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憑什麼刷爆朋友圈?

2019-07-30   第十電影

自春節檔過後,我們都在等待一部電影。

一部超級黑馬。

前年有軍事動作主旋律的《戰狼2》,去年有現實主義題材的《我不是藥神》。


但縱觀今年的暑期檔,市場未火,「撤檔」風行,先後共有6部影片宣布撤檔。

而曾被寄予厚望的《銀河補習班》,也因價值立意的自相矛盾,導致票房表現乏力。

就在所有人心灰意冷,一籌莫展之際。

他,來了:


一個梳著齊劉海,畫著煙燻妝,方盤大臉,尖齒紅唇的小哪吒。

截止目前,影片上映4天,票房已經突破8.8億,並接連打破一系列票房記錄。

豆瓣8.7分,貓眼9.7分,淘票票9.6分

口碑持續發酵,票房不斷走高。




根據貓眼預測,《哪吒:魔童降世》的最終票房將達到27億。

那句我們喊了很多年的口號,如今終於得以實現:

國!漫!崛!起!


特呂弗曾說:當一部影片達到某種程度的成功,它便變成一個社會學意義上的事件。

無論是《戰狼2》,還是《我不是藥神》,其實都代表著某種社會主流的情緒宣洩。

即對國家前途命運的關切,或對自身生存環境的擔憂。


那麼《哪吒》呢?

簡單來說,就是三個詞足以概括:

顛覆、狂歡與夢想。

何解?

別急,下面我就來仔細聊聊這部救市之作:

《哪吒之魔童降世》


1、顛覆


故事。

從導演餃子說起。

餃子原名楊宇,2003年從華西醫科大學畢業後,去了成都一家廣告公司上班。

一年後,辭職。

在家專心從事動作製作,三年後,短片作品《打,打個大西瓜》問世。

該短片狂掃20多個國內外獎項,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叛逆的痕跡。

從餃子的人生,一直延伸到餃子的作品中。

《哪吒》的製作團隊,一共繪製了100多版哪吒的形象。

但他最終還是敲定了一個「最丑」的樣子。

從人物畫風到故事文本,《哪吒之魔童降世》始終透露出一股子「邪性」。




天地靈氣孕育出一顆混元珠,元始天尊將混元珠提煉成靈珠和魔丸,靈珠投胎為人,助周伐紂;而魔丸則會誕出魔王,為禍人間。

「講道理」的故事應該是這樣:

靈珠投入殷十娘肚內,降生為哪吒;魔丸附進龍王體內,出世為敖丙。

隨後引發一場正邪大戰,結果以哪吒成長為大英雄,正義成功戰勝邪惡而告終。




但《魔童降世》偏偏讓魔丸和靈珠掉了包,將宿命和現實彼此置換。

那之後呢?

賣點來了吧?有人追看了吧?




當我們仔細分析影片中的6位主角後,就會發現,其實他們個個都是具有顛覆性的人物設定。

哪吒:

魔丸降世,生性暴戾,喜怒無常,受世人排擠,常常將老百姓嚇得抱頭鼠竄。



太乙真人:

操著一口流利的川普,身形肥胖臃腫,貪酒好吃,融合了豬八戒的人物屬性,頗具喜感卻又不失睿智。




李靖:

正義凜然,慈愛溫良,護子心切,甚至不惜用生命贖還哪吒。


殷十娘:

性格剛毅,柔時似水,強時如山,具有新時代獨立女性的風貌。


申公豹:

口吃遲鈍,但因是豹子成精的出身,而遭受排擠,故想要逆天改命。

敖丙;

生性善良,但卻背負龍族光復的期望,在道義與成功之間陷入道德泥沼。

正面人物,加點反面色彩。

如好鬥的哪吒,肥胖的太乙。

反面人物,加點悲情色彩。

如因出身就被定命的申公豹、敖丙。

中性人物,加點時代色彩。

如李靖的慈父柔腸,殷十娘的剛勇決絕。

這樣一來,《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所有人物都徹底被盤活。

人物卸下了臉譜化的經典設定,而故事的走向也就去除了濃厚的說教意味。

傳統除惡揚善,捨生取義的英雄故事,就變成了反抗宿命,個體銳取的勵志傳奇。

夠顛覆嗎?




《六語》有云:戲說不是胡說,改編不是亂編。

但在《哪吒:魔童降世》中:

越顛覆,越精彩。


2、狂歡


1980年出生的餃子。

在香港商業片風靡的黃金年代裡,瘋狂吮吸著時代環境所提供的養料。

以周星馳為代表的無厘頭喜劇,為那一代成長起來的人,布下了一場解構權威的狂歡之夢。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我們很容易發現那些拼貼、戲仿的後現代手法。

如指紋解鎖、彪形大漢發出女聲等等……都是我們熟悉的「橋段配方」。

《哪吒》所要做的事情也十分簡單,那就是:

解構+重建。

在徹底解構、摧毀經典文本之後,再完成對新語境、新格局的完整建構。

而顛覆傳統,破解權威的過程,其實就是人們內心深處渴望的一種狂歡形態。


周星馳所詮釋的唐伯虎盡得「下流」,餃子筆下的哪吒也極度「邪魅」。

《魔童降世》前半段解構的越徹底,後半段價值體系的重建就會越順暢,越自然。

因為觀眾在全新的敘事語境中,已經忘記了經典的存在,而影片所做出的每一次改編,都會是無人及至的全新視域。



狂歡。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視聽外衣。

參與製作《哪吒》的特效團隊多達20餘個,實際工作人員超過1600名。

最初全片有5000多個鏡頭,導演反覆挑選後留下了2000個,其中特效鏡頭多達1318個。

在技術製作層次上。

《哪吒》不只是多,還細。

比如,江山社稷圖中四人槍筆的橋段,總耗時4個多月。

正是這樣精益求精的製作理念,才為我們帶來了一場宏大而細緻的視聽狂歡。



第二層,唇齒之魅。

申公豹的結巴,太乙真人的四川話,路人甲的反串女聲,小哪吒漫不經心的打油詩……

這些根植於言語設定帶來的喜劇效果,成功吸納了更加多元的受眾。

《哪吒》中的笑點是偏向成人化的惡搞風格,從某種程度來說,這也是80後、90後的一種集體懷舊想像。

當我們看到熟悉的反轉,以及似曾相識的包袱節奏時,都會有一種油然而生的親切感。

當然,這也被一部分人稱之為「惡俗、老套、無趣」。


第三層,價值重塑。

世事如煙,而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影片將宿命論里的死對頭哪吒和敖丙,硬是拍出了濃濃的「CP感」。

而原本威風八面的神靈龍王,則變成被視為海底異族的惡龍。

影片一邊在「去宿命化」,一邊又在「再宿命化」。

正是在這樣全面的價值重塑中,影片帶觀眾領略了一場視角奇特的奇幻神話。

並在最終,表達導演心中最渴望的主題:尋夢。


3、夢想


導演餃子的父親去世後,家裡僅有的收入就是母親每個月1000塊的退休金,

他跟母親住在一起,吃超市特價菜,不買新衣服,不拉網線,儘量不出門。

餃子說:「製作《打,打了個大西瓜》那三年半的時間,我過得跟生活在空間站似的,三點一線:客廳、臥室、廁所。」


導演餃子


如果你看過《打,打了個大西瓜》,就會發現餃子其實是一個很有思考深度的青年導演。

《打,打了個大西瓜》用看似戲謔的片名和表達方式,呈現出極為厚重的反戰主題,不禁發人深思。


短片《打,打了個大西瓜》


而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之中,其表達的主題同樣動人。

元始天尊創造這世間的善惡規則,隨後撒手而去,雲遊三界之外。

而傳統神話中的天神,在餃子的筆下,其實都變成了掙扎求生的「草根」。


龍族是位列仙班中的底層,申公豹是豹子出身而受排擠,太乙則因身形肥胖不受待見,哪吒更是自出生起,就被陳塘關百姓所唾棄懼恨。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你會發現一個很奇妙的事情。

那就是:沒有絕對的「惡」。

又或者說,惡的邊際被抹消。

所有人都具有人性中的惡,其缺點暴露無遺,但所有惡,均有合理的悲劇根源。

那根源就是天之不公,妄定三六九等。


所以,當敖丙與哪吒承受天劫,象徵著反抗天命之時。

前面的我們,有多少感同身受的「喪」,此刻就有多少熱血沸騰的「燃」。




人。

都渴望打破成見。

都期待改寫命運。

是誰說,學醫科出身的人,做不好電影導演?

前有魯迅棄醫從文,終成一代文豪;今有羅大佑棄醫從樂,化身流行教父。


出身,貧窮,苦難,非議,成見。

這些現實中的羈絆,永遠都擋不住一顆真正熱愛的心。




《哪吒》將古樸的神話寓言,用現代化的語彙改寫,最終所求得是,當下大眾最熱烈的內心期望:

對命運的抗爭,對現實的藐視和對理想的嚮往。

這樣的電影。

爆了。

終歸是「天命」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