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該不該把尿?
最近新手媽媽小文,來找我倒苦水,她的寶寶三個月大了,他們一家人每天為了寶寶大小便的事,忙的焦頭爛額。
孩子的爺爺奶奶說,每天睡前給孩子把尿把屎,這樣孩子晚上就不用上廁所了。
小文覺得用紙尿褲就行了,很方便。
但是孩子的爺爺奶奶覺得紙尿褲不好,會捂著孩子。
他們幾乎每天都要為把不把尿的事情,爭論一番。
孩子的爺爺奶奶總說:
當年帶孩子他爸的時候,也總是把屎把尿,這不帶的好好的麼?
可小文覺得孩子從這麼小開始把屎把尿,會養成不好的習慣。
那麼,到底該不該給寶寶把尿呢?幾歲開始訓練寶寶如廁會比較好呢?
答案是,把尿不僅沒有什麼好處,而且可能會損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把尿隱藏著這些危害
如廁訓練,指的是父母幫助孩子上廁所,讓孩子逐漸學會像成人一樣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大小便。
在我國,把屎把尿比較普遍,尤其是老一輩的人帶孩子,可能從孩子一生下來,就開始把屎把尿了,某種意義上可以算是過早的如廁訓練。
但是這個時候,孩子沒有對大小便的控制能力,是由成人在控制孩子的大小便。
這麼做會有什麼問題呢?
1.不利於孩子骨骼和脊柱的發育。
寶寶剛出生時,脊柱是直的,到2個月會抬頭時頸椎前凸,形成第一個彎曲。
6個月會坐時胸椎後凸,形成第二個彎曲;1歲會走路時腰椎前凸,形成第三個彎曲。
這個時候孩子脊椎和髖關節還沒有發育成熟,把尿姿勢不正確,長期以往,很容易弄傷孩子,造成骨骼發育不良、脊柱側彎、駝背等情況。
2.寶寶大了反而可能頻繁尿床
一般來說,當膀胱內的尿液達到一定量時,寶寶自然會產生想尿尿的意思,但是把尿這個舉動是刺激小便的信號,無論膀胱內有多少量的尿液,都會刺激寶寶小便。
長期在人為刺激下排尿,可能會使寶寶的膀胱難以正常增大。
這樣,當寶寶長大後,膀胱尿液儲存功能太小,無法控制尿液,從而形成條件反射神經質頻率,有些孩子甚至需要處方藥治療。
3.開襠褲有衛生隱患
很多家長為了把尿方便,給寶寶穿開襠褲。
但是,開襠褲會暴露嬰兒的排泄器官,容易感染外界污染物,甚至導致尿路感染,也容易造成私處傷害。
4.造成寶寶脫肛、肛裂、痔瘡。
對1歲以下的寶寶進行把尿訓練,把尿時機掌握不準確的話,時間一長,孩子的肛門周圍壓力增大,會形成痔瘡的。
把尿有時也會拉出便便來,因為你不知道孩子什麼時候想小便還是大便,所以隔十幾分鐘就把一次尿會導致孩子頻繁用力,很容易造成直腸黏膜經肛門突出的現象,即所謂的「脫肛」。
肛門可導致排便部分梗阻,增加排便次數,容易導致肛裂。
5.給寶寶造成心理壓力
給寶寶把尿,也就是強迫寶寶排尿,是屬於超出寶寶能力範圍的事情,這可能會給寶寶帶來太大的心理壓力。
如果父母因為寶寶不能在自己的掌控下上廁所,而對他們產生不耐煩的情緒,甚至加以呵斥,可能會給寶寶造成心理問題。
幫娃排尿這樣做
既然給寶寶把屎尿危害大,那應該怎麼解決寶寶的大小便問題呢?
使用尿布或者紙尿褲是最好的選擇。
使用尿布比較麻煩一點,需要反覆清洗,但是成本比較低廉。
如果經濟允許,最好使用好一點的紙尿褲。
在使用尿布或者紙尿褲的時候,要注意及時更換,最好能給孩子的屁股上抹些護臀膏,能防止尿液對皮膚的刺激,避免孩子出現「紅屁股」現象。
當然,也有的人會白天給寶寶穿尿布,晚上給寶寶穿紙尿褲。這樣做,既不會影響孩子夜間的睡眠,也可以省錢,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