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百年終歸故土

2023-10-16     魯中晨報

原標題:漂泊百年終歸故土

漂泊百年終歸故土

圓明園7根石柱

「圓明園石柱回歸展暨2023北京公眾考古季」開幕式10月13日上午在北京圓明園博物館舉行。展覽集中展示7件圓明園流失石柱文物,呈現了我國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的最新成果。這是繼原位於西洋樓海晏堂的馬首銅像之後又一批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7件石柱文物原系圓明園建築構件,1860年英法聯軍劫掠後流失海外,後為挪威卑爾根科德博物館及西挪威藝術博物館收藏。

7根石柱文物被何人帶走?是誰將它們帶回中國?回歸的石柱與現存的圓明園石柱文物有何相似之處?

7根石柱文物

被挪威人蒙特帶走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攻占北京,在圓明園等皇家園囿大肆劫掠。經此大劫,圓明園的建築構件、山石碑刻等逐漸被大規模盜用、售賣,並在市場上流通。

西挪威裝飾藝術博物館,坐落在挪威的第二大城市卑爾根,後來其成為科德博物館的一部分。科德博物館是歐洲規模最大的中國藝術品收藏館之一,由四個相鄰卻不相同的藝術博物館和三個作曲家的別墅組成。

在四個藝術博物館之一的永久展覽大樓內,收藏著總數量約有4000件的中國藏品。其中2250件均由一人捐贈。

捐贈者為挪威人約翰·威廉·諾爾曼·蒙特。他出生於挪威的一個商人家庭,1886年來到中國,並在中國工作、生活。蒙特對中國文物有很濃厚的興趣,並通過交易等多種渠道收集了諸多中國藝術品,包含繪畫、書籍、雕塑、金屬、瓷器、玉器、漆器、紡織品等,質量參差不齊。

1907年,蒙特訪問了位於挪威卑爾根的西挪威裝飾藝術博物館,並多次將其收集的藏品運往該館。

1926年,蒙特試圖將一部分藏品賣給美國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以獲取資金支持他在卑爾根的中國收藏。但他最終只順利出售了部分藏品,其他藏品因此被滯留在美國,圓明園石柱也在其中。

1935年,蒙特在北京逝世。1961年至1964年,佩特思-蒙特協會將這批滯留的藏品捐贈給西挪威裝飾藝術博物館,供其收藏、展出。從此這些石柱漂泊異鄉,陳列在挪威卑爾根的展廳里。

從簽署協議到順利回國

耗時近十年

2013年8月,北京中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坤集團)創始人黃怒波在北歐參加活動時,由中國駐挪威前大使趙軍引薦,與挪威的科德博物館前館長愛蘭德結識,後應邀參觀了科德博物館,並見到了展示的圓明園石柱。

黃怒波向愛蘭德表達了希望圓明園石柱回家的願望。後經科德博物館基金會與董事會反覆商議,科德博物館內部就石柱重歸故園一事達成了一致意見。

2013年10月,愛蘭德帶領科德博物館基金會成員應邀訪問並參觀了北京大學、中坤集團和圓明園遺址公園。訪問中,中坤集團、北京大學及科德博物館三方就圓明園石柱回歸及協助科德博物館整理館藏中國文物的合作達成了初步意向。

2013年11月,北京大學相關專家及中坤集團代表訪問科德博物館,初步判斷科德博物館館藏石柱疑似源自圓明園的石構件。此後,經過多次溝通,中坤集團、北京大學及科德博物館最終簽署了三方合作協議,約定將7根石柱運回中國,並開展文化交流活動。

該協議中約定,北京大學與科德博物館將建立長期學術合作關係,共同開展科德博物館館藏中國文物的鑑定研究等相關工作。三方的合作旨在通過7根圓明園石柱的回歸,以及今後在文物整理和研究過程中的合作,進一步推動中挪文化溝通和交流,同時這也是中挪友誼的生動見證。

此後,國家文物局就文物進境申報程序等問題多次給予中坤集團、北京大學指導建議,並與財政部保持溝通,持續推進擴大國有公益性收藏單位進口藏品免稅政策覆蓋面,爭取使該批石柱儘早運回中國。

2018年4月,挪威文化部審核批准了科德博物館關於該批石柱文物的出境許可,同意將石柱歸還中國。2019年10月,為了便利該批石柱進境,實現石柱的最佳保護展示效果,國家文物局積極協調北京大學和中坤集團,推動將該批石柱存放在圓明園或其他具有文物進境免稅資格的博物館。

今年3月,在科德博物館的支持下,中坤集團將該批石柱運離挪威卑爾根港口,通過海運的方式運回中國。6月20日,7根總重超過2.6噸的石柱安全運抵北京,6月21日於圓明園完成文物點交入庫。

7根回歸的石柱

與現存部分石柱紋飾相似

幾個月前,國家文物局組織中國社會科學院、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四川大學等專家開展實物鑑定。

專家一致認為:該7件文物為漢白玉質地,工藝精湛,浮雕雕刻花卉、纏枝幾何紋飾,具有中西合璧的文化因素。其質地、紋飾均可與現存圓明園西洋樓遺存的文物對照。該組文物保存較完整,略有風化痕跡,據工藝、紋飾和材質情況,可定為真品。該組文物原存於科德博物館,該博物館舊藏中有大批民國時期文物。原持有者於民國時期曾長期在中國工作,該組文物應為其在此時期獲得併流出中國。

此次回歸的石柱共7件,均為漢白玉材質,通高約80厘米至92厘米,其中最重的石柱約381千克。這些石柱立面有雕花造型,品相較好,推測均來自西洋樓遺址區。

考古專家表示,石柱正面紋飾以西式番花、貝殼紋等西洋雕花為主,側面花瓶內花束則以具有吉祥寓意的牡丹、玉蘭、荷花、菊花等中國傳統花卉為主,圭角捲雲紋、開窗的海棠線雕刻方式等亦與中國古建望柱、欄板相同,體現了中西合璧的文化內涵。

目前,在圓明園天心水面石質文物展示區、殘雕沉思石質文物展示區及西洋樓多個遺址中,均展示有造型豐富、紋飾多樣的圓明園石柱文物。這些殘留的石柱見證了圓明園歷史的輝煌,也經歷過苦難悲愴的過往,更寄託了中華兒女對於文化興、國運興的美好願景。

專家介紹,這7根回歸的石柱,整體造型統一、細節有別,其紋飾、形制與圓明園現存部分石柱的紋飾、形制十分相似。

國家文物局表示,近年來,中國政府已經以多種途徑、多種方式促進了多批次海外流失文物的回歸。此次7根石柱的回歸,為圓明園文物保護利用和博物館展覽展示譜寫了新的篇章,也為新時代社會力量投身流失文物返還工作創立了新模式開闢新路徑。

七根石柱回家路

1860年

英法聯軍攻占北京,燒毀園林,搶奪珍寶,隨後圓明園的建築構件被大規模盜用、售賣,流失海外。

1913年

挪威商人約翰·威廉·諾爾曼·蒙特,通過交易文物的方式將大量的中國文物運送到了挪威,其中就包括這7根石柱。

1926年

蒙特試圖將一部分藏品賣給美國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但他最終只順利出售了部分藏品,圓明園石柱等一度被滯留在美國。

1961年至1964年

圓明園石柱被運回挪威,陳列在科德博物館中。

2013年

商人黃怒波參觀科德博物館。他看到了圓明園石柱,當即向館長表達了希望圓明園石柱能夠回家的願望。他提出了讓七根石柱回到他的母校北大校園裡陳設展覽,三方達成了協議。

2018年4月

挪威文化部審核批准了科德博物館關於該批石柱文物的出境許可,同意將石柱歸還中國。

2019年10月

國家文物局積極協調北京大學和中坤集團,推動將該批石柱存放在圓明園或其他具有文物進境免稅資格的博物館。

2023年3月

受疫情影響,石柱終於運離挪威卑爾根港口,通過海運的方式運回中國。

2023年3月至6月

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推動,海關總署密切配合,在北京海關、天津海關、國家文物進出境審核天津管理處、北京大學、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海淀區圓明園管理處的多方共同努力下,7根石柱以「文物」名義順利入境。

2023年6月

20日,7根總重超過2.6噸的石柱安全運抵北京。

21日,在圓明園完成文物點交入庫。

30日,國家文物局組織中國社會科學院、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四川大學等專家開展實物鑑定。專家一致認為:該7件文物為真品。

2023年10月

13日,7根石柱回歸圓明園遺址公園正覺寺的「最上樓」一層同公眾見面。

據新華社、央視新聞客戶端、《濟南時報》、《重慶晨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6b677a852783fcd988ab2f16db98c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