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於強
「書存金石氣,室有蕙蘭香」,這是古人追求的一種理想境界。什麼是書法的「金石氣」?「金」指青銅器及其銘文,「石」指各種石刻和文字,「氣」則是指氣息、趣味。青銅銘文和磚瓦、石刻文字依託金石固有的質感,再輔以歷史久遠所形成的自然風化和剝蝕,從而形成一種獨特的美感,這就是「金石氣」,也稱「金石味」,它具有一種渾穆氣象,呈現粗獷、朦朧、率意、天然、稚拙等意趣。
具有金石氣的書法作品,線條富有力度美、立體美和韻律美。正如清代包世臣所言,其結構奇逸豐茂、變化多姿而出之自然;其風格蒼勁古樸、骨肉豐美、天真爛漫、神完氣足;其豐富的內涵、浪漫的氣息,使人百看不厭。書法線條的質樸、結構的稚拙、氣韻的高古等均是金石氣的表現內容。
金石氣的美學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金石氣是一種壯美,即陽剛之美。金石文字大多為鑿刻或澆鑄,筆畫常常形成芒角,因而顯得筆勢突兀而犀利,意氣昂揚,氣勢猛烈,讓人感覺有活力、有稜角、有力量。南北朝時期蕭衍說:「稜稜凜凜,常有生氣。」書法的點劃,就像突兀的山峰、山石,顯得犀利而有骨力。金石文字中這種精神的美,接近於中國古代美學中所說的壯美或陽剛美,即雄壯、粗獷、豪放,體現了人精神上的剛健和豪邁氣概。
二是金石氣是一種樸拙美,即大巧若拙之美。和帖學書風所體現的精巧、妍美特點相比,金石文字所代表的碑派書風,體現的是一種樸拙美。書法中常說的老樹枯藤之喻、枯筆飛白之運、剝蝕殘破之跡、漫漶迷離之美,都是「拙」的美學範疇。宋代黃庭堅說「凡書要拙多於巧」。清人傅山主張「寧拙勿巧,寧丑勿媚,寧支離勿輕滑,寧直率勿安排」「寫字無奇巧,只有正拙,正極齊生,歸於大巧若拙矣」。拙不是笨拙,而是要打破程式化,創造偶然性,體現自然內在的秩序和節奏。
三是金石氣是一種永恆美,即一眼千年的古樸之美。書法家在創作書法作品時運用渴筆飛白追求的那種「萬歲枯藤」美感,是一個生動的意象,其外表老辣,內含勁健,看似古拙、蒼莽、粗糙,卻有一種不加修飾的率真美感。古人之所以喜歡以枯藤作比喻,就是因為其既包含了柔韌的筋力,又打上了時光積累的印記。這是一種具有歷史感、永恆感的美。
書法作品中要更好地表現出金石氣,一要取法傳統,這是學習書法的唯一路徑,更是書法具有金石氣的重要途徑。要從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秦漢刻石、摩崖造像等文字中吸取營養,豐富自己的作品。二要下真功夫,提高書寫技能,不斷錘鍊點劃線條的質量。書法是高度純粹化、典型化的線條藝術。作者對線條駕馭能力的強弱,決定了線條質感的高低。古人所謂「折釵股」「屋漏痕」「印印泥」「錐畫沙」等形象化的、金石氣濃郁的線條,正是書家長期錘鍊技法的結果。
此外,書寫工具對表現書法的金石氣也有一定的關係。太薄、太光滑的紙,摩擦力不足,行筆難有遲澀感,線條往往缺乏表現力;太厚、太粗糙的紙,容易滯筆,字無活力。墨的濃淡也應適中,太濃則線條易實、僵硬,太淡則線條漂浮、軟弱。用筆速度往往影響線條的質感。運筆遲澀,則線條易得穩重、沉著,然一味遲澀又失神采;運筆迅疾,則線條易得勁利、飛動,然一味迅疾,則易浮滑而失勢失態。因此,書法運筆應快中有慢、慢中有快,這樣才有助於表現書法的金石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