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註冊制要來了,把選擇權交給市場,是利好嗎?

2023-02-02     吳曉波頻道

原標題:全面註冊制要來了,把選擇權交給市場,是利好嗎?

立即訂閱收聽音頻

把選擇權交給市場。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昨日盤後,市場迎來一則大消息,全面註冊制要來了。

據證監會消息,2月1日,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正式啟動,這也是經歷了長達四年的籌備試點,終於迎來全面啟動,意味著A股進入了新時代。

而市場對此似乎早有預測,相關板塊提前出現上漲。比如,2月1日,券商指數大漲近3%,而創投板塊在前一個交易日也大漲近3%,北交所指數更是在兩天內出現超6%的漲幅。

昨晚美股一開盤便迎來中概股大漲。截至當晚11點多,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盤中漲5%,百度漲約13%,鬥魚漲超10%,愛奇藝、微博、理想汽車、新東方漲幅均超過7%。

小巴先帶大家捋一捋時間線:

2018年11月

總書記提出,將在上交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

2019年7月

科創板開市,註冊制試點正式落地;

2020年8月

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

2021年11月

北交所開市,同步試點註冊制。

如今,滬深主板的註冊制也要來了。

全面註冊制改進了主板的交易制度,主要表現在:新股上市的前5個交易日,將不設漲跌幅限制,第6個交易日起,日漲跌幅限制繼續保持10%不變。優化了盤中臨時停牌制度。新股上市首日即可納入融資融券標的,優化轉融通機制,擴大融券券源範圍。

那麼,全面註冊制改革究竟會對中國資本市場帶來怎樣的改變?徵求意見稿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哪幾個點?對投資者又將帶來怎樣的機會和挑戰?這些專業的問題就交給大頭們來回答。

全面註冊制早在2021年年底就在提,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消息傳出。在這個時間點啟動全面註冊制,降低優質公司的上市門檻,加快審批速度,更好地便於企業融資,是和全國經濟復甦的大目標和環境相契合的。

從短期來看,這有助於催化市場的交易熱情;從中長期來看,上市公司擴容的速度可能會加快。

現在全A市場已經有5000多家,如果後面每年新增500家,對投資者的投資能力將會提出更高的要求。

另外,對一家企業來說,上市融資和再融資的成本和難度更低了,有利於優質企業憑藉資金的力量擴大自己的全球競爭力,對資本市場上市公司整體質量的提升是好事。

根據徵求意見,重要的改變包括以下幾點:

發行上市審核註冊機制進一步優化:證監會將在20個工作日內對發行人的註冊申請作出是否同意註冊的決定(此前無明確要求)。

主板交易制度進一步改進:一是新股上市前5個交易日不設漲跌幅限制,第6個交易日起日漲跌幅限制繼續保持10%不變(此前主板首日44%,此後為10%,ST股票為5%)。二是優化盤中臨時停牌制度。三是新股上市首日即可納入融資融券標的,優化轉融通機制,擴大融券券源範圍。

強調放管結合,強化市場約束和法治約束:加強事前事中事後的全過程監管,在「放」的同時加大「管」的力度,督促各市場主體歸位盡職,營造良好市場生態,把選擇權交給市場。

不變的地方是,主板上市公司並未實行單日20%的漲幅拓寬,保留了和科創以及創業板的區別。這一點對於截留一定的流動性有幫助。

從經驗來講,註冊制下IPO數量增加後,投行的發行能力和質量都有提升。參考創業板,前1年平均每個月IPO為4.3家,後1年提升至12.6家,數量大漲,無疑這對投行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過去幾年的試點已經比較好地完成了這一點。

另外,市場當前對於註冊制各項新政策的適應能力,本次主板註冊制相較於科創和創業板其實有部分準則是未實施的,之前完全體的註冊制都經歷過了,因此本次版本市場的適應速度肯定會更快。

不足之處,也是老生常談的問題,實行註冊制後,新公司上市的速度會有明顯提升,過去幾年在這種背景下,相應的退市機制還不夠完善。

當然,我們已經看到退市政策的一些變化,比如ST相關的新規等,但這依舊不夠,為保障市場上公司的質量以及相對的流動性,該機制還有繼續完善的空間。

最後,作為基金經理,肯定希望A股越來越好,無論是機制或是上市公司質量、整體市場環境,希望在當下全國經濟復甦的關鍵節點,主板註冊制能激勵市場的信心,指數蒸蒸日上,公司業績長紅。

實際上,早在去年監管層已經將這項工作納入方案,由於市場低迷加上疫情蔓延,造成了改革滯後,如今推出屬於情理之中。

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意味著中國資本市場越來越與國際接軌,也意味著高市盈率、無法退市等都將成為過往。將為整個市場注入淘汰機制,發行的新股無論是數量還是速度,都讓市場進入物競天擇的狀態。

如今在全球經濟壓力下,中國資本市場為更多科創企業、中小企業、國有企業進入資本市場融資,提供了便利渠道,這也是必須放開的渠道。

更大層面上,中國資本市場對中小企業的發展、中國經濟的復甦,都會起到重要作用。

在徵求意見稿中,尤其值得關注的點是,發行審核是否完全放棄?昨天證監會發言人也講到,並不是想上市就上市,還是具有一定的門檻,那麼門檻究竟最終確定哪些,增減哪些,是需要關注的。

在過去幾年的試點中,創業板、科創板表現出了極大的活力。即便在市場低迷時,很多中小市值企業的上漲速率也達到20%。這對市場的信心,對市場的激活等方面,都具有很好的示範效應。

如果能在全板包括主板市場實行註冊制,對一些低價的國企股來講,重新估值、重新定價將會變得越來越可行。

我認為,全面實現註冊制後的資本市場:要擔負起給中小企業提供充分融資的機會; 將會淘汰一大批ST,或微利,或經常虧損、變換著馬甲長期混的妖股,因為殼資源不再吃香。

另外,由於新股發行加快,數量的擴容,可能對資本市場短期內造成的衝擊力,是需要防範的。

這次主板註冊制改革從主板實際出發,對兩項制度未作調整。

1. 自新股上市第6個交易日起,日漲跌幅限制繼續保持10%不變。

從實踐經驗看,主板存量股票及新股第6個交易日起波動率相對較低,10%的漲跌幅限制可以滿足絕大部分股票的定價需求。(保證圍獵成功率)

2. 維持主板現行投資者適當性要求不變,對投資者資產、投資經驗等不作限制。(保證足夠的獵物)

實際上,註冊制不是新消息,心理層面市場基本已經反應,現實層面看也差不多已經反應,就是擴大了可上市公司邊界,可加快上市速度,壓制了A股上升空間,降低了A股資產估值,對未來市場的影響只能未來再看。

這次保持主板10%漲跌停板,利於市場炒作,對市場交易生態不會帶來新的影響。

總體來說,這個消息本身對短期市場中性偏多,中期偏空,長期偏多。全面註冊制不是影響現在行情運行的主要矛盾,對券商板塊的影響會大一些。

重點一:此次註冊制改革重點為存量市場滬深主板,將進一步完善全市場註冊制改革安排。

滬深主板市場註冊制改革為存量市場改革,相比此前增量市場科創板、北交所試點註冊制難度更大,改革需要充分考慮存量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交易習慣,以及存量上市公司的監管規則等。

而在此前科創板、北交所以及存量市場創業板試點註冊制改革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下,主板市場註冊制改革將實現穩中求進。

此外,此次改革也將進一步完善全市場註冊制改革安排,其中包括:優化註冊程序、統一註冊制度、完善監督制衡機制等。

重點二: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是全面註冊制改革的方向,信息披露是全面註冊制改革的靈魂,將選擇權交給市場,強化市場約束和法治約束是註冊制改革的本質。

在全市場實現註冊制改革下,將有以下趨勢:

IPO常態化,創新型企業IPO資本化「大門」將徹底打開。註冊制改革將核准制下的實質性門檻儘可能轉化為信息披露要求,監管部門不再對企業的投資價值作出判斷,將企業能否實現IPO的選擇權交給市場投資者,上市標準將以企業實現市場化市值為核心,重點判斷企業未來價值成長預期,而不是單一的當前盈利能力。

預計市場在全面註冊制改革下,未來每年過會率將維持在90%以上,新增上市企業數量將突破600家。

此外,在全面註冊制改革後,多層級資本市場體系將更加清晰完善。

退市常態化,市場將「有進有出、良性循環」。註冊制改革將不斷強化市場約束和法治約束,A股市場的監管制度與退市機制更為完善。

伴隨著2020年12月31日退市新規的落地,註冊制下「史上最嚴」退市制度被應用到A股市場的所有板塊,讓喪失資本與商業價值的「垃圾股」出清,讓上市公司不敢造假,保證資本市場「有進有出」的健康生態。

從試點註冊制改革以來的近三年數據來看,退市企業數量與退市率也在逐漸提升。2020、2021、2022年退市的上市公司分別為16家、23家和46家,遠高於此前核准制的平均每年不到3家。

破發常態化與資本價值「一九分化」,長期價值投資為王。全面註冊制改革徹底打開企業IPO大門後,上市公司資產將不再稀缺,在核准制下的一二級市場估值價差也將不復存在。

破發常態化下,公司在上市之初實現不斷漲停的現象不會再頻繁出現,企業上市前後的估值也將趨於「平穩」,只有真正具備高增長潛力的企業,市值才能得到持續的提升。而缺乏價值成長能力,並且上市前實現股權融資時估值過高的企業,上市首日便會出現破發。

在全面註冊制改革的推進下,A股市場首日破發比例已從2021年的4%升至2022年的28.8%。

對於投資者而言,投機性的「炒小、炒新」將面臨破發常態化與資本價值「一九分化」,「炒差、炒殼」將面臨退市常態化,故長期價值投資為王。

本篇作者 | 李夢清| 當值編輯 | 李夢清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主編 |鄭媛眉| 圖源 | VCG

2023年,黑天鵝還會再來嗎

每天10分鐘,教你用機構的思維做投資

加入投資日日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6bc5c11ae708ba32550802fdde1f25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