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身體不舒服去看的時候,可能就會被問一句「最近大便怎麼樣啊?」,別覺得尷尬,是因為可以通過大便的形狀顏色和量的多少等情況,來幫助判斷,大便也是身體健康的晴雨表,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些問題的。有不少人排便時,會發現大便一開始是乾的,到後面就越來越稀了,這是怎麼回事呢?應該如何緩解好?別覺得尷尬,早了解早放心。
大便出現前干後稀,和哪些原因相關?
跟吃的食物有關,吃了什麼不該吃的,拉肚子了,大便就容易變得稀薄,不管前面的是什麼樣,後面都會變得很稀。如果吃了過多的辛辣食物,拉出來的大便應該會比較硬,但若受涼之後,可能拉出來的就會變稀,出現前干後稀的表現,不足為奇。平時講究食物的衛生與安全、吃得清淡些,或就可以了。
排便情況跟腸道有一定的關係,腸道蠕動正常,排便也會比較正常,如若腸道蠕動紊亂了,排便時大便就容易先是硬的,後來變得稀薄。腸道功能紊亂也分為不同的類型,但它的發生多與人的壓力過大,精神過度緊張的情緒、環境改變以及不當飲食密切相關。
還可能是脾的影響,稀就是水分太多了,水濕過重,這部分水分本來或應該從小便走的,卻留在大便里。小腸從胃那裡接收之後進行「初級加工」,之後把繼續有吸收營養價值的交給脾,經過運化之後滋養身體,最後一步步的被排出體外。脾主運化,到它這裡運化不了了,結果當然就是便便里的水分會滯留,成不了形,往往還很黏膩難以沖走。
而為什麼前面偏偏是乾的,這就是燥熱與濕並見的情況,這類人的體質可能是陰虛偏熱的,總覺得身體里有股燥熱,於是就喜歡吃涼一點的,就會傷及脾了。
想要緩解的話,在飲食上藥調整,應當避免重口味的飲食,高溫油炸、燒烤、辛辣等食物儘量少吃,保證清單飲食,常吃些香菇、紅薯、山藥、栗子、紅棗、扁豆、糯米等有助養脾胃的食物,既有助消化吸收,也比較有營養;飲食習慣也要好,一日三餐按時定量地吃。
也要適當進行體育鍛鍊,通過出汗的方式來逼出體內的寒濕之氣,促進脾的運化,多餘的水分被排出去了,就不會滯留了,大便前干後稀的現象或能得到改善。也要保證充足的睡眠,讓機體更好的休息和修復,增強免疫力。
綜上所述,大便前面是乾的,後面就稀了,或許與這幾個原因有關,有生理性也有病理性,對健康的影響也可大可小,如果是病理性的因素,千萬別一直拖,早日調理,如未得到緩解要及時去看。最後也提醒大家,對於血管不是很好的部分中老年人來說,排便時不要過於用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6tlt83ABfwtFQPkdvrf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