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冬天希特勒拒不退兵或非最差選擇,若撤退會遭遇一場可怕的潰敗

2023-12-06     阿斗愛

原標題:1941年冬天希特勒拒不退兵或非最差選擇,若撤退會遭遇一場可怕的潰敗

若拋開政治立場不講,希特勒的前半生,算得上是一部「屌絲逆襲」的勵志故事。這位戰爭狂魔的人生巔峰,大概就是1941年冬天之前的那段時間了。

早在1941年8月底,德國強大的裝甲軍團就突破了斯摩棱斯克,一個月後,龐大的德軍主力便抵達蘇聯首都莫斯科城遠郊,並漸漸形成合圍之勢。此時,雖然最高領袖史達林拿出了與首都共存亡的魄力,但是國家機關和百姓還是忙著跑路,莫斯科城內一片慌張。希特勒更是叫囂要在蘇聯的傳統節日「十月革命節」當天,讓自己的軍隊在紅場閱兵。為此,他還特意下令趕製了一批禮服,但出乎意料的是,德軍不僅輸了,而且輸得很慘。

在莫斯科保衛戰中,德軍精銳死傷達到58.2萬人,裝甲部隊更是損失慘重。這是自二戰爆發以來德軍遭遇最大規模的一場失敗,贏慣了的德國人一時間甚至有些難以承受,希特勒的將軍們中更是有不少人著急要撤退。不少智囊認為,當下德軍最合理的選擇,就是適當地後撤一段距離,然後在占領區前沿建立堅固防線。

這些將軍們身經百戰,提出這樣的建議是事出有因的。他們明白,以蘇聯的國家組織形式,他們守住了莫斯科,必定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組織起大規模的反攻。而此時德軍遭遇了一場敗仗,氣勢低落,當務之急便是確保能夠抵擋得住蘇軍可怕的反撲。不過,希特勒最終還是固執己見地要求德軍各部必須守住當前陣地,不能後退。

有不少人認為,希特勒早在分兵之初就已經犯了大錯,如今命令部隊堅守,更是讓數不清的德軍精銳面臨滅頂之災,徹底讓德軍深陷蘇聯這個可怕的戰爭機器之中。從「巴巴羅薩」計劃招惹蘇聯開始後的一系列昏招,是葬送二戰德國良好開局的關鍵所在。

都說事情有兩面性,那麼我們來分析一下,如果當時德軍撤退,將會面臨怎樣的局面呢?

1941年12月,在軍事行動上遭遇巨大挫折後,德軍不得不進行戰略收縮。原本被壓得毫無喘息之地的蘇軍不但有了更大的戰略空間,新的兵源也陸續補充到位,此時蘇軍又可以組織起他們最熟悉的「人海戰術」式的進攻。在這裡,不少朋友大概存在一種誤區:擊敗德軍的不是蘇軍,而是寒冬。

這種說法非常不合理,客觀地講,德軍確實在補給上吃了大虧,但這個冬天並沒有傳說中的那樣恐怖。在整個1941年的冬季里,蘇軍每一次不計損失的反撲,傷亡幾乎都要遠大於德軍。比如在1941年12月5日到1942年1月7日的這段時間內,裝備齊全的蘇軍損失了40萬人,只殲滅德軍不到8萬。

另外,還有一點不能忽視:希特勒的將軍們在莫斯科戰役前自信滿滿,可以說根本就沒有考慮過戰敗這回事。因此,戰役失敗後,此時的德軍根本就沒有一套充分詳細的撤退計劃。閃電戰的精髓就在於「快」,而快速推進又必然導致一個問題——補給跟不上。因此,德軍當前的情況,根本不容易支撐一場大規模的撤軍。

那麼,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在遭遇一場慘烈的失敗後,士氣低落,卻又要在一個草率的甚至是沒有計劃的情況下倉促撤退,補給還跟不上,加上身後又是氣勢洶洶的、士氣高漲的蘇軍死命追趕,德軍會遭遇什麼?有可能這場戰役的最終結果就不是一場失敗,而是徹徹底底的潰敗了。

二戰中有這樣一個段子:在「海獅計劃」時,英國人本來想刺殺威廉·戈林,後來卻主動打消了這個打算,因為他們希望戈林繼續留在德軍里出昏招。有人認為希特勒也是這樣的存在,他的一些「瞎指揮」葬送了德國的良好開局,但實際上,戰爭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得多,將軍有將軍的考慮,政客有政客的考慮,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面對蘇聯這樣一個可怕的對手,稍有不慎便會滿盤皆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7898af9fb2eb57a1dcd1490c9cf9387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