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十字軍巡洋坦克,北非戰場上的飛毛腿,被俘比戰損還要多

2022-08-26     小解說娛樂

原標題:二戰十字軍巡洋坦克,北非戰場上的飛毛腿,被俘比戰損還要多

在二戰初期英軍有了A13「盟約者」巡洋坦克之後,戰場經驗很快就證明這種坦克的裝甲和火力,不足以抵抗德軍的坦克和反坦克武器,鑒於A13的結構很難改進升級,為此英國不得不把重點放在另一個巡洋坦克方案上,也就是A15「十字軍」巡洋坦克。

十字軍巡洋坦克

嚴格意義上來說,A15和A13在技術上是基本一樣的,包括克里斯蒂懸掛、車體結構、火力布置等等,A15算是一個加強版,雖然A15項目起步要晚一點,但是模型還要早幾天出現。

1940年,A15正式研發完畢,並被命名為「十字軍」。1型A15採用當時英國主流的QF2磅坦克炮,在應對德軍的一號、二號坦克時具有火力優勢,哪怕是德軍早期的三號坦克也得懼怕三分。輔助武器為2挺7.92毫米機槍,這一點比較意外,堂堂大英帝國居然放棄了7.7毫米口徑轉而採用德制7.92毫米口徑機槍;機槍為一挺同軸機槍加車首一挺航向機槍。

十字軍巡洋坦克

動力上放棄了A13的水平對置發動機,採用一台「自由」V型12缸航空發動機,最大功率達400馬力,但是被人為限制在340馬力上。採用克里斯蒂懸掛,並且由A13的四對負重輪增加到五對,最大速度42千米每小時。在實際使用中,士兵們往往私自調節限速器,坦克最大行駛時速在60千米以左右。

裝甲上比A13也要強一點,車體正面裝甲為7°傾斜角的27毫米裝甲,側面14毫米,尾部27毫米,炮塔正面9°傾斜角的39毫米裝甲,側面19毫米,後部24毫米。儘管防護能力稍微加強了,但是在德軍的反坦克火力面前還是難以抵禦,如果遭遇到88毫米炮的話,一炮打個對穿也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情。

A13生產車間

正是因為裝甲上的缺陷,不久後又推出了二型A15,主要改進就是在車體上鉚接上了6~14毫米不等的附加裝甲,火炮防盾形狀有所變化。真正大量投產的是三型A15,這一型將2磅炮換成了6磅炮,取消了一挺機槍,反裝甲能力提升不少,可是炮塔內部也更擁擠,取消了裝填手,由車長兼任裝彈。造成的結果就是擊力雖然提升了,反應能力卻下降了。

「十字軍」初上戰場時是1941年5月,位於北非的英軍已經岌岌可危,被德軍一直追擊到了埃及邊境,手頭僅有幾輛皮糙肉厚的「瑪蒂爾達」步兵坦克存活了下來,此時「十字軍」的及時趕到無異於一場及時雨,為危急的英軍解了燃眉之急。

北非戰場上的「十字軍」

讓英軍裝甲部隊大失所望的是,一型「十字軍」坦克跟它的「表兄弟」A13一樣故障頻發,雖然能夠快速的迂迴包抄,但是各種機械故障讓裝甲兵不得不放棄了許多坦克,其結果就是因為機械故障被迫放棄的「十字軍」巡洋坦克,反而比被德軍擊毀的還要多,德軍在交戰中撿了不少坦克。

直到三型「十字軍」出現後,可靠性才大為改觀,不過此時的戰場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德軍一方不僅大力發揮88炮的遠距離打擊能力,同時三號坦克也用上了50毫米炮,可以輕鬆地擊穿「十字軍」那薄弱的裝甲。這一時期美軍也介入了北非戰場,新式的M3「格蘭特.李」和M4「謝爾曼」中型坦克投入戰場,「十字軍」在戰場上已經沒有什麼生存空間了,只好退居二線。

十字軍巡洋坦克

1943年北非戰場落幕後,「十字軍」巡洋坦克就被大量運回英國本土用於裝甲兵訓練,其中有一部分被改裝成了防空坦克或者加裝76.2毫米榴彈炮之類的。總的來說二戰中後期已經不是「十字軍」的時代了,英國更加看重「克倫威爾」巡洋坦克,並且更具威力的「彗星」巡洋坦克也在謀劃之中。

防空型「十字軍」

A15「十字軍」是英國守舊裝甲思想的產物,儘管採用了一些先進的技術和設計,但仍然不能改變它在戰場上的窘境,在北非戰場處於被動局面時一定程度上發揮了作用。二戰英國總共製造了5300輛「十字軍」,是英國製造的數量最多的坦克之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6ba8e63d06ce5981946bd391d16c2f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