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發現一古墓,墓主是武大郎,施耐庵後人為何連忙寫信道歉?

2023-12-18   吳忠強

原標題:1996年發現一古墓,墓主是武大郎,施耐庵後人為何連忙寫信道歉?

武大郎墓,準確的說並不是1996年才發現的。而且,施耐庵的後人應該也沒有寫信向武大郎後人道歉。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在河北邢台清河縣,有一個村莊名叫孔宋莊(後來更名武家那村),村裡有很多姓武的村民。據他們的家譜記錄,先祖名叫武植,因為排行第四,又叫武四郎(不是武大郎)。他的妻子的確姓潘,卻是孔宋莊附近黃金莊潘氏大戶人家的小姐。因為潘家看到武植是個人才,必有前程,就將家中小姐許配給了武植。潘氏賢惠,善於持家,和武植夫妻感情也非常好。

武植夫婦去世後,就合葬在了當地的武氏宗族墓中。因為武植是從山西遷入該地的武氏始祖,因此,武植墓一直被武氏族人很好的看護著。直到現在還有武氏族人看守,並非是1996年才發現。

清河縣當地流傳著一個傳說,說是武植在永樂年間考中進士,外放山東陽穀縣令。武植在清河時,有一個結拜兄弟,因家中遭火,無奈之下,前往陽穀投奔武植。武植的這位結拜兄弟訴說了家中的遭遇,希望得到武植的幫助。

武植接待之後,就讓這位兄弟安心的住在自己家中,然後去忙公務了。當時,武植忙著帶領陽穀百姓興修水利,發展農耕,所以,較少跟盟兄弟見面。這位兄弟住了半個多月,多心了。他覺得武植忘記了當年的兄弟情義,不願意幫忙,才避而不見,就跟武植家人告辭返鄉。

路上,武植的這位兄弟是越想越氣,不但惱怒武植不肯幫忙,還覺得就這樣回鄉,非常沒面子。於是,他就開始編造流言,到處說武植在陽穀根本就不是什麼縣令,而是以賣炊餅為生。武植的妻子潘氏,雖然貌美,卻是水性楊花之人,紅杏出牆。他不願久留,就走了。

回到了清河,走到家門口之時,他發現自家原來位置的房子,全是新蓋的。這位兄弟心裡直犯嘀咕,是不是走錯地方了。恰巧大門開了,他的老婆要外出,迎了個正著,他這才確信就是自己家。他老婆告訴他,在他離開的這段時間,武植派人將家中的房子全部新修了,還留下了一些銀兩,接濟家用。

武植的這位兄弟一聽,懊惱不已,錯怪武植了。他想挽回,可惜,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他編造的流言已經四處傳揚開了。當時,寫《水滸傳》的施耐庵正好路過當地,就將這個故事改編後寫進了小說之中。

因為這個傳說的原因,孔宋莊的武氏族人認為,武植就是《水滸傳》中武大郎的原型。他們覺得武大郎和潘金蓮在小說中的形象,被抹黑了。所以,長期以來,關於武大郎與潘金蓮的所有故事,包括戲劇、評書之類的,都不允許在他們那裡上演。

武氏族人同時還盡心竭力地守護著武植墓。但是,這座古墓還是在1946年和1967年,兩次遭到破壞。1992年,武氏族人重修武植墓。到了1996年,武氏後人對武植墓進行了大修,重做了棺木,收斂了武植遺骸,才有了武植墓現在的樣子。因此,武植墓並非是1996年發現的,而是1996年全面重建的。

在重修武植墓時,發現了武植的遺骸,一截腿骨。根據腿骨的長度,推算出了武植的身高,應該在一米八以上。武植應該是一個非常魁梧的人,應該很像武松,根本不像《水滸傳》中所說,武大郎是個「三寸釘」的矮子。

有人說,因為發現了武植墓,得到了武大郎的身高,證實了武大郎並非施耐庵所寫的那樣。因此,施耐庵後人得知消息後,就寫信向武氏後人道歉。

實際上呢,這應該沒有發生過。即使發生了,應該也是借名人做宣傳吧。

根據清河當地的傳說,武植應該是在永樂年間考中的進士,而流言是在武植任陽穀縣令期間才產生的。而施耐庵,在明初的洪武年間就去世了。據考證,施耐庵去世於洪武五年,1372年,當時武植離中進士還早著呢,更沒有流言一說了。施耐庵很大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武植是誰。即使是施耐庵的學生羅貫中,修改《水滸傳》,也來不及。羅貫中去世於1400年,永樂元年是1403年。他們都不可能知道關於武植的流言。

因此,武植應該不是《水滸傳》中武大郎的原型,武植的妻子潘氏,也並非潘金蓮的原型。武大郎的故事,應該是施耐庵自己憑空,或者受到其他傳說故事的影響,杜撰出來的。施耐庵後人,根本就沒必要跟武植後人道歉。

即使是清河地區關於武大郎的傳說,也和清朝官員陳年穀被汙衊為陳世美的過程非常相似呀。這些應該都是後世人相互借鑑,編造的故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