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歲作詩為傳世佳作,譽為神童,最終卻落得降臣的罪名被殺

2019-05-05     龍山大先生

虞仲文

「瓊英與王蕊,片片落前池。問著花來處,東君也不知」。全詩短小精幹,自然流暢,前兩句把下雪的情景描寫的惟妙惟肖,極富詩情畫意。後兩句則說明了雪花的神奇,更彰顯出了作者探究事物的本源,追問到底,並難倒東君(春風)的聰穎過人之處,被詩被元好問《中州集》載入,成為傳世之作。讀者絕對想不到,該詩出自一位年僅四歲的孩童所作。

虞仲文故里.山西五寨縣

虞仲文(1069-1123),遼代武州定遠(今山西五寨縣北)人,四歲能作詩,十歲能述文,日記十言,刻苦學習,後進士及第,後任翰林侍講學士,三遷至太子少卿。遼天祚帝耶律延禧保大二年,金軍攻陷了遼都中京(今內蒙古自治區昭烏達盟城西大明城),天祚帝奔逃西京大同。三月後,金軍西進,天祚帝自鴛鴦濼(今河北省張北縣西北安固里淖)逃亡保陰山。天祚帝堂叔秦晉國王耶律淳趁亂稱帝,號天錫皇帝,建立北遼政權,並降封天祚帝為湘陰王。耶律淳素遂據有燕、雲、上京、中京、遼西六路,並賜封左企弓為司徒,燕國公,虞仲文為參知政事,領西京(大同)留守、同中書門下平掌事,內外諸軍都統。

虞仲文撰書

同年六月,天錫帝病死,德妃蕭氏稱制,改年號為「德興」,並遙立天祚帝耶律定為帝,德妃為皇太后。十二月(公元1123年)金太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率軍攻打居庸關,德妃由古北口逃走,逃奔天德軍,去面見天祚帝耶律延禧。不曾想,天祚帝怨恨其堂叔耶律淳自行稱帝而廢自己為湘陰王,當即處死德妃,並降已死去的耶律淳(天錫帝)為庶人,並屠殺其家人以及親信。國難當頭,天祚帝為報私仇而誅殺其同族,致使人心不安,部分人便暗中投靠金朝。遼都監高六等送金銀財物給金太祖,暗中叛變投敵。完顏阿骨打率軍徑直至燕京城下,高六等開城門迎接金軍入城,左企弓,虞仲文見大勢已去,便上表投降。

虞仲文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封虞仲文樞密使、秦國公並安撫燕京諸州縣。當時金國的樞密院在廣寧府(今天的遼寧北鎮市),天輔七年即公元1123年五月,左企弓,虞仲文等到廣寧赴任,途經平洲(今河北盧龍)。駐守平洲的金南京留守張覺,原為遼遼興軍節度副使,後降金,金改平洲為南京,任張覺為南京留守。當時宋、金微蜜月期,金太祖把燕京的空城交給了宋朝,將大批漢人經平洲東遷。而漢人大多不願去,便把怒氣撒在了丟失西京和燕京左企弓,虞仲文的身上。便對張覺說:「左企弓,虞仲文等不謀守燕(今北京)、雲(西京大同),致使我等遷徙流離,今明公臨巨鎮,握重兵,盡忠大遼必能復故土,而明公也會深得民心」,張覺在民眾的推動下,有了叛金之意,便下令拘捕左企弓,虞仲文等人。

虞仲文故里.山西五寨縣

並以九宗大罪縊殺二人,一為天祚帝逃亡保陰山,不奉迎;二,詆奸君父、降封湘陰;三:天祚帝遣官來議事,殺之;四,檄書至,有迎秦(天錫帝)拒湘(天祚帝)之意;五,不受燕、雲而降;六,臣事金朝;七,搜刮燕京之財,取悅於金;八,使燕人遷徙失業;九,教金人先下平洲。而等九罪,所不容誅。虞仲文處於遼末朝興替之際,為拯救搖搖欲墜的遼王朝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在遼主逃亡,金太祖進駐的情況下,奉表降金,原本也無可厚非。因天祚帝誅殺德妃,也斷難容左企弓,虞仲文,耶律大石被迫西遷,遠走新疆也是實屬無奈之舉。張覺雖然以九罪殺死虞仲文,然而在他降宋後又被宋人出賣,遼、金、宋均認為是叛臣,最後也落的慘死。

虞仲文

虞仲文死後(五十五歲),金朝諡號文正,也算是實至名歸了。唯可惜英年早隕,壯志難酬,身處遼末亂世,難扶大廈於將傾,雖世路坎坷,但在遼代文學史上卻是一顆璀璨的明星。

虞仲文故里.山西五寨縣

張夢章: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山西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大同作家協會會員 大同周易研究協會常務理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6eKPCWwBmyVoG_1ZNti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