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作者:樂樂
12月5日,江南造船集團公布核動力貨櫃船舶設計的消息,引起了軒然大波,「核動力」的字眼加上造船廠此前承建一系列軍用船舶,甚至包括最新福建艦的現實,讓人不由自主地往「核動力航母」上聯想。事實上,這種聯想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核動力貨櫃船舶一夜之間飽受關注
上世紀50年代核動力軍艦開始成為現實,一路發展至今已經演變出核動力潛艇和核動力戰艦兩條技術路線。其中核潛艇已然成為大國標配,全球林林總總不下10多個型號,像英法更是放棄了其他核武投射方式,專注於戰略核潛艇的使用。相比之下,核動力水面戰艦的應用要窄很多,嚴格來說,當下全球僅有四款還在現役:美製「福特」、「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法制「戴高樂」級航母,蘇制「基洛夫」級巡洋艦,並且後兩者都只有一艘。核動力水面戰艦生存的如此艱難,原因在於其超高的使用成本,和有限回報之間的不對等。舉個例子,美國海軍在上世紀曾短暫發展過幾款核動力巡洋艦,並在1964年出動三艘軍艦組成全核艦隊,一時間震動全球,但美軍之後並沒有大規模量產核動力巡洋艦,僅有的幾艘也均在冷戰結束後退役。
當年震動全球的全核艦隊
究其原因,則是核動力巡洋艦建造成本太高,使用成本也很驚人。世人皆知美軍「長灘」號追隨「企業」號航母全球航行炫耀武力,但很少有人知道,這艘排水量不到兩萬噸的巡洋艦,實際造價高達3.3億美元,而當時8萬噸「小鷹」級航母的建造成本不過2.7億美元,核動力巡洋艦的離譜可見一斑。因此,美國海軍後面建造的核動力巡洋艦噸位越來越小,甚至低到不足萬噸,但最終也沒有真成規模。與此同時,蘇聯以核動力破冰船起家,最終推出了著名的「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這款2.5萬噸巨艦的建造成本不詳,但一般認為高於6萬噸級的「提比里西」級航母(即現在的「庫茲涅佐夫」級)。更關鍵的是,多年來潛艇用、民用核反應堆的發展,並沒有為「基洛夫」提供可靠的動力系統,以至於蘇聯海軍還為其搭載了一套常規動力作為保險。
「基洛夫」現在只剩下最後一根獨苗「彼得大帝」號
總的來說,核動力巡洋艦是一條並不好走的技術路線,它造價奇高,使用也不靈活,美軍將其視為炫耀武力、和蘇聯軍備競賽的驗證艦,而蘇聯則因為國情特殊,授予其特殊的作戰使命。有意思的是,這些缺點在核動力航母上卻截然不同。美軍「尼米茲」級10萬餘噸的排水量,平均了核動力裝置帶來的高昂造價,節節攀升的油價,也使得其經濟性大為好轉。美軍核動力航母數十年的耀武揚威,更是讓核動力航母代表先進的理念深入人心。國產福建艦排水量逾8萬噸,但海軍肯定不可能終止於這個噸位,10萬噸已經被證明是當下技術條件,各方面最均衡的大噸位航母排水量。究竟是繼續沿用常規動力,還是從頭開始,發展水面核動力路線,這是個問題。
美軍「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表現確實不俗
國內兩艘滑躍航母使用的都是蒸汽動力,「燒鍋爐」聽起來是個落後的做法,但美軍核動力航母其實也是在燒鍋爐,只不過燃料不同罷了。從出動率來說,核動力響應速度快,能夠以小時為單位從港口出海,這是常規動力做不到的。不過,如果將時間維度拉長到一年,甚至是十年,核動力出航時間又明顯低於常規動力。進一步細分到甲板作業安全、燃油空間等領域,雙方也是各有特色。概括性的來說,核動力航母綜合性能還是要高一些,屬於真正的高精尖,而常規動力要差一些,但勝在簡單可靠,並且經濟上其實是有優勢的。國內現階段在核動力水面艦艇領域的積累很少,就連核潛艇的發展也不是很理想,倉促上馬核動力巡洋艦的機率很低,短期內接連建造常規動力航母,以擴充航母隊伍是很合理的選擇。
山東艦已經表現出很強的出動效率
而從長久來看,核動力水面艦艇又是無法捨棄的存在,即使短時間內不能建造,也必須開始著手積累經驗,避免在需要的時候無技術可用的尷尬。舉個例子,美軍V-22「魚鷹」傾轉旋翼機事故連連,現在已經停飛,國內短時間是沒有興趣跟這個風的。但傾轉旋翼機的理論性能確實很出色,未來完全有取代重型直升機的潛力。因此,國內的最終做法是,發展國產傾轉旋翼機驗證機ZN-1作為技術儲備,一旦到了科技真的滿足實用需求的階段,能馬上拿出來改進、量產,反之,則小規模投入保證技術不斷代就行。核動力航母其實是一樣的,國內短期內不太可能開工建造,但技術積累必須開始做起來,像「基洛夫」那種搭載兩套動力系統的做法,國內是不能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