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里狀元、榜眼、探花的名稱來由是什麼,為什麼這麼叫?

2023-12-30     花西亦花心

原標題:科舉里狀元、榜眼、探花的名稱來由是什麼,為什麼這麼叫?

中華民族經歷漫長發展,我們汲取了先輩們的經驗教訓,也繼承了無數寶貴文化遺產。這些歷史遺留下來的制度,不論是仍然發揮作用的,還是已經淡出歷史舞台的,都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今天,我們將聚焦其中之一,那就是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科舉制雖然如今已廢除,但其影響卻深深植根於中國的人才選拔體系。實際上,我們的高考制度與科舉制有著顯著的相似之處,並繼承了許多科舉制度中的專有名詞,比如「狀元」。

每年,除了「高考」二字引起廣泛關注外,「狀元」也是備受矚目的焦點。那麼,最初的「狀元」一詞是如何誕生的呢?要了解這一點,讓我們隨著作者的步伐一同探尋。

提到「狀元」,離不開科舉制度的影響。科舉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在隋文帝時期,科舉制度開始分科考試,類似於現代的高考制度,分為文科和理科。就像現在的高考報名一樣,古代人如果決定參加科舉,也需要報名,這被稱為「投狀」。所有「投」了「狀」的人都是即將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而在考試中脫穎而出的第一名被稱為「狀頭」。而「頭」字的意義是首位,因此有了「狀元」這一稱謂,標誌著科舉考試的第一名的開始。

在科舉考試中,除了狀元外,第二名被稱為「榜眼」,第三名被稱為「探花」。那麼,「榜眼」和「探花」這兩個詞彙的由來又是什麼呢?

先說榜眼,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北宋時期。《稱謂錄》記載著,最初將第二名和第三名視為上榜的人的眉目,這裡的「榜」指的就是我們在電視劇中常見的「皇榜」或者「金榜」,上榜之人即為考中進士的人。在這個過程中,考中的人中第一名是狀元,第二名就是榜眼。可見,最初的榜眼不僅僅是指第二名,還包括第三名。

再說探花,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當時曲江會為新進士榜上榜的人舉辦晏游活動。其中年紀最小的人被戲稱為「探花郎」。然而,探花一詞最終與登榜名次掛鉤要追溯到南宋後期。在那個時候,進士榜上的第三名終於有了專屬的稱呼——探花。

因此,在南宋時期,狀元、榜眼和探花正式成為科舉考試中的第一名、第二名和第三名的專屬稱謂。這些名詞的演變,記錄了古代中國人才選拔制度的發展歷程,同時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人才的尊重和崇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72376e1bb2713d61cd70262723b8f4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