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華語文學抹不去的符號;她不僅留下了不斷再版的文學作品,更是以濃墨重彩的前半生,成為被研究甚至是被消費的對象。
2020年,張愛玲百年誕辰, 香港進念·二十面體以張氏暮年所著《對照記》為底本,由導演 胡恩威,聯合京、港、台等三地創作者,打造《說唱張愛玲》。
同年6月,於香港文化中心首演,因疫情所限,首演以線上直播的方式和觀眾見面;又因三年流通所困,直到今年阿那亞戲劇節,該作品才得以在內地迎來首演。
本次的版本由 焦媛、 蘇楚欣和 楊永德三位演員同台呈現。
翻開張愛玲書寫的圖文集
《對照記》是張愛玲的最後一本散文集,1993年11月開始在台灣《皇冠》雜誌連載,後集結成冊;以「看圖說話」的方式,張愛玲「對著」照片,回憶了自己一生,述說了家族的故事。
她在這本大概一個小時就能讀完的「小冊子」的最後寫道:
「以上的照片,收集在這裡唯一的取捨標準是怕不怕丟失,當然是雜亂無章。附記也零亂散漫,但是也許在亂紋中,可以依稀看得出一個自畫像來。」
不管外界的評價如何,張愛玲以「自我」的視角,為七十餘年的生平,留下了腳註。
讀罷,一絲悲意竟湧上來。
這種情緒,在《說唱張愛玲》中,完全得到了延續。
導演胡恩威,在文本上,基本沿用了《對照記》中,張愛玲筆下的文字, 用「張愛玲」說張愛玲,在焦媛的「說」和蘇楚欣的「唱」之間,還原了一位傳奇人物的內心世界:不著修飾、生動豐富。
張愛玲一生的敘事,要如何展開,是個難題;不少作品,是截斷式的或是獵奇式的。與其試圖看透張愛玲,為其再編織個故事,倒不如讓她本人來發聲,這或許是在舞台上,再現她為世人迷戀的一生的恰當方式。
看到張愛玲的最終真實
誠然,這是導演胡恩威找到的好視角,卻也成為了內地觀眾詬病的點: 矛盾衝突去哪兒了?
習慣於話劇表達的觀眾,往往會試圖找尋作品中敘事的衝突感,不然就不「好看」。甚至在我們面對一位真實存在的角色的時候,全然不顧當事人的「所思所想」,意圖挖出些激動人心的事件來。
張愛玲的一生跌宕起伏,已然成「戲」,正如她自己在《對照記》里概括的:「悠長得像永生的童年」、「崎嶇的成長期」、而後又說「時間加速,越來越快,越來越快,繁弦急管,轉入急管哀弦」。
我們熱衷於看一出「好戲」,而忽略了聆聽本來就有的「戲」。
我們被《金鎖記》《紅玫瑰與白玫瑰》《半生緣》等張愛玲編制出來的作品吸引時,是否會想過走進更真實的作者內心?
《說唱張愛玲》緣起於張愛玲的「對照」,於導演胡恩威和觀眾而言,又何嘗不是對張愛玲的一次「觀」照:一次解剖式的進入,一次冷靜的查看。
當我們在舞台上,一頁頁翻閱「張愛玲」的時候,我不禁想到2014年第二屆烏鎮戲劇節的時候,進念·二十面體帶來內地的《萬曆十五年》,該作品由胡恩威聯合《走向共和》的編劇張建偉,從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發展而來;以書中張居正等六人的故事,呈現了六段獨角戲,還原了歷史人物悲劇性的同時,再現了黃仁宇的「大歷史」觀念。
遇見張愛玲的內與外
《說唱張愛玲》,當然離不開「說」和「唱」。
張愛玲70餘年的親情、愛情與友情,被十首歌穿起十多個不同的段落。焦媛演繹的張愛玲,更多以自述的視角,帶領觀眾進入到主角的生命長河之中;蘇楚欣則用RAP的曲風,以旁觀者的態度,為張愛玲一生的幾個重要節點,做了詮釋,像做閱讀時划下的高亮重點,同時,又為不同段落之間的轉換,做了連結。
「說」和「唱」,儼然成為了劇中張愛玲的「內心」與「外在」;並在兩種不同的敘事方式轉換之間,延長了時間的概念,讓張愛玲這一角色的層次,更為豐富。
由楊永德飾演的胡蘭成,則為觀眾提供了另一個看到張愛玲「感情」的視角,尤其是「結婚」又「離婚」的段落,在其濃墨重彩的篇章里,勾勒出了更為細膩的線條。
導演胡恩威不止一次以說唱的方式呈現張愛玲和她的作品,例如《半生緣》 (2012年)、《紅玫瑰與白玫瑰》 (2014年)等,都是其中的代表。
當然,導演胡恩威素來主張的「科技劇場」,在《說唱張愛玲》里,也體現得淋漓盡致,影像、聲音、燈光等技術手段,儼然成為了劇場主角。在阿那亞蜂巢劇場更加緊湊的觀演空間裡,這些要素跨媒介地融合,放大了觀眾的感官體驗。
例如張愛玲吟誦「人生三恨」的段落,當巨大的文字打在幕布上的時候,就像是蘸滿濃墨的筆觸,直接落在了觀眾的情緒里,傷感也好,哀愁也好,怨恨也好,都成了每一位在場者的記憶。
當「張愛玲」以這樣的方式在我們面前展開的時候,我們自然也就成了張愛玲呼吸和心跳的組成部分了。
-劇終-
大雨
廣告人、評論人、製作人
本文落筆於6月19日阿那亞蜂巢劇場觀演後
配圖為劇照
來源阿那亞戲劇節
經應允使用
胡恩威採訪
有染·與美好發生關係
舞 台|藝 文|悅 音|映 像
more:
聊·饒曉志導演《杏仁豆腐心》|如果早些躲在晴天娃娃頭套下,我們能不能不分手
評·《多餘的人》|這樣的生活是不可以的嗎?
聊·話劇《麗南山的美人》| 要痛苦還是要麻木
評·話劇《威廉與我》|這個舞台永遠感激他來過
評·《四張機》|在黑暗中尋找光亮
評·《最後晚餐》現實主義敘事中的悲情之歌
聊·舞蹈劇場《大飯店》|我,第三次「返屋企」
聊·話劇《代價》| 真實的家庭,深刻的普世性
更多閱讀 可點擊
張艾嘉 | 林懷民
佟欣雨 | 丁一滕 | 楊易
史依弘 | 蔣瑞徵 | 黃俊達
沈偉 | 杜邦 | 馮英 | 段妮
桑吉加 |黎星 | 張晉浩
大劇場版《枕頭人》 | 《傾城之戀》 | 《沉默的真相》
《永不消逝的電波》
烏鎮戲劇節
亞洲大廈| 進念二十面體
- 靈 魂 編 輯 部 -
執行編輯:Cheers
校稿:Miss Helen & Lucifer & Vane
責任編輯:Paula & Cheers
主編:許安琪 &阿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