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爆發,隆美爾古德里安曼施坦因誰更受重視?都成為戰爭的工具

2023-12-15     吳忠強

原標題:二戰爆發,隆美爾古德里安曼施坦因誰更受重視?都成為戰爭的工具

隆美爾,曼施坦因,古德里安三人,誰更受到德軍的重視?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地看,對第三帝國頭子來說,他最信任和對他最忠實的信徒是「二戈」即戈林和戈培爾,以及蓋世太保和黨衛軍的頭子,其它的都是被他利用作為發動戰爭的工具。連陸軍總參謀部他都信不過,他對這三人的重視也是根據他們各自的表現來區別對待,也是論功行賞的。

首先,隆美爾、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三人是時勢造英雄,二戰給他們有了用武之地。

雖然這三人被人們廣泛稱道,甚至把他們當作二戰德國的「三駕馬車」,但不可否認的是,沒有德軍的擴張野心和閃擊戰平台,他們也不會有後來的成功機會。

一些人說,隆美爾是德軍最重視的人,因為德軍把北非那麼大的一個戰場單獨交給了隆美爾,讓他隨心所欲想怎麼打就怎麼打,即使北非軍團打得灰飛煙滅,德軍仍然還委他以重任,讓隆美爾到西線當了大西洋守備司令。

實際上,從隆美爾、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三人的成長曆程看,古德里安一直是德軍召見最多、也是最看得來的將領。這是由德軍急於發動二戰和古德里安的閃擊戰理論一拍即合促成的。用趣味相投也好,或者用為虎作悵也罷,總之,古德里安為德軍發動二戰在軍事理論指導上是下了大工夫的,這也是最後任用他擔任總參謀長一職的原因。

而對於隆美爾和曼施坦因來說,他倆的區別僅僅是一個對戰術有獨到的研究,一個眼光更趨向於戰略大局,但在德軍眼裡,他倆都是和前線多數指揮官一樣,能打勝仗才有地位,封其元帥的作用也在於此。

從這個層面看,他們三人對於戰爭的渴望和德軍發動戰爭所需,都是一個相互利用的關係,到失去作用以後,德軍就把他們扔在了一邊,隆美爾如此,其他兩人也難逃這個結局。

其次,德軍需要的是能打仗會打仗和打勝仗的將領,隆曼古三人恰恰在這方面有過人之處。

對於如何打仗,隆美爾、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都不是省油的燈,他們也都與德軍發生過意見分歧,而德軍也不含糊,對他們三人也是另眼相待。

先說說隆美爾,雖然他近水樓台,在擔任德軍衛隊長的任上得到重用,在閃擊波蘭和進攻法國時才接觸閃擊戰,但他有一股子幹勁和敢於打仗,讓他帶隊參加北非戰爭,也是看中了隆美爾不唯武器裝備論,給多少人打多大仗,有沒有裝備也敢與英軍搏一搏。所以,德軍派他去的目的當時就是想解意軍被困之圍,沒想到隆美爾卻打出了一片天地,對於當時東線戰場來說確實非常鼓舞人心,德軍這才發現隆美爾是個人才,才下大力把北非戰場也當成了重點。

但有一點必須明確,如果德軍在隆美爾打贏英軍把意軍解救出來以後,就及時撤出裝甲部隊,隆美爾是否還有後來的輝煌時刻卻是個未知數。非北戰敗以後,隆美爾一直想到東線建立功勳,可德軍偏偏不給他這個機會,這是為什麼呢?用德軍的評價說,隆美爾在戰術上是巨人,但在戰略上是矮子,或許這句話對他是最好的總結。

再說古德里安,雖然在閃擊戰理論上德軍頻繁依賴他,甚至在閃擊波蘭和進攻法國時,德軍一直把古德里安當作心腹,大事小情都找他商量。但在蘇德戰爭爆發後,尤其是閃擊戰在莫斯科戰役的失利,德軍就不再重視古德里安,甚至在古德里安中途撤出第2裝甲集群後,他就解除了其裝甲集群司令的職務,直到1943年2月才重新啟用。

從古德里安的經歷看,對德軍發動閃擊戰可謂又出謀劃策又親自駕駛裝甲進攻,換來的卻是兩起兩落,連個元帥也沒混上。這裡面有兩個因素影響其晉升,一個是古德里安的戰功並不卓著,雖然蘇德戰爭爆發,他指揮的第2裝甲集群戰功赫赫,卻記不到他頭上來,因為當時東線戰場能打的將軍實在太多了。另一個是古德里安有點沾沾自喜,在進攻莫斯科的問題上屢屢與德軍對著干,又在德軍進攻莫斯科的關鍵時刻私自撤出戰場,這等於打了德軍的耳光,對這樣的人能重新啟用已經非常難得了。

而對曼施坦因來說,他天生就是個自命清高的人,由於有在總參謀部任職的經歷,又有幾個老上級推薦和保舉他,尤其他提出的繞過馬其諾防線成功占領法國的「鐮刀計劃」讓他進入德軍的視線,但曼施坦因真正引起德軍的重視,還是指揮第11集團軍打下克里米亞一戰,可以說,這場戰役是德軍在東線整個浪打贏的唯一的區域戰爭,和隆美爾在北非首戰告捷一樣,形成左右呼應之勢,德軍晉升他倆為元帥也有鼓舞士氣和樹立榜樣的意圖在裡面。

那麼,德軍命令曼施坦因組建頓河集團軍群解救保盧斯時,是在重用他嗎?實際上,從曼施坦因的指揮經歷就能發現,德軍對於他的使用是按部就班來的,當曼施坦因戰場封帥獲得重用後,德軍就把戰場救火的重任交給了他,這點,曼施坦因與隆美爾還是有很大區別。

1942年8月,曼施坦因在取得克里米亞大捷以後,德軍就命令他率領第11集團軍司令部來到北線,這時候德軍就已經重視曼施坦因的指揮能力,從後來的發展看,如果沒有蘇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場發起「天王星行動」,曼施坦因就要在北線和中線之間發動一場大的戰役。也可以說,只要稍晚一些,曼施坦因很有可能接替北線或者中線的最高指揮權,只是因為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影響,他最後接任了南線指揮權。

那麼,德軍當時準備要曼施坦因指揮打一場什麼樣的戰役呢?有些人認為莫德爾指揮第9集團軍在勒熱夫從蘇軍重重包圍中逃出生天,就說他是「防禦大師」,打敗了蘇軍的「火星行動」,讓朱可夫顏面掃地。實際上,這都是一種錯覺,史達林和蘇軍對「火星行動」都持讚許和肯定態度,外人還有什麼可指責的呢?

正是因為蘇軍和史達林將莫德爾在勒熱夫的長期駐守當作了眼中釘,所以想盡千方百計要將其拔掉,而對德軍來說,一旦失去勒熱夫的防禦陣地,就會讓中線和北線的交通線和聯繫切斷,也對莫斯科形不成威脅態勢,後果是不堪設想的。所以,當曼施坦因在列寧格勒打了兩仗以後,德軍又命令第11集團軍司令部來到了勒熱夫戰場,準備在這裡展開新一輪的攻勢,只是由於史達林格勒形勢告急,曼施坦因臨時接到了去南線的新任務罷了。

所以,從上面分析看出,德軍對於隆美爾、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三人的使用,最終還是對曼施坦因高看了一眼。至於在德軍心裡,隆美爾和古德里安一個被他認為是戰略上的矮子,一個被他認為是不懂戰爭經濟的人,當然談不上把重任交給他倆了。而對曼施坦因卻不一樣,既讓他在前線出工出力,又把最難打最困難的戰場交給他,只是在曼施坦因的心裡,雖然他鐘情於戰爭熱愛打仗對戰略有獨到的眼光,卻看不慣德軍長臂指揮對前線干涉太多。但他的目的和德軍是一樣的,回憶錄起個《失去的勝利》標題本身就說明了問題。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贊、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說裝甲坦克進攻沒有準備好?受海獅計劃影響

二戰哈爾科夫反擊戰,曼施坦因算奪回戰場主動權嗎?本人榮譽一戰

二戰爆發,空軍在閃擊戰中的作用為何發揮不明顯?各管一攤

二戰蘇德戰爭,古德里安為何不繞開斯摩棱斯克直接進攻莫斯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7868a59e8abbef1b17350bb1584ea05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