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暑熱怎麼破?一個奇效良方,不僅清暑益氣,還有抗疲勞的妙用

2023-07-15     醫者榮耀

原標題:高溫暑熱怎麼破?一個奇效良方,不僅清暑益氣,還有抗疲勞的妙用

千年之前,曹操奪槊賦詩,「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千年之後,人們普遍共識,「何以解暑,唯有西瓜」。然而,很多人在吃西瓜解暑的同時,卻把西瓜身上一個很有藥用價值的東西給扔掉了。沒錯,它就是西瓜皮,本草學稱之為西瓜翠衣。說到西瓜翠衣入藥,就不得不說到一個十分經典的解暑良方,它就是溫病四大家之一的王孟英所創的「清暑益氣湯」,為了跟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所創的「清暑益氣湯」區別,又稱之為「王氏清暑益氣湯」。

那麼,王氏清暑益氣湯究竟又是由哪些中藥組成的呢?據《溫熱經緯》記載,全方由「西洋參、石斛、麥冬、黃連、竹葉、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等10味中藥組成。由於《溫熱經緯》原著並沒有給這個方劑寫明方藥劑量,不過現代通用劑量大多都是按照《方劑學》的4版教材補充的,也就是西洋參5g、石斛15g、麥冬9g、黃連3g、竹葉6g、荷梗15g、知母6g、甘草3g、粳米15g、西瓜翠衣30g,水煎,頻服。

王氏清暑益氣湯主要具有清暑益氣、養陰生津的作用,主要適用於暑熱氣陰兩傷證,臨床上常以身熱汗多,口渴心煩,小便短赤,體倦少氣,精神不振,脈虛數為主要症狀。不過在使用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由於這個方劑里有滋膩類中藥,如果是暑病夾濕,舌苔厚膩的,不適合使用,如果是暑證高熱煩渴,卻沒有氣虛表現的,也不宜使用,另外,溫而夾濕,嘔惡吐瀉的,更不宜使用。

王氏清暑益氣湯以西洋參、西瓜翠衣為君藥,其中西洋參起到益氣生津、養陰清熱的作用,西瓜翠衣主要清熱解暑、生津止渴;以荷梗、石斛、麥冬為臣藥,其中荷梗解暑清熱,石斛、麥冬養陰生津,且石斛兼能清熱、麥冬兼能清心除煩;以黃連、知母、竹葉為佐藥,其中黃連功專清熱瀉火,以輔佐諸藥清熱祛暑,知母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竹葉清熱除煩;以甘草、粳米為使藥,其中甘草調和諸藥,粳米益胃和中。

對於王氏清暑益氣湯的成名,純粹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在《溫熱經緯》中評價《薛生白濕熱病篇》中「濕熱傷氣,四肢睏倦,精神減少,身熱氣高,心煩溺黃,口渴自汗,脈虛者,東垣用清暑益氣湯主治」的條文時,王孟英指出,「此脈此證,自宜清暑益氣以為治,但東垣之方,雖有清暑之名,而無清暑之實」。王孟英作為溫病四大家之一,又加上一直居住在江南一帶,對於暑熱有更為深刻的感受,所以,當他看到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所創的清暑益氣湯之後,直接嫌棄了,於是在後面補充了一句,「余每治此等證,輒用西洋參、石斛、麥冬、黃連、竹葉、荷稈、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等,以清暑熱而益元氣,無不應手取效也」。這就是王氏清暑益氣湯的由來。

說真的,可能連王孟英自己都沒有想到,他隨口一說,竟成就一個經典名方,而且還與李東垣所創清暑益氣湯比肩。最主要的是,王孟英也沒說他這個方子叫什麼名字,也沒說劑量,甚至連藥物組成也不完整,因為他所說的方藥組成是「西洋參、石斛、麥冬、黃連、竹葉、荷稈、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等」,也就是說,這裡面或許還隱藏的有其他中藥。然而,在後世醫家的臨床運用中,卻漸漸發現了王孟英所說的這10味藥,確有良效,後來被《中醫方劑學講義》收錄時,為了區別李東垣的清暑益氣湯,於是將王孟英所創的這個方劑命名為王氏清暑益氣湯

在臨床運用中,王氏清暑益氣湯也有相應的加減化裁方法。比如暑熱較盛,可以加石膏、金銀花、連翹;如果津氣耗傷較重,可以酌減黃連,再將西洋參、石斛、麥冬的劑量增加;如果是小兒夏季熱,久熱不退,煩渴體倦,辨證屬於氣津不足的,可去掉黃連,加白薇、地骨皮;如果兼有濕濁,可以酌減麥冬、知母的劑量;如果汗多,可以酌加糯稻根、浮小麥。也就是說,在使用王氏清暑益氣湯的時候,主要還是需要根據臨證兼證的變化而變化的。

那麼,李氏清暑益氣湯與王氏清暑益氣湯究竟誰更厲害?要想真正搞清楚清暑益氣哪家強?就得去分析比較這兩個方劑的異同。李氏和王氏的清暑益氣湯都具有清暑益氣的作用,都能主治暑病兼有氣虛的主證,所不同的是李氏以正虛罹邪立論,王氏則以邪實傷正立論,誠如《中醫歷代各家學說》中所說,「實則李杲與王氏之方,雖俱為暑症而設,李氏方宜於脾虛濕聚,王氏方則宜於陰虧火盛,專主不一,未可論其短長」。也就是說,這兩個良方立法、主治同中有異,各有奧秘,都是良方,不可偏廢。不過需要區分一下的是,元氣本虛,又感暑濕,或者暑濕纏綿損傷中氣,或濕溫氣陰兩傷,可用李氏清暑益氣湯;若暑溫邪熱熾盛,津氣兩傷,可用王氏清暑益氣湯。

從王氏清暑益氣湯的藥物組成來看,有醫聖張仲景竹葉石膏湯的影子,保留了竹葉石膏湯的「竹葉、麥冬、甘草、粳米」四味,並將竹葉石膏湯的人參改為「西洋參」,僅僅去掉了竹葉石膏湯的半夏與石膏,加上了石斛、黃連、荷梗、知母、西瓜翠衣等中藥組成。所加諸藥中,石斛、知母都具滋陰妙用,荷梗、西瓜翠衣都是解暑之品,唯獨黃連大苦大寒、瀉火清熱,且「力大無窮」,所以清代學者汪曰楨指出,「此方較東垣之方為妥,然黃連尚宜酌用」。對此,《中醫歷代方論選》中也強調,「原方未著分量與用法,但據暑熱致病的特點,方中黃連苦寒,有化燥傷陰之嫌,用量宜小」。因此,對於王氏清暑益氣湯,所用黃連的劑量是宜小不宜大。

總體來講,王氏清暑益氣湯既能清熱解暑、益氣養陰,又能寬胸通氣;在現代臨床運用的過程中,已經擴大了它的使用範圍,不僅能治療夏季暑熱熾盛、氣津兩傷證,還能治療消化、呼吸、循環、神經系統等多方面的疾病,如治療夏季熱、夏季哮喘、中暑合併多器官功能障礙、小兒厭食症、慢性腎臟病、乾燥綜合徵等,也就是說,臨床症狀只要符合陽熱熾盛、氣陰兩虧的病機,都可以酌情加減使用,並不局限於夏季暑令當時或患暑熱病證,是一張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的方劑[1]。

無論是對於李氏清暑益氣湯,還是對於王氏清暑益氣湯,藥理研究方面太少了。對於王氏清暑益氣湯,實驗研究表明,它能有效對抗內毒素血症的發生[1];不僅如此,王氏清暑益氣湯復方中藥能夠有效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有效的清除自由基,減輕骨骼肌損傷,提高機體在高溫環境下、不同功能狀態下的抗氧化能力,從而使大鼠產生了良好的運動適應,推遲運動性疲勞的發生,延長運動時間[2]。而且在現代臨床中,應用還十分廣泛,比如可用於治療暑熱,暑濕,低熱,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中暑高熱,中暑合併多器官功能障礙,夏季熱,夏季哮喘[3];恐暑證、乾燥綜合徵、放療後口咽乾燥症等疾病,均獲滿意療效,體現了中醫學「異病同治」和「治病必求於本」的思想[4]。

王氏清暑益氣湯的創方是奇妙的,尤其是對於西洋參、荷梗、西瓜翠衣的使用,可謂是別具一格。西洋參具有改善心功能,增強免疫,抗應激,鎮靜催眠抗驚厥,降脂,抗脂質過氧化,抗腫瘤等藥理作用[5],然而對於荷梗、西瓜翠衣等中藥的藥理研究極少,這也是為什麼對於王氏清暑益氣湯的現代藥理研究不夠深入的一個重要原因。由於王氏清暑益氣湯在現代臨床中的應用日益增多,也希冀從古典本草理論和現代藥理理論雙引擎的驅動下,能夠有更多新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王新彥,劉桂榮.王氏清暑益氣湯現代臨床應用研究綜述[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誌,2014,9(8):878-880+908.

[2]楊昭鳳.王氏清暑益氣湯對高溫環境下機體運動能力影響的機制研究[J].中醫臨床研究,2015,7(24):31-33.

[3]李飛.中醫藥學高級叢書·方劑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4]陳曉梅,熊周富.王氏清暑益氣湯治療難治性病證舉隅[J].湖北中醫雜誌,2012,34(1):53-54.

[5]沈映君.中醫藥學高級叢書·中藥藥理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園(全球中醫人士的精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物圖鑑),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6efabdb277134b7f2e75acb11e0935f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