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下方藍字搶購書畫優盤
高清:3800幅古代繪畫圖庫,1200幅齊白石作品圖庫,27G歷代經典書法套裝,4100幅西方大師經典油畫,臨摹學習絕佳素材!
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張大千 喬木芳暉
夏日炎炎,現代人以空調、風扇等方式來納涼。而沒有這些新鮮玩意的古人們,該是怎樣熬過一個個赤日炎炎似火燒的日子的?翻閱前人留下的一些納涼避暑詩句,一幅幅古人消夏的畫面展現眼前,讀來別有情趣。
春山匹練圖
攜扙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這是北宋秦觀的一首《納涼》,想必詩人經不住夏日屋中悶熱,於是攜扙河邊柳蔭下,斜倚在一張摺疊椅上。正是月明風清,舟上笛音婉轉,水湄蓮香渺渺,如此美景,詩人心中的燥熱該是立即消遁無蹤了。
雨後嵐新
河畔水邊,自然是古人避暑的好去處。炎炎夏日,若得一秦觀的「畫橋南畔」處納涼,著實是享清福。寫出「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南宋詩人楊萬里,自然也會在荷池流連納涼。其在《暑熱游荷在池上》寫道:
細草搖頭匆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
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潑彩荷花
岸上林翠,池中蓮紅,水澈風清,市聲遠離,如此夏日避暑聖境,何似成仙?於是,唐詩人劉禹錫也在《劉駙馬水亭避暑》中描述:
千竿竹翠數蓮紅,水閣虛瓊玉簟空。
琥珀盞紅疑漏酒,水晶簾瑩更通風。
真是一個美輪美奐的避暑勝地啊。
翠谷清溪 1975年
林叢樹下,也是古人納涼之上佳地。在眾多避暑詩作中,這類作品頗多。
睛明風日雨干時,草滿花塔水滿溪,
童子柳蔭眠正著,一牛吃過柳蔭西。
詩中描寫夏日雨後,一個牧童柳蔭下酣睡避暑,一覺睡到日斜的情趣畫面。
青山高隱圖 1976年
獨坐幽莫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翠竹青青,古琴橫陳,林深月明,且歌且吟。唐詩人王維在《竹里館》里記下的竹林消暑浪漫畫面,真是讓人心曠神怡。
林壑幽居圖 1978年
居住在市井,身邊不是隨處有水亭畫橋,也是難得一回放足林深竹幽的。於是楊萬里又在《夏夜追涼》里寫道:
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
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只是風。
可以想像,夜熱難當,詩人怕也難以進入「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心定境界,於是打開門,站到了月光下。這時,遠處林叢傳來一聲聲蟲鳴,微風撲面,涼意頓生。這樣的場面,當是寫出了尋常人家酷夜尋涼之實景,極富生活氣息。
張大千 溪山晚興
避暑納涼尋詩意,當是不愁衣食之人的雅興,為生計奔波的普通百姓,怕是難得。清代的鹽民詩人吳嘉紀在一首《絕句》中寫道:
白頭灶戶低草房,六月煎鹽烈火旁。
走出門前炎熱里,偷閒一刻是乘涼。
此詩描寫了以煮鹽為生的灶戶們,只是從煎鹽的烈火旁走到門前炎熱里偷閒一刻,便是乘涼了。
張大千 碧峰雲瀑
騷客們的愜意避暑也罷,灶戶們的熱中偷閒也罷,真正的涼意,還在於心靜,所謂「心靜自然涼。白居易便在《消暑》詩中寫道:
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
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
捨去慾望,擺正心態,氣和心平,自然涼意漸生也。
張大千 谷口人家
高樹秋聲早,長廊暑氣微。
不須何朔飲,煮茗自忘歸。
悶熱難當的夏日,只要心不急氣不躁,一壺老茶即可品出清清涼意和詩意人生來啊。
一杯清茶,一卷詩書,細細品讀古人的這些納涼詩,景深,意美,心靜,氣朗,清爽之意徐徐而來,撲面清新。
張大千 碧峰古寺
張大千 深山雲嵐
張大千 山村歸雲圖
張大千 溪山覓句
張大千 桃源圖
張大千 春山行
張大千 泛舟圖
張大千 聽瀑圖
張大千 飛霞萬里
張大千 潑墨山水
張大千 谷口人家
張大千 水竹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