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史彭元:為《八角籠中》受的傷都不值一提

2023-07-24     影視獨舌

原標題:演員史彭元:為《八角籠中》受的傷都不值一提

2023年7月22日刊| 總第3304期

歲那年,因為長得像謝霆鋒,史彭元從武術學校被選入電影《一生一世》的劇組,出演童年趙永遠(謝霆鋒 飾)。

今年六月,史彭元和謝霆鋒帶著各自的新電影在微博電影之夜上重逢,這時的史彭元,已經拍完了3部劇集和9部電影,距離他的十八歲生日,還有不到一個月。

上半年,史彭元在《去有風的地方》里詮釋不求回報的暗戀,在《漫長的季節》里救贖深陷心結的王響(范偉 飾),這次在《八角籠中》,他又化身破籠而出的山區少年,野性和沉穩兼具,被奸人坑害後重返賽場,與波折、不公的命運作鬥爭。

在很多片子裡,史彭元都有種孤獨野獸的氣質,表面沉穩,內里洶湧,讓人捉摸不透。這來自於史彭元本人,生活里的他,慢熱、不太善於表達,但談起表演,他總有些超脫這個年紀的靈感。

練肌肉,時間緊任務重

史彭元是格鬥愛好者。平時他喜歡看動作電影,時常追看UFC(終極格鬥冠軍賽)的直播,也會關注比賽選手。《八角籠中》是格鬥題材電影,但並沒有對格鬥進行詳細的劃分,很多觀眾看完只是將「格鬥」簡單理解為「搏擊」。

「其實武術和格鬥都是一種統稱」,史彭元解釋道,「武術不止中華武術,也包括國外的一些武道。格鬥細分下來有散打、拳擊、摔跤、跆拳道等等,類型差別很大。各流派都有比較專業的比賽。」

电影後期,蘇木和馬虎參加的比賽採用的是MMA(綜合格鬥)的規則。綜合格鬥的全球發展規模僅次於拳擊,也是比賽時裁判干預最少的對抗項目。史彭元有武術基礎,入組前就開始了格鬥訓練。

「因為小時候學過武術,本來以為上手會很快。但到了俱樂部發現,比想像中困難很多。」

術業有專攻。格鬥與武術的招式完全不同,對體能的要求也不一樣。入組後, 史彭元保證拍攝的同時,要持續塑形刷脂、訓練格鬥技巧,包括腿法、站立、地面鎖技等等,每天泡在俱樂部的時間在四個小時以上。

史彭元深知健身無法速成。在有限時間裡,他盡全力讓身體狀態更靠近職業選手,但看到成片還是覺得留下了很多遺憾,「還是不夠精壯,如果準備時間更充裕,體脂率、肌肉形狀一定能呈現得更好。」

電影里蘇木那場格鬥,是史彭元在組中拍攝時間最久的戲。史彭元需要和一位來自巴西的專業運動員對打,「十來分鐘的鏡頭,拍攝時花了將近一周。剛開始見到這麼專業的對手,我心裡有點發怵,後來寶強導演跟我說,你不要怕他,不要有心理負擔。開拍之後發現,大哥其實人挺溫柔,很照顧我,打起來也非常手下留情(笑)。」

打到最後,兩個人居然還培養出了一些默契。比賽過程大部分是設計好的套招,但也有不少臨時的身體反應。其中有一個蘇木將對手摔倒在地的鏡頭,是兩個人的即興。「 那場我們拍完設計好的套招之後,觀眾席不知道為什麼突然響起了掌聲,以致於我倆都沒聽到導演喊cut,就即興接著打。在那一刻,我是真正在享受格鬥的過程了。

剛開始的口音被吐槽「河南味兒」

史彭元是王寶強的深度影迷,《盲井》《Hello!樹先生》都反覆回味過。當「現實題材」「王寶強」「格鬥」三個他喜愛的元素碰到一起,史彭元的熱情一下子被點燃,立刻向劇組毛遂自薦。

王寶強希望《八角籠中》是一部原生態的電影,選角十分看重演員身上生活化的真實反應。出演成年馬虎的陳永勝,外形與幼年馬虎相似;史彭元則是性格、氣質更貼近幼年蘇木,用導演的話來說就是,「都不善於表達,但眼裡有勁,心裡拎得清。」

《八角籠中》劇組北方人濃度很高,拍的是四川地區的故事,但主演只有王迅是四川人。進組之前,史彭元給一個重慶的好兄弟念台詞,結果被兄弟吐槽有河南味兒。

「語言這個東西實在沒什麼捷徑」,史彭元回憶起學習方言的過程,「劇組給我們請了方言老師,我們就根據台詞一點一點練。戲外也會去看一些四川方言的電影,看裡面的人說話時的語氣、神態,王迅哥還會教我們一些重音的技巧。」

史彭元覺得,倒口(音)通過模仿比較容易實現,難的是演出本地人身上的鬆弛感。

「蘇木是山里長大的野孩子,人生境遇也比同齡孩子更加波折。」史彭元把蘇木劃分為四個階段,最開始做壞事野蠻生長,到接觸格鬥、格鬥生涯斷送,最後站上領獎台,是四種非常鮮明、不同的狀態。「蘇木的人生在逆境、順境中不斷切換,但順境並不比逆境更好演。」

史彭元提到蘇木和馬虎在計程車上那場戲,「我和陳永勝、寶強導演一起坐在計程車上笑,有些觀眾可能覺得演起來比較輕鬆,但笑不一定就比哭容易。」

「有效的情緒傳達都不是浮於表面的,蘇木在計程車里的笑,不止是比完賽的開心,更要讓觀眾能從這個鏡頭裡感受到,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蘇木這一角色承包了整部電影最燃的部分,也承擔了全片最大的淚點。傷了腿之後,蘇木不再練格鬥,他頂著生活壓力,和馬虎擠在狹小的出租屋裡養傷。向騰輝(王寶強 飾)的突然造訪,讓蘇木流露出孩子般的委屈。

生活里的史彭元是個很少掉眼淚的人。哭戲曾是他的難題,「出租屋這場哭戲是我進組的第一天第一場,最重的情緒戲放在第一天來拍,壓力很大,連續好幾條都沒能達到導演的要求。」同組的陳永勝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陳永勝進組第一場,就是拍攝馬虎樹下與向騰輝重逢的那場哭戲,連續幾條都沒過,天光一點點亮起來,最後只能作罷。

雖然王寶強自己是越受挫越有鬥志的演員,但調教其他演員時,王寶強並不是施壓型導演。回憶起入戲的過程,史彭元覺得王寶強的講戲方式很質樸。「他很有耐心,會循循善誘把你帶到情境裡邊。」

「剛開始演得不到位導演也沒有生氣,他說自己剛拍《盲井》的時候,也花了一些時間進入角色。後來我們有空就一起聊蘇木的內心,包括他的生活狀態、心態變化。寶強導演很少教給你技巧方面的『公式』,他會通過講故事來吸引你,讓你身臨其境進入角色,完成表演。」

「要讓王北像王響的兒子」

史彭元小時候因淘氣,被送去武術學校寄宿。他覺得男人要堅強,長大後遇事很少流眼淚。「剛開始演哭戲,流眼淚很費勁,甚至偶爾要用催淚棒,現在好多了,有了積累,更容易理解角色和故事。」

表演對情感的深度調動,逐漸打開了史彭元體內的感性開關。史彭元重新伸出敏銳的觸角體驗生活、觀察人物。在面試《漫長的季節》時,他第一場戲是王北在便利店遇到父親,平時對便利店收銀員的觀察被他使用在表演上。

《漫長的季節》是史彭元第二次和辛爽合作,面試時他依舊很緊張。「演《隱秘的角落》嚴良的時候表演經驗幾乎為零,完全靠本能在演,兩年過去又來見導演,會希望自己的變化能被他看到、認可。」

很多觀眾將王北稱作這個悲傷、漫長的秋天裡,為數不多的美好,像是王響做的一場夢。王北是王響活下去的勇氣,也是全劇唯一從頭到尾都沒有被命案影響的人。

史彭元覺得,王北在房間裡偷偷哭泣的那場戲很有代表性。「在他心裡,王響就是親生父親,但因為王陽的死,王響對王北的愛是有一點『補償』意味的。他希望父親能穿上自己送的紅毛衣,但又覺得父親放不下對過去的執念,王陽的死就像兩人之間的一道鴻溝。這也是為什麼兩個人親密中又有點疏離。」

拍攝時,辛爽向史彭元提議,要演出「王響像王北兒子」的感覺。史彭元當時聽起來覺得不合常理,但一演起來發現非常順。

「王北看見王響早出晚歸不睡覺,會像長輩一樣擔心他的身體,擔心父親『是不是染上啥不良嗜好了』。王北不是靠台詞撐起來的角色,辛爽導演要求的這種演法,更能展現他身上的溫暖。」

除了上半年的三部高分現實大作,史彭元接下來還有四部電影待映,幾乎也都是現實題材。

史彭元著迷於現實題材里的真實與野生感,想離觀眾再近一些,希望演技能像「像呼吸一樣自然」。接下來,他想演個十惡不赦的反派。「哪怕不是主角也無所謂,我還有太多類型沒有嘗試,新鮮的角色對演員來說非常寶貴,也是我職業獲得感、成就感的來源。」

文/葵涌

家人們,請給影視獨舌標星號

點擊 「閱讀原文」 查看更多歷史消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6bd8e44f9a065b632b9f8e53a724d9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