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穀飛飛勸早耕,舂鋤撲撲趁春晴。千層石樹通行路,一帶山田放水聲」。春耕正當時,漫步在玉屏侗族自治縣田坪鎮的田間地頭,到處洋溢著農耕機器的轟鳴聲,處處閃現著農民伯伯忙碌的身影。一時間,抗「疫」的辛苦絲毫沒有掛在臉上,反倒是機器的轟鳴聲,山間鳥兒的歌唱聲,農民伯伯的歡笑聲,為春日的田坪演繹出一段異彩紛呈的旋律。
伴隨著歡快的腳步,筆者深入田間,與正在田邊小憩的老鄉拉起了家常,當詢問到今年所播種的種子時,該鎮彰寨村一位村民興奮地告訴筆者:「他們今年種的可是黃金,夏天就可以長出黃金葉了。」
帶著一份驚奇,筆者來到另一塊田間,看到農技專家正在現場指導,於是筆者便向現場的農技專家一探究竟,從專家口中得知,原來老百鄉口中的黃金其實就是一種叫做青貯玉米的種子,看起來它和傳統的種子沒區別,但其實大有文章。傳統的玉米主要是賣顆粒,而青貯玉米賣的是玉米樹杆和葉子,傳統的玉米受地域和天氣的影響比較大,生長周期長,老百姓的投入也比較大,但每畝產值卻事倍功半,正常情況下沒畝的超值只有800-1000元左右,而青這種貯玉米則生長周期短,受地域天氣的影響較小,投入也小,按畝產平均5噸左右計算,每畝產值約為2000-2500元左右,比普通玉米產值高出了兩倍多。所以當地老百姓都把它當成了黃金來種植。
據悉,該鎮今年將計劃種植青貯玉米4000餘畝,為了解除農戶的後顧之憂,避免出現物賤傷農的情況,該鎮採取政府+企業+農戶的模式對每戶參與種植青貯玉米的農戶簽訂協議,提前支付部分定金,並對每噸的價格做了定價,實行訂單生產,最大限度地讓老百姓得到實惠,增強老百姓的生產積極性。同時,為了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鏈,該鎮還積極申請了年存欄1萬頭規模的肉牛養殖基地,預計今年將建成投產,建成後,將有效解決該鎮100餘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這樣一來種下的黃金不但長出了黃金葉,還匯成了聚寶盆。(彭益寶 張楊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6RfnU3EBfwtFQPkdZnC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