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讓出門見書香成為更美好生活標配

2023-11-22     宣講家網

原標題:時評:讓出門見書香成為更美好生活標配

「好希望小區附近有個城市書屋,閒暇時約上朋友一邊看書一邊喝茶。」日前,有市民表示,希望身邊有更多的閱讀空間,滿足閱讀需求。記者梳理武漢城市留言板上近日關於增加城市書屋或圖書館留言發現,相關部門都作了積極回應,要麼公布借閱點,要麼表示相關工作正在推進或即將完工。

5月16日,市民在南昌市孺子書房·東湖意庫館內閱讀。新華社照片,南昌,2023年5月17日。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箱儲捲軸心常逸,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是生活的需要,體現群眾對更美好生活的追求。書香中國、書香社會,閱讀圈是重要載體。閱讀空間是城市的文化「標點」,接通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後一公里」,方便群眾閱讀,豐富精神生活。如果說公共圖書館是支撐全民閱讀的主體,分布於各個社區的城市書房、街邊「微·書館」等閱讀空間就是神經末梢。

閱讀空間是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陣地。閱讀空間建設,是延伸和拓展圖書館閱讀功能,方便市民就近閱讀,打造全民閱讀新平台,把書香社會建設向縱深推進的惠民舉措。一些城市的閱讀空間實質上就是「圖書館+書店」,擁有一定的書源支撐,實現借書、購書、看書「三位一體」。在這裡,市民可以品一杯茶,讀一本書、看一份報,輕鬆享受「家門口」的閱讀體驗。

閱讀圈硬體建設靠投入,這只是第一步,能夠有效運營,才能真正形成閱讀圈。與硬體投入相比,建一處活一處,運營好更為重要。為增強閱讀空間可持續性,一些城市在融合發展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如杭州市「西湖書房」通過與喜馬拉雅合作開展有聲圖書服務,煙台市在社區圖書館中開設咖啡廳等,使運營經費自給自足得到保障。讓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豐富業態,借著閱讀空間融合發展,在滿足讀者需求的同時,培育出造血功能,才能真正讓文化活動持續熱起來,推動書香社會由虛變實,不斷增強質感。

基於閱讀習慣、閱讀興趣與閱讀方式的差異化,採取差異化方式滿足需求,才能觸動閱讀「興趣點」。除了常態化更新豐富圖書資源,還應在精細化、精準化上下功夫。針對青少年特點,可建立積分機制,並輔以適當激勵;針對部分上班族的生活節奏,不妨將閱讀空間辦成放鬆身心的場所;針對老年人養生保健需求,可組織經驗分享活動;還可以通過閱讀家庭等級評比等,將閱讀深度引入居民生活。

在信息技術的催化之下,閱讀方式多樣性乃是必然之勢。電子讀物的興起,必然相對衝擊紙質讀物的閱讀量。如今,「低頭族」隨處可見,電腦閱讀基本普及,乾淨又便捷,肯定要把一部分手捧書本的人拉過去。看電子讀物的人多了,讀紙質書籍報刊的人難免相應減少。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紙質圖書的存在價值就打折扣了,更不能認為建設城市閱讀空間意義就不大了。電子讀物與紙質書各有受眾、各有長處。城市閱讀空間建設,完全可以多種閱讀方式並存,更大程度地滿足群眾各取所需。

打造城市「15分鐘閱讀圈」,讓書香充滿街巷,讓文化浸潤生活,是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滿足廣大群眾追求更美好生活的重要舉措。

作者:張全林 淮濱縣委組織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6e077d3ce4e8bb53cdb565d179b047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