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時期,重要戰略性城堡,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吉林柳河羅通山城

2019-11-03     視覺秀旅遊

羅通山城,位於吉林省柳河縣東北25公里羅通山中部主峰上,為高句麗絕奴部建於公元248年到291年,即中原的魏晉時期,是一處重要的戰略性城堡。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清末修訂的《柳河縣誌》記載:"柳河縣城東北60里之遙,有羅通山,山上古城在焉。相傳羅通掃北攻占此山,故名羅通山。"據出土的文物考證,羅通山城屬漢代高句麗時期建造的古城,從漢代建立以後一直沿用到遼金,中間經歷了1200餘年,被稱為"塞外小長城"。

羅通山是久負盛名的文物古蹟遺址和風景旅遊勝地。穿過一片樹林,眼前突然出現一處奇景,高大兀立的長脖砬子,倏地從下到上垂直斷開,形成一條石廊。站在石廊里仰頭觀望,只能看到青天一線,白雲數朵。所以,人們又稱此地為一線天。石廊上有遊人題寫的"石廊天闕"4個斗大的黑字。兩廂是斧劈刀削般的峭壁,高有30多米,長約50米,當間通道只有1米寬。置身其中,真有入天門之感。穿行幽谷深壑中,眼前一面危崖峭壁擋住去路,它有1米多寬,20多米高,百餘米長,梭角分明,似一道天然影壁,羅通山特有的刺榆根部從頂端向下伸延,以其千鈞之力,將石壁一劈兩瓣,漲開寬寬的裂縫,榆卻挺立於懸崖之上,隨風搖曳。

古城東城牆,絕大部分利用懸崖峭壁做為天然屏障,只在極少數山勢較平緩,無險可峙的地段修築了人工城牆,城門開設南、北、東三座,西牆與西城毗連共用,其餘三座門皆辟於兩側峭壁奇突的山口,稱"北翁門","東天門"和"南天門"。南門外有"十八盤"似天梯石棧的古道直通山下,是當時兵馬出入的通途。城牆周長3400餘米,一道漫崗橫亘東城,崗南為演兵場,崗北為駐馬坡,山崗南北各有一條內流河,水勢旺盛,四季不竭,河水在城中流淌數百米後注入岩溶漏斗。

西城城牆周長4100餘米,它遙迎長白山,近接老龍崗,襟山帶風,形勢險要,共有四處城門。南門亦稱"回馬嶺",寬5米,兩側壁立千仞、險不可攀,相傳當年羅通率兵秣馬南下,因山勢險峻,只好勒馬回營,故此得名。門外有沿絕壁孱岩開鑿的三條石徑,分別通往峰火台,刀尖峰和水簾洞。東門利用懸崖豁口充當,一條羊腸小路緊貼崖壁通往山下。北門寬6米,門邊垛口保存完好,西垛口旁留有"S"形泄水洞口。門外道路延伸直下,接通北部平原的柳梅古道。西南門是四座城門中最重要的一座,兩側門垛中部留有門栓插孔,門外有人工開山劈石修成的盤山古道,是當時運送糧草、輜重的唯一途徑。現已建成盤山公路,遊人可乘車直達山頂。

沿回馬嶺北行,居於東西兩城界牆之中,是古城的瞭望台。台高6米余,寬4米多,乃天然磐石形成。台址孱岩峭拔,是察看兩城的最佳場所。台上古樹叢生,蔥蘢峻秀。攀援而上眺望東西兩城,指點山川勝跡頓覺興致盎然。

走過瞭望台,繼續北上,石徑愈顯陡峭難行。約有半個鐘頭時間,便來到古城險峰上的峰火台,這裡是山城的制高點,海拔1090米,登高鳥瞰東西二城宏偉壯觀,俯視柳梅古道,蒼茫悠遠。崗巒村鎮,余煙裊裊,阡陌河塘,碧波銀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70MiLm4BMH2_cNUgl8k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