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如何影響濕地碳「匯」?附沙塵盤點

2023-05-09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原標題:全球變暖如何影響濕地碳「匯」?附沙塵盤點

全球變暖如何影響濕地碳「匯」?

濕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態系統之一,不僅為許多動植物提供了棲息地,還對地球的碳循環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濕地的生態系統正在受到越來越大的威脅。

碳匯是指通過植樹造林、植被恢復等措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從而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的過程、活動或機制。濕地是碳「匯」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濕地中,植物和微生物通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不斷地吸收和釋放二氧化碳。

由於濕地生態系統中的植物和微生物數量龐大,因此濕地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並將其轉化為有機物,如植物碳水化合物和有機質。這些有機物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被埋藏在濕地的土壤中,形成有機質沉積物,這些沉積物對碳循環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通過這種方式,濕地可以有效地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並對全球氣候起到調節作用。

然而,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濕地的碳「匯」正受到越來越大的威脅。氣候變暖導致濕地的水位和氣溫升高,這些變化會影響濕地生態系統中的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長和代謝過程,從而影響濕地的碳吸收和釋放。例如,在濕地的水位下降的情況下,植物會失去水分,生長速度會減緩,從而導致碳吸收量下降。

同時,水位下降也會導致濕地土壤中的有機質暴露在空氣中,從而加速有機物的分解,進一步釋放二氧化碳到大氣中。

此外,氣候變暖還會引起濕地火災和乾旱等自然災害的增加。這些自然災害會導致濕地植被和土壤的破壞,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到大氣中,同時降低濕地的碳吸收能力。

儘管氣候變暖對濕地的碳「匯」產生了不利影響,但仍有許多措施可以採取來緩解這種影響。首先,保護濕地是至關重要的。保護濕地可以幫助維持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保護植物和微生物的生態環境,並減少自然災害的風險。

其次,可以通過濕地恢復和重建來增加濕地面積。濕地恢復和重建可以恢復濕地的生態系統功能,提高碳吸收能力,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此外,也可以採取措施來減少人類活動對濕地的影響,例如減少排放溫室氣體和污染物,以及控制農業和城市化擴張對濕地的影響。

總的來說,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下,濕地碳「匯」受到了越來越大的威脅。雖然這種影響可能會對全球碳循環產生不利影響,但我們可以採取措施來緩解這種影響。通過保護濕地、恢復和重建濕地、減少人類活動對濕地的影響,我們可以幫助維持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保護濕地的生態功能,並減少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

沙塵盤點

沙塵盤點

SUMMARY REPORT

4月9日至13日,大範圍沙塵天氣再次侵擾我國,長江以北大部地區均出現揚沙或浮塵天氣,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出現沙塵暴,內蒙古局地出現強沙塵暴。

據中央氣象台統計,此次過程是 今年以來我國出現的第8輪沙塵天氣過程,同時也是3月以來出現的第6次沙塵天氣過程。

今年沙塵天氣具有什麼樣的特點?與往年相比是否異常?近20年我國沙塵天氣的變化趨勢是怎樣的?

01

今年沙塵出現時間早、過程多

今年以來,我國已出現8次沙塵天氣過程,為近十年以來同期最多。

3月19日至23日強沙塵暴過程強度最強、影響範圍最廣,也是2000年以來3月第3強過程,影響面積超過485萬平方公里。

4月9日至13日的這輪沙塵天氣過程則是今年我國出現的第2強沙塵暴天氣過程,沙塵範圍覆蓋超過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影響面積達到460萬平方公里;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出現沙塵暴,內蒙古局地出現強沙塵暴。

出現時間早

今年首次沙塵天氣過程出現在1月12日,較常年首次過程發生時間偏早32天。

沙塵過程多

今年以來我國已出現8次沙塵天氣過程,較常年同期(6次)偏多2次;為近10年以來同期最多,近20年以來同期第4多,少於2001年(12次)、2002年(10次)和2004年(10次)。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今年8次沙塵過程時間、強度、影響面積

(製圖:中國氣象報社)

3月以來過程集中

3月以來我國集中出現了6次沙塵天氣過程,較常年同期(5次)偏多1次;較近10年同期(4次)偏多2次,僅次於2010年同期(8次),與2018年同期持平。

沙塵多起源於蒙古國

氣象衛星沙塵起源軌跡追蹤監測顯示,今年以來最強的兩次沙塵過程(3月19日至23日、4月9日至13日)均主要起源於蒙古國,主要沙源地距離北京600餘公里,受傳輸影響導致北京空氣品質持續性達到嚴重污染級別。

4月9日至14日沙塵過程衛星監測

(來源: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02

多原因導致今年沙塵天氣偏多

分析顯示,多方面原因共同導致今年沙塵天氣偏多。

亞洲冬季風周期性變化

從1971年以來我國沙塵暴站點數的逐年變化可見,我國沙塵天氣在經歷2000至2003年的活躍期之後,2021年以來有再次活躍的跡象。這可能與亞洲冬季風進入了一個強周期階段,導致春季通過沙塵源地的地面風速增加有關。研究表明,亞洲冬季風存在著明顯的周期性變化,其中最為顯著的是20至30年左右的周期,這可能是自2002年我國出現嚴重沙塵暴天氣過程之後,2021年、2023年沙塵天氣過程再次增多的主要原因。

1971年至2022年中國沙塵暴站數

(來源:國家氣候中心)

下墊面狀況利於起沙

3月以來位於北極地區的極渦勢力較常年同期偏強,造成北方多大風天氣; 亞洲北部低層風場多氣旋性環流,有利於蒙古氣旋活動,將沙塵卷揚至空中並隨著冷空氣自蒙古國向我國傳輸,影響長江中下游以北大部地區。

03

歷年沙塵數據大盤點

沙塵天氣次數總體呈下降趨勢

我國北方地區每年都會受到沙塵煩擾,其中也有一定的規律。我國全年超過7成的沙塵天氣出現在春季,其中最頻繁發生的月份是4月,其次為3月和5月。

我國逐月平均沙塵過程分布圖

(製圖:中國氣象報社)

2000年以來沙塵大數據

歷史資料統計,2000年至2022年,我國共出現307次沙塵過程,年均出現次數為13.35次,其中2014年出現次數最少(7次)、2001年最多(22次)。

2000-2022年我國沙塵過程逐年分布圖

(製圖:中國氣象報社)

2000-2010年均次數為15.73次,出現沙塵暴過程年均次數為8.55次,2011年以後沙塵次數明顯減少,強度明顯減弱,2011-2022年均次數為11.17次,沙塵暴過程年均次數為3次。

另外,2000年以來,出現時間最早的沙塵過程為2000年(1月1日),最晚是2017年(12月28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6e9171451e4fd9de8c9f85ae5de48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