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調水調沙的地理知識高考地理中的河流階地

2023-10-14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原標題:黃河調水調沙的地理知識高考地理中的河流階地

7月11日

2023年黃河汛前調水調沙

正式結束

此前

作為黃河每年最大的

水利工程調度活動

小浪底水利樞紐調水調沙過程中

出現了今年首次人工塑造異重流

黃河水從四個出水口噴涌而出

氣勢磅礴

生動地呈現了

「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壯麗景觀

這也成為調水調沙進入末期的重要標誌

何為異重流?

異重流是

指兩種密度相差不大

但可以相混的流體

因為密度的差異而發生的相對運動

也稱密度流、分層流或潛流

在自然界中常見的異重流現象有

水庫的渾水異重流、河口的鹽水入侵

以及溫差異重流和大氣中的冷鋒等

水庫異重流是

黃河等高含沙河流特有的水流形式

當高含沙水流進入水庫

遇到庫區清水後

由於密度差而潛入清水下面

形成一股渾水流

當渾水與清水碰頭時

會出現上層清水倒流

渾水沿河底向壩前演進的奇特水文現象

黃河調水調沙的關鍵環節——人工塑造異重流

2004年7月8日14時30分

隨著世界水利史上

首次人工塑造異重流成功抵達小浪底壩前

並開始通過二條排沙洞排出壩外

黃河第三次調水調沙試驗中

難度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成果

呈現在世人面前

它標誌著中國水利科學家

已經掌握水庫異重流規律

人工塑造異重流

指的是巧妙利用清渾水分層現象

在底層渾水運動到達大壩處時

打開處於底層的排沙洞閘門

將高含沙渾水水流排出水庫的技術手段

人工塑造異重流

作為黃河調水調沙的關鍵環節

主要能實現三種效果

減少小浪底水庫淤積

調整庫區上段泥沙淤積形態

排泄泥沙出庫

黃河調水調沙還有什麼「法寶」?

調水調沙是通過人工手段

改變黃河水沙不平衡關係的有效途徑

除了人工塑造異重流

黃河調水調沙還有兩大「法寶」

一是人造「洪峰」

利用河道來水和小浪底水庫部分蓄水

對黃河幹流水庫進行聯合調度

人工製造出

流量更大、持續時間更長的洪水過程

對下遊河道進行全線沖刷

提高下遊河道排沙能力

二是水庫聯合調度

黃河幹流水庫群聯合調度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是實現人造「洪峰」和塑造異重流的基礎

更是黃河防汛的重要手段

通過水庫的聯合調度

對水沙進行有效的控制和調節

適時蓄存或泄放

能有效清理水庫淤積

減輕下遊河道淤積

甚至實現不淤積或沖刷的效果

作為改善黃河水沙關係協調的

關鍵措施之一

2023年黃河汛前調水調沙工作

已落下帷幕

也為即將而來的

「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

奠定了基礎

河流下切侵蝕,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灘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階梯狀分布在河穀穀坡上,這種地形稱為河流階地

一、河流階地的形成

河流下切侵蝕,原來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階梯狀分布在河穀穀坡上,這種地形稱為河流階地。

階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殼垂直升降運動的影響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蝕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內外部動力地質作用共同作用的結果。有幾級階地,就有過幾次運動;階地位置,級別越高,形成時代越老。

二、河流階地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內力作用主要表現為地殼間歇性上升 ;外力作用主要表現為流水的連續性侵蝕 (下切侵蝕 )。

在地殼相對穩定期間,河流以側蝕和堆積為主,此時塑造出河漫灘;

當河流流經地區的地殼上升時,河床縱剖面的比降加大,水流侵蝕作用加強,使河流下切,原來的河漫灘成了河谷兩側階地;

如果地殼多次間歇性上升,這樣就在河谷兩側形成多級階地。

有幾級階地,就有幾次上升運動(地殼上升是間歇性的,即等新的階地形成之後才會再次上升,不是連續上升的);

由河漫灘向谷坡上方,依次命名為一級階地、二級階地、三級階地等;海拔越高,年代越老。

三、形成階地必備的兩個條件

(1)先發育一個相當寬廣的河漫灘;

(2)河流向下侵蝕,使得原來的河漫灘高於一般洪水位。

四、河流階地的形成過程

河流階地的形成過程:

(1)河流在地勢較低平的地方,側蝕和沉積增強,形成河漫灘。

(2)地殼抬升,河流下切。

(3)河流下切至地下含水層,地下水匯入,流速減慢,河流進行新的側蝕和沉積,形成新的河漫灘。

(4)原來的河漫灘成為階地。

引起河流下切的4個原因

河流下切侵蝕是構造運動氣候變化侵蝕基準面下降等原因造成的。由於河流下切侵蝕的原因不同,階地的形態和結構也不一致。

1.構造升降運動

當地殼上升時,河床縱剖面的位置相對抬高,水流下切侵蝕,力圖使新河床達到原先位置,靠近谷坡兩側的谷底就能形成階地。

地殼運動不是連續上升的,而是呈間歇性的,在每一次地殼上升運動時期,河流以下切為主,當地殼相對穩定時,河流就以側蝕和堆積為主,這樣就能形成多級階地

2.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對階地形成的影響主要反映在河流中水量含沙量的變化。

氣候變干,河流水量少,含沙量相對增多,同時地面植被也少,坡面侵蝕加強,帶到河流中的泥沙量增多,河流發生堆積;

反之,氣候變濕,河流中水量增多,含沙量相對減少,發生侵蝕。

由於氣候乾濕變化引起堆積作用和侵蝕作用的交替,就形成河流階地。

3.侵蝕基準面下降

侵蝕基準面下降是構造運動或氣候變化引起的,具有獨特的地貌特徵。

侵蝕基準面下降引起河流下切侵蝕,最先發生在河口段,然後不斷向源侵蝕,在向源侵蝕所能達到的範圍,一般都會形成階地。

4.河流襲奪

河流襲奪也會形成局部階地,一條河流溯源侵蝕較快,因而襲奪了另外一條河流的上遊河段,在襲奪處以上和以下都能形成階地。

常見的5種河流階地類型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譚老師講地理

註:本文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自各地理公眾號等,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繫註明來源或刪除,歡迎大家標註來源轉載、文末點擊分享、收藏、點贊、在看就是我們更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