個佛教聖城,外八廟就是在這個時期陸續修建的。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借慶祝乾隆的六十大壽和他皇太后八十大壽而仿照布達拉宮建起了普陀宗乘之廟,也被稱為小布達拉宮,是當時寺廟建築的傑出代表。

普陀宗乘之廟,是外八廟中規模最為宏大的建築,這座廟宇的建造也見證著康乾盛世達到了頂峰。普陀宗乘之廟是在漢族傳統建築的基礎上融合藏族建築特點建造的,它是漢藏建築藝術交融的典範。整座廟宇依山建造,坐北朝南,廟內古木參天,環境清幽,共有大小建築40多處。

從山門進入從南往北依次是山門——碑亭——五塔門——琉璃牌坊——罡殿——五塔白台——大紅台——萬法歸一殿。精華遊覽部分主要集中在大紅台和萬法歸一殿上。從琉璃牌坊向北地形逐漸升高,各式白台、塔台建築因地形而散置,高低有別,變化多端。最後是普陀宗乘之廟的主體建築雄偉高大的大紅台,這座原來的暗紅色,重新裝修粉刷後現成了橘紅色,相比少了幾分凝重和恢宏,但在周圍白色樓宇的映襯下,依然十分震撼,搶眼。據記載,乾隆皇帝在這座方形建築大紅台中數次接見西藏活佛、高僧,以此來加強民族團結鞏固中央政權。

大紅台位於普陀宗乘之廟的最高位置,面積達1.03萬平方米,它巧妙地利用地形將幾組建築連成整體,顯得體量更大,更具視覺衝擊力。大紅台正面是大白台,為實心建築,高17米,下部砌花崗岩條石,上部砌磚,白色掛麵,牆壁設三層梯形盲窗,東西兩面砌石階登道直達白台頂部。白台東南是「文殊聖境」殿,西部為千佛閣,閣內供蒙古王公向皇太后敬獻的千尊佛像,中間矗立《千佛閣碑記》為乾隆三十五年御製。

大白台之上就是普陀宗乘之廟最恢宏的建築——大紅台。高25米,上寬58米,下寬59米,大紅台南面正中嵌飾垂直琉璃佛龕六個,供奉無量壽佛,起到了明顯的標記和裝飾作用。紅台頂部砌女兒牆,牆下三面 (東、西、南)裝飾琉璃佛龕。

走進大殿裡面,就置身於殿台環繞的「回」字型結構里,四周為三層裙樓,中央是主殿「萬法歸一」殿。殿頂部高出群樓,殿頂都用鎏金魚鱗銅瓦覆蓋,金光閃閃,富麗堂皇,極其雄偉壯觀。只有真正走進大紅台裡面,才能切身感受到這種回字形布局的妙諦,這種結構在藏傳佛教裡面叫做「都綱法式」,因有三層群樓合圍,影調陰暗,光照對比鮮明,造成了宗教森嚴肅穆的氣氛,是宗教建築上的瑰寶。環形建築還可以阻擋住世人窺視神聖廟宇的目光,增加了金殿的神秘感。當時在修建萬法歸一殿時僅這個金碧輝煌的魚鱗金頂,就用了頭等金葉一萬餘兩,可見當時對對此殿的重視和奢華。萬法歸一殿也因此稱為金殿。

值得一提的是:1932年,美國在芝加哥舉辦大型國際博覽會,大財閥洛克菲勒為了招睞交易,於1930年派人對萬法歸一殿進行實地測繪,在芝加哥製造了一個與此殿同樣大小的模型,又通過各種手段在中國搜集了大批佛像、法器,於1931年用專輪運往芝加哥,將複製的「萬法歸一殿」在國際博覽會上展出,致使芝加哥萬國博覽會出現了東方文化熱,洛克菲勒也因此大出風頭,賺足了大錢。可見此殿在建築藝術上的非凡魅力。

圍繞萬法歸一殿的裙樓,東、西、南、北分別為「庋經之閣」、「大乘妙峰」、 「秘密勝境」、「極樂世界」。群樓中供奉著佛祖、菩薩、天王、羅漢等佛像,還有牆壁上精美絕倫的唐卡。

裙樓頂部西北角建有鎦金銅瓦,重檐六角亭形的「慈航普渡殿」;東北角是鎦金銅瓦,重檐八角的「權衡三界殿」。

權衡三界殿內供奉著「吉祥天母」。吉祥天母:俗稱「騾子天王」,是佛教里的護法神。所謂「吉祥」,是說它每年大年初一她騎著太陽下界巡視天下各方,驅除妖魔,保佑眾生平安。在西藏每年藏曆十月十五日藏區佛教徒都要把吉祥天母像從大召寺抬出遊行示眾,以保人事平和,風調雨順。在承德的這尊吉祥天母像為鎦金銅質造像,高116公分,身騎騾子,前後有兩個獸頭人身的小型造像,底盤為大海。為造這尊佛像共耗紅銅約600公斤、黃金57兩,白銀1100百多兩,佛像造型猙獰奇特,在國內罕見,這也是我首次近距離觀看。

普陀宗乘之廟是承德外八廟中最輝煌、規模最大、最醒目的一座廟宇。這是一座依山而建,氣勢非凡的藏式寺廟。其中它的主體建築大紅台是舉行重大的宗教儀式或清帝接見重要的少數民族部落首領及王公大臣們的場所。站在群樓頂上還可在此遠眺棒槌山,是外八廟中不可不游的一處寺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