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一個月,相信不少人對樓市的看法都有所轉變。
以前的房地產市場,看起來是那麼堅不可摧,短短20年的時間,從1年銷售面積1億平米,到年銷售17億平米,成交額高達16萬億,期間樓市也經歷過2003年、2008年的考驗,最終都毫髮無損。
從房企的數量就能看出來,僅在1998-2003這5年內,內資房企從19960家激增至37123家,到了2019年,房企數量已經達到了9萬多家。
發展勢頭如此迅猛的市場,在2020年突然摁下了「暫停鍵」。
廣發證券發布的研報顯示,暫停線下銷售的省份,2019年銷售規模占全國的50.98%;不舉辦大型營銷活動的省份,規模占30.29%。剔除政策疊加地區後,兩者合計影響的全國市場份額為73.07%。
70%的銷售額大概有多少?
按原來預估今年1季度房企銷售2.8萬億元來計算,也就意味著1.96萬億就這麼蒸發掉了。
除了真金白銀的成交量損失之外,人們對於房子的理念也在發生變化,當大家都不得不蝸居在家,體驗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生活時,部分房子的弊端才慢慢湧現出來,2020年起,3類房子須迴避,教訓深刻,10年後或「賣不動」,虧20%都算輕的。
第一類,無物業、房齡老舊、居住環境差的老破小。
老破小這類房源,最近幾年受到很多人追捧,原因很簡單,有人押注未來會拆遷可以撿漏,有人是看中了老破小的優質學區,孩子升學之後還能轉賣出去,歸根結底,現在熱衷於購買老破小的購房者,大部分都屬於投機的類型。
最近這段時間,很多人都應該有感觸,這種老舊家屬院,既沒有專業化的物業管理,居住環境也較差,居民多以中老年人為主,從樓梯到院內清潔,都處於「自掃門前雪」的狀態。
一二線城市的老破小還好,大部分都在市中心,至少出門採購比較方便,特殊時期也不會影響生活,但三四線的商場、單位都更偏重於新城區,不少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老家屬院,基礎配套與一二線城市不可同日而語。
前段時間有個朋友留言說,6年前他在二線某省會城市買了一套上世紀70年代的老房子,原本屬於工廠宿舍,集體產權,後來改建成了房改房,沒有物業,只有社區人員守個大門。
本來想著拆遷後可以一手拿房,一手拿錢,誰知道6年下來,不光要忍受日益變糟的居住環境,年年都在說拆遷,至今也沒有準信,等的他身心俱疲,想把房子賣掉卻又猶豫再三,掛出去要麼沒人要,要麼給的價格比他的持有成本還低,用他的話說,這次長記性了,買房的教訓很深刻,以後不再以投機的態度去買老破小了。
第二類,產權有爭議的安置房。
千萬別以為沒人買安置房,以我的經歷來看,在中小城市還有大量購房者青睞此類房子,他們普遍對買房這件事一頭霧水,都是通過熟人關係轉介紹,認為有套房子住就可以了,買房成了買家和賣家之間的個人交易,不少人僅憑收據和沒有效力的證明,就敢買安置房。
但是,拆遷戶的安置房絕大部分是無法進入市場流通的,有賣家說的很好聽,3-5年後可以辦理房產證,可世事難料,如果真的能辦下來不動產權證,他為什麼不等價值大幅提升後再賣呢?
你現在把安置房買到手,表面上看也住進了高樓,能在城市裡有一席之地,然而,小孩上學的問題解決了嗎?學校會認可這一類沒有產權的房子嗎?拆遷戶所屬的街道和社區跟買家沒有任何關係,在安置房小區里,你終究是個「外人」。
這一類房子持有10年虧20%都算是輕的,即便現在比市價低一半,也不建議購房者考慮,因為沒有流動性的房子,與鋼筋水泥沒有本質區別,居住者無法享受到房子相關的任何便利。
第三類,寫字樓、商鋪、公寓。
我們都聽說過「一鋪傳三代」的說法,不管是自己經營還是出租出去,現金流源源不斷的流入,看起來是個不錯的模式,特別是前些年的商鋪,幾年時間就能收回成本,商鋪總價也持續升值,可謂一舉兩得。
然而,最近這幾年我們看到的現狀是什麼?
艾瑞諮詢統計數據顯示,三線城市購物中心空置體量達1089.2萬平方米,平均空置率高達28%,超過一線城市7%以及二線城市21%的空置率。
不光是在三四線城市,就連高高在上的一二線大都市,也逃不掉此類房產空置的命運,據報道,深圳寫字樓市場新增供應創歷史新高,空置率最高,達到20%;上海空置率僅次於深圳,為19.4%;北京空置率為13.8%,創2011年以來最高水平。
深圳20%的空置率,意味著平均每座寫字樓,都要有五分之一的面積閒置,這還沒算商鋪、公寓這樣的房子。
公寓也是一樣的道理,近幾年打著LOFT、精緻生活旗號的各類公寓,遠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美好,沒有天然氣、暖氣,也不能落戶,一層樓里動輒就是幾十戶,人員流動大,碰到2020年這樣的事,就算窩到家裡,也沒什麼安全感可言。
在最後,我們做個簡單的總結。
1,安置房、小城市的老房子、商住房不能買,供過於求的趨勢下,10年後流動性會越來越差,最終「賣不動」。
2,經歷了最近這件事,買房要更加謹慎,物業、配套、城市選擇、舒適度、容積率這些因素都要考慮在內,不能拿自己辛苦攢下的積蓄在樓市裡衝動「揮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6PIHfHABgx9BqZZIKYu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