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細雨中呼喊》:安頓自己,是成年人最好的活法

2023-12-17     十點讀書

原標題:《在細雨中呼喊》:安頓自己,是成年人最好的活法

有人說:「余華之所以成為余華,不是因為《活著》,而是因為《在細雨中呼喊》。」

作為余華的長篇小說處女作,這本書融合了他自己對童年生活的所感所悟。

有一個醫生父親的他,早早看過太多生離死別,也見慣了世間百態。

當他提筆時,那些記憶夾雜著略顯苦澀的風呼嘯而來,鋪滿了眼前的書頁。

30歲那年的夏季,在一台老風扇吱呀作響的陪伴下,余華手寫完了這十八萬字的作品。

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仿佛男主角孫光林坐在你的面前,向你細細講述他無人問津的童年、飽受冷落的過往,和幾經生活磋磨的成長之路。

現實中的你我,難免會走入人生的雨夜,在細雨中呼喚愛與救贖。

看完這本書,你便會明白:

命運的作弄為難下,唯有向內安頓自己,才能擺脫迷茫,治癒苦難。

孫光林出生在最不湊巧的中午,耽誤了母親給父親送飯,既餓著了父親,又使得母親迎來了父親一頓責罵。

於是,這個降臨得「不湊巧」的孩子,成了父母不約而同冷遇的對象。

6歲那年,由於家庭貧困,父母將他送給了鎮上一對沒有孩子的夫妻。

誰知,他12歲那年,養父因為情感糾葛自殺,養母也棄他而去。

無依無靠的孫光林,只能再次回到老家。

可他回家那天,湊巧家門失火。

這樣一來,父母更將他視作不祥之兆,連帶著家裡的哥哥和弟弟,也一起排擠他。

孫光林成了家庭的局外人,孤獨地游離在親情之外。

他小小年紀就經歷了兩次離別,極度渴望親情和溫暖,卻只體會到人心涼薄。

哥哥用鐮刀割傷他的頭,他哭著向父親求救,父親卻偏信哥哥的誣告,反過來毆打孫光林。

弟弟孫光明為救人而死,父親和哥哥不為親人離世而悲傷,一心只想著榮譽和獎金。

祖父年老體邁,一家人卻把他當成累贅,沒有體恤,只有苛待。

孫光林年少時期的記憶,被身邊人的冷漠和刻薄包圍。

在這前後無依的境地里,他只好用自己的方式顧全自己。

哥哥和弟弟欺負他,他不多糾纏,而是主動示弱,默默遠離;

祖父想將他捲入與父親的爭鬥中,他保持中立,拒絕胡攪蠻纏;

父母刻意疏忽對他的照料,他懶得抗議,只是獨自尋一方角落看書學習。

最終,母親在懦弱隱忍中憋屈離世,哥哥步上父親庸碌的後塵,只有孫光林考上大學,擺脫了貧窮的宿命。

季羨林在《悲喜自渡》中寫道:「人間萬千光景,苦樂喜憂,跌宕起伏,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

人生的風浪里,得人相幫是運氣,孤獨無依才是常態。

昨日推杯換盞的親朋,轉眼間可能形同路人;

往日推心置腹的好友,落難時可能落井下石;

曾經患難與共的同袍,利益前可能反目成仇。

不要為人性的自私晦暗而陷入絕望,也不必為一時的無能為力而自暴自棄。

無論置身何種情境,守好自己的心,走好腳下的路。

即便命運多舛,人走茶涼,也能把自己的人生經營得風生水起。

上中學時,孫光林為了填補親情的空白,努力想要融入同學們的集體,為此不惜曲意迎合。

為了不再被孤立,他做起了「校園紅人」蘇杭的小跟班。

他與那些頑劣的少年一起,在課堂上搗亂,課後偷偷抽煙,用拙劣的把戲作弄班上的女生。

蘇杭做壞事,他就自告奮勇地在門口望哨;蘇杭嘲弄老師,他就在一旁跟著起鬨。

這些行為雖然讓他厭惡不已,可這點厭惡,遠不及他對寂寞的恐懼。

然而,可悲的是,他千辛萬苦維繫的友情,卻只是別人眼中的笑話。

蘇杭將他視作可以任意欺辱的對象,當著女同學的面,用柳條抽打他。

孫光林以為這只是一次玩鬧,笑著去躲閃,沒想到蘇杭卻不依不饒,甚至像吆喝牲口一樣命令他趴下,用柳條抽向他的臉。

那一刻的屈辱,讓孫光林徹底明白,一味地迎合,換不來真正的朋友。

來自群體的「溫暖」,曾讓病急亂投醫的他,短暫麻痹於其中。

他迫切地想獲取一份歸屬感,急不可耐地投入到一個格格不入的圈子。

可置身群體之中,並沒能填補他內心的空白,反倒讓他感到更深的空虛與寂寞。

這段虛假的友誼破碎後,孫光林重新回到孤獨之中。

但這一次,他不再畏懼孤獨,而是學會了與自我相處。

主動遠離人群後,他有了更多時間沉澱自己,也讓他找到了真正同頻的知心好友——蘇宇。

原來,在熱鬧中孤寂,不如在獨處中自洽。

正如《百年孤獨》中所說:

生命里曾有過的燦爛,終究都要用寂寞償還。人生終將是一場單人旅行,孤獨之前是迷茫,孤獨過後便是成長。

生命里曾有過的燦爛,終究都要用寂寞償還。人生終將是一場單人旅行,孤獨之前是迷茫,孤獨過後便是成長。

面對孤獨,有人將希望寄託於他人,沒得到期待中的回應,便陷入絕境;

有人在寂寞中自我封鎖,於空虛與忙亂中來回撕扯,鬱鬱寡歡;

有人則隨遇而安,哪怕形單影隻,也能享受生活的清歡。

人生在世,孤獨避無可避,不如與之正面交鋒,尋求轉機。

當你修煉出強大的內核,自然能突破困局,見到更廣闊的天地。

在懵懂中,孫光林來到了青春期。

身體的異樣讓他手足無措,隨之而來的情慾更是叫他難以啟齒。

好在好友蘇宇告訴他,這是長大的必經之路,同齡的他也有著同樣的困擾。

在蘇宇的寬慰下,孫光林漸漸對此釋懷,也努力與這些變化和平相處。

沒想到,正當孫光林苦苦克制時,蘇宇卻被慾望支配,因性騷擾被判勞改一年。

蘇宇的意外,讓孫光林對慾望二字愈發深惡痛絕,也讓理智徹底戰勝了身體,不再為情慾所困擾。

與此同時,孫光林的父親卻隨著年齡的增長,日漸放縱沉淪。

他爬上了村裡寡婦的床,丟棄了鋤地的犁,荒廢了地里的莊稼。

為了討好寡婦,父親將家裡一切能用的器物盡數搬去送給她,卻不顧家中妻兒死活。

哥哥孫光才好不容易遇上一門好親事,父親卻在婚禮當天糟蹋了他的媳婦。

然而,哥哥也沒能守住自己,不久後便步上父親的後塵,走向了寡婦的房間。

慾望這隻魔獸,張開它的爪牙,將孫光林的父親和哥哥牢牢鉗制,掙脫無門。

哥哥漸漸從意氣風發走向暮氣沉沉;父親則從愚昧粗暴轉向無賴潑皮,最終可笑的淹死在糞坑。

在家庭的雞飛狗跳里,孫光林的獨善其身,越發顯得像個異類。

他既不像蘇杭那幫同學一樣,偷看彩色畫本,藉此窺探異性的隱秘;也不像哥哥那般,出於好奇和模仿,走向墮落。

孫光林始終清醒,抵制住了慾望的誘惑,最終也只有他活出了人生的另一種可能。

亞里士多德曾說:「所謂奴隸,就是慾望戰勝理性的人。」

生而為人,我們都會有被慾望遮眼的時候。

慾望總是以一種人人唾手可得的姿態出現,蠱惑著你我為之追逐。

但當你握住它時,才驚覺其背後早已標好驚人的價碼。

放縱口腹之慾,輕則身材走形,重則疾病纏身;

貪圖奢侈享樂,不僅掏空錢包,更是斷送前途;

沉迷聲色犬馬,既是透支生命,也是荒廢人生。

慾壑難填,任憑慾望驅使自己,只會將人生踐踏得面目全非。

慾望就像人心中的一匹野馬,若你信馬由韁,它只會橫衝直撞,四處踐踏;但若你拽好韁繩,它也能帶你馳騁人生。

很多人說:「《在細雨中呼喊》是余華的作品裡最讓人不敢讀卻又忍不住讀的一本。」

的確,孫光林所經歷的苦,現實中我們每個人都會感同身受。

這種苦,是身處熱鬧卻無人共鳴,是人群環繞卻游離邊緣,是燈紅酒綠卻內心荒蕪。

但正如周國平所說:「唯有內心富有充盈,方能從容抵抗世間所有的不安與躁動。」

世間苦難如細雨一般悄無聲息,卻又不可避免地飄落到每個人身上。

唯有向內生長,安頓自己,才能在內心築起一座避風港,任由風雨侵襲,也能穩立前行。

作者 | 墨染,執筆潑墨,寫意人生。

主播 | 雲灣,暖心寶哥,每晚用聲音伴你入眠。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71d07e73ca1da37f2d348fd1ad71af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