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在哪?何時漲?讓歷史告訴未來

2022-04-08     張春林

原標題:底在哪?何時漲?讓歷史告訴未來

春哥祝各位平安吉祥,萬事如意,願山河無恙,眾生皆安。

今天大盤小幅高開後震盪回升,收盤滬指上漲0.47%,創業板指數下跌0.33%。全天磷化工、化肥板塊漲幅居前。

清明節前最後一個交易日,指數收陽,當時有部分賭消息的投機性資金進場博弈,今天同樣有些類似的資金進場,但周末到底有沒有好消息出台,我們還要拭目以待。

無論有沒有好消息,我個人看法,指數在這裡就是一個反覆磨礪的過程,很多人期望下周市場全面暴漲「報仇雪恨」,但春哥認為,除非有重磅級利好,否則市場連續大漲不切實際。

畢竟,剛出ICU,不能馬上進KTV。

上證指數表現略勝一籌,下周密切關注關鍵阻力區30天均線3300點附近,站上此線,有望展開一波修復行情,目標在3380-3400點區域。

創業板指數走勢較弱,目前是三次探底走勢,下檔支撐位在前低2462點附近,壓力位同樣在30天均線2680-2700點區域。

整體趨勢目前還是在下行,現在的每一天交易,對很多股民來說,都是煎熬,這讓我想起了2018年時,春哥在湖北衛視天生我財做大直播節目,當時多數時間都是在下跌,我們就陪著大家一起熬。

疫情反覆,儘管各地受疫情影響的嚴重程度有輕有重,可以確定的是,疫情對整體經濟造成了一定的壓力。但我們要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一季度表現越差,後面穩增長政策的力度越強。穩增長將是4月下旬會議繞不開的話題,並且當下疫情衝擊越大,尤其是下周宏觀數據的披露,穩增長政策預期越強。這不,市場就有遐想在傳聞,咱們要準備掏出14.8萬億的基建項目。儘管還是傳聞,但也算是市場對於當下能扭轉下行壓力的一個強有力預期。

工具箱掏出來,組合拳打起來,誰最嗨?回想當年的4萬億,不禁讓大多數人回想起那段轟轟烈烈的大基建行情。從最近市場表現來看,「穩增長」依舊是市場的避風港,儘管市場整體表現不盡如人意,但這一方向卻成為兩個月來A港股市場最靚的仔。看今日盤面,很明顯,避險情緒高漲,另外最值得關注得還是大基建鏈條,繼昨日抗跌外,今日再次走強,而且地產炒作鏈條向下擴散,包括上游材料水泥、鋼鐵、化工,以及下游地產後周期消費家電、家具都強於兩市。

在「穩增長」背景下,大基建、地產等產業鏈預計會成為避風港,後市會反覆活躍,不信咱們騎驢看唱本,走著瞧!

最近,不少春粉在後台留言區問:春哥,股票天天下跌,我快後期不住了,這A股到底啥時候見底呀?

近期各位應該經常看到一些「底部」名詞:「情緒底」、「政策底」和「市場底」等,不少小夥伴很是疑惑,「底」都「說」過3次了,怎麼市場還會跌?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情緒底」、「政策底」和「市場底」。

所謂的「情緒底」是指市場主要投資者對於市場後續走勢已經極度悲觀,說簡單點就是大家對後市不看好,已經不想再「買買買」了,這個數據主要通過證券市場新增開戶人數和公募基金新發認購情況來觀察。數據顯示,2022年A股1月新增投資者同比增速為-36.77%,創下近5年的新低;2月新發基金單只平均發行份額低至2.71億份,相比去年同期26.75億份的發行水平,尤為「慘澹」。因此,大家可以看到許多文章都提及情緒底已現。至於「政策底」,主要是指在市場持續下跌,市場信心嚴重渙散時,政府發布利好消息救市(托市)形成的底部。3月16日,金融委召開專題會議,就市場關注的經濟形勢、貨幣政策、中概股、港股、網際網路平台等問題,給出了積極的回應,極大地提振了市場信心,後續上證指數走出「6連陽」,這次會議也被機構投資者普遍解讀為「政策底」。「市場底」是指以上證指數等為主要代表的A股階段性跌無可跌,並形成反轉的區域。

如果上述「情緒底」和「政策底」都解讀正確,那A股就不跌了嗎?或者說「市場底」就到了嗎?其實從歷史數據來看,市場底往往滯後於情緒底和政策底。

根據圖中數據,我們來對比一下上證指數歷史上比較明顯的5次「市場底」和對應的「政策底」出現的時間。2005年「政策底」領先於「市場底」近半年時間。當年1月開始,高層陸續密集出台救市政策。1月降低印花稅率,2月釋放險資入市信號、降息,4月股權分置改革開始。直至6月,「市場底」出現,上證指數跌至998點,市場開始反轉。2008年 「政策底」早於「市場底」近2個月。當年9月開始釋放三大救市政策,包括印花稅從雙邊徵收改為單邊徵收、匯金出手購入四大行股票、國企回購,再加上「四萬億」政策的刺激,市場預期全面轉變,10月末觸底反彈。2013年「市場底」遲於「政策底」6到12個月左右。證監會從2012年8月即開始發布相關利好政策,包括降低交易手續費、10月暫停IPO、匯金購入銀行股等。但市場在次年7月才見底。2015年「政策底」到「市場底」時間近5個月。2015年8月23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發布,養老金入市政策落地,8月25日,再次宣布雙降。但是上證指數直至2016年1月末才探明市場底部。2018年從「政策底到市場底」歷時近3個月。從當年10月7日央行宣布降准100BP開始,其它維穩政策陸續推出,市場等到2019年1月份才正式開始上漲行情。

可見不僅市場底一般晚於政策底,並且政策底也不是一次會議後就出現的,其實這也好理解,從政策發聲到落地執行是需要一個時間周期的。同時市場的反轉,不僅需要政策的發聲和支持,更多的時候,「市場底」也往往伴隨著估值的底部,與企業盈利的向上反彈。

就目前數據來看,當前無論是估值還是企業盈利狀況,部分數據與底部可能還有一定差距。向上突破仍然需要有利因素的催化,並且需要注意俄烏衝突、美聯儲加息及縮表等外圍因素和國內疫情的影響。另外低估並不是買入的理由:每當市場恐慌時,估值可以一再突破歷史的低點。

市場下跌會帶來一段難熬時間,在此期間外界會充滿對未來市場猜測的聲音,其中就包括抄底。抄底聽起來很迷人,但問題是「市場先生」出了名的不可預測,每次底部的到來往往都無法精準捕捉。

以上證指數為例,2000年以來共出現過5次「底部行情」,分別是2005年6月6日的998點、2008年10月28日的1664點、2013年6月25日的1849點、2016年1月27日的2638點和2018年12月27日的2483點。在每一次探底時,市場都經歷了什麼呢?

首先是較大的跌幅,數據顯示,每次A股市場來到底部時,相較於前一個市場高點都至少下跌30%以上;其次是較長的磨底時間,5次探底走過的交易日平均不低於506個。

歷史不會簡單的重複,以史為鑑的意義在於如何提高勝率。

現在這個時點,市場確實有反彈的需求,因為從2021年四季度以來持續調整的時間已經比較長了,調整的幅度也較大,但要說反轉或者「市場底」可能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因此大家在後續的投資操作中,需要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和資產情況,選擇適配產品進行投資。

所以,春哥總結起來一句話: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此時我們還需要忍受「煎熬」,才能看到希望。

【風險提示:本文觀點部分引自國盛證券和華安證券等券商研報以及WIND資訊,僅供參考,文中所列個股案例,不作為具體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風險提示

本欄目刊載的信息僅為記錄每日盤後觀察而發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應不以該等信息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該等信息做出決策。本博主力求本欄目刊載的信息準確可靠,但不對這些信息和判斷的準確性或完整性作出保證,亦不對因使用該等信息而引發或可能引發的損失承擔任何責任。博主不會從事任何形式的代客理財、分成等非法證券業務,不會有任何形式的個人收款號,不會在任何公開場合,推薦任何具體投資標的,文中所提及的個股,僅是案例分析並非個股推薦,大盤分析和市場策略建議,綜合國信證券、國元證券等券商研報及網絡公開資訊分析總結而成,僅供參考,據此買賣,盈虧自負!本博主請各位投資者不信謠、不傳謠,理性投資,謹防上當受騙。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76bad8c3e1a3703d5e2c857b6a452b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