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只記「媽媽仇」!為何爸爸吼娃不在意,媽媽說兩句就記仇了?

2022-06-15     孕育島

原標題:孩子只記「媽媽仇」!為何爸爸吼娃不在意,媽媽說兩句就記仇了?

在有孩子的初期,每對父母都暗自發誓:自己一定要成為一個好媽媽/好爸爸,對待孩子不吼不叫,以理服人。不過經過一段時間的養育後,相信沒有人會堅持這樣的想法。

因為孩子總是在挑戰父母的底線,而有時候父母控制不住情緒,對孩子大吼大叫也是在所難免的事情。即使事後父母也會自責,但仍然避免不了孩子有時候就「記仇」了。

爸爸批評轉身就忘,媽媽說兩句卻「記仇」

朋友最近和我吐槽:自己家孩子這幾天和自己鬧彆扭了,甚至還「記仇」了。我不禁笑著調侃道:年紀不大,懂什麼叫「記仇」嗎?

原來,這幾天朋友在工作上比較不順心,回到家再遇上孩子調皮搗蛋,瞬間心情就煩躁到極點,於是便對孩子發了脾氣。雖然最後也後悔,但生氣的時候仍然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在對孩子發過幾次脾氣之後,朋友發現:孩子似乎和自己不親近了?反而去和爸爸好了。不過爸爸有時候也會批評女兒兩句,但女兒卻絲毫沒在意,似乎轉身就忘了。

朋友想不明白,怎麼自己吼孩子就被記仇了,而爸爸卻沒事呢?

被爸爸和媽媽批評,孩子為何只記「媽媽仇」?

和爸爸相處比較隨意

不得不承認,在對待孩子這件事上,爸爸永遠都是在充當「老好人」的角色,像被媽媽批評時,爸爸會上來打圓場;尤其是那些「女兒奴」爸爸,即使是板著臉,孩子也不會過於害怕

這樣隨意的相處方式,讓孩子即使被爸爸批評,也完全不當回事,自然就不會記仇;相反媽媽總是忍不住地訓斥, 自然會給孩子惶恐不安的感覺。

媽媽更願意「嘮叨」

在育兒這件事上,媽媽往往是負責更多的那個人,對於孩子的瑣事也比較愛嘮叨。很多孩子對媽媽嘮叨這一行為尤其反感,在心裡或多或少也會對媽媽心生不滿。

這幾種情況下,孩子也容易記「媽媽仇」

從小被寄養在外面的孩子

在過去的年代,孩子被寄養在親戚家裡是常事,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孩子不能長時間跟在父母身邊長大,雖然這樣的決定是爸爸和媽媽共同決定的,但在孩子心裡,其實往往偏向更「仇恨」媽媽一些。

身邊朋友小媛就是一個例子,小媛在1歲的時候就被送到舅舅家裡,而父母又很快生下了弟弟,小媛對於媽媽幾乎沒有感情,甚至還有一些「恨意」。

而相比之下,對於爸爸卻沒有這麼大的情緒,主要就是因為小時候缺乏母親的疼愛,長大後自然也對媽媽愛不起來。

經常被媽媽隨意侮辱的孩子

還有一種媽媽,對於孩子報以滿心的期望,但有時候期望越多,失望越大。當孩子做不好後,媽媽就習慣惡語相向,甚至用不堪的言語辱罵。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即使是最親近的人,也是一樣的人,經常這樣侮辱孩子的媽媽,孩子又怎麼還會喜歡呢?

經常被媽媽發脾氣的孩子

脾氣暴躁的媽媽,對於孩子來說,就像是一團陰影,如果自己也繼承了媽媽的壞脾氣,把自己的人際關係搞得一團糟,那麼孩子對於自己的原生家庭也會感到「怨恨」,而媽媽自然也成為了讓孩子記仇的那個人。

如何讓孩子「不記仇」,和媽媽更友好地相處?

生活中,孩子對媽媽的感情分為兩種:一種是很愛媽媽,另一種則是很討厭媽媽;不同於爸爸對孩子比較含蓄的愛,媽媽的愛往往表現得既直白又明顯,很容易讓孩子感受到。

如果媽媽的愛意是孩子需要的,那麼孩子也會給媽媽回應;但如果媽媽給孩子的愛並不是孩子需要的,那麼孩子就會討厭媽媽, 甚至還會「記恨」。

其實,作為媽媽,如果想要孩子不記恨自己,還能給自己回應同等的愛意,那麼就要學會用孩子喜歡的方式去愛孩子,而不是自以為是,用自己的方式去愛。

這樣不尊重孩子的愛,對於孩子來說,更多的是壓力,只有尊重孩子的意願,才能得到孩子的喜愛。

小島想說:

雖然有時候看上去,孩子和媽媽不親近了,不過在自己需要安慰的時候,孩子第一個想到的仍然是媽媽,所以說,孩子對媽媽的感情,終究還是「愛之深,責之切」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6eec043e3a40f3ce46dab7742d966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