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乃天地間四季輪迴之序章,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三位,昭示夏之熾烈漸退,秋之溫潤初臨。《禮記·月令》有云:「孟秋之月,日在翼,昏建星中,旦畢中。」此語精闢揭示立秋之時辰與天象,古聖先賢觀天象,察地利,以立秋為界,劃分季節更替,指導農桑稼穡,其智巧深遠,堪為後世典範。
立秋之誕,溯至先秦,曆法初具規模,古人依北斗七星斗柄指向,定四時之始,立秋便由此而來。周朝《周禮》記載,天子於立秋之日,身著白色祭服,率三公九卿至西郊迎秋,行「授衣」之禮,象徵著接受秋之涼爽,預示豐收與安寧。此禮儀莊重,蘊含天人合一之哲學,彰顯君主尊崇自然、順應天時之治國理念。
立秋習俗,源遠流長,融匯南北,異彩紛呈。北方有「貼秋膘」之俗,立秋日食肉,謂之「咬秋」,旨在補充夏日消耗,備冬之需,飽含對健康與豐饒的嚮往。南方則有「啃秋」之習,以吃西瓜、甜瓜為主,意在清暑解渴,迎接秋涼,寓含對自然恩賜的感恩之情。各地習俗雖異,卻同歸於對自然規律的尊崇,對生命節律的順應。8月7日立秋,建議:吃1瓜,食2果,喝3湯,尊重老傳統,健康入秋!
「吃1瓜」
吃西瓜。這一傳統可以追溯到古代,西瓜因其清涼解渴的特性而成為夏季消暑的佳品。古人認為立秋之後,天氣開始轉涼,但暑氣未盡,俗稱「秋老虎」。因此,立秋吃西瓜不僅是對夏季的告別,也是為了驅除體內的暑氣,預防秋燥,保持身體健康。在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區,人們會在立秋這一天吃西瓜,以消暑解渴,同時也有祈求豐收、健康之意。
「食2果」
吃葡萄。葡萄,自古以來便是秋季的代表性水果之一,其色澤鮮艷,晶瑩剔透,如同珍珠瑪瑙,令人賞心悅目。立秋時節,吃葡萄不僅能夠解渴生津,還能補充維生素C和多種礦物質,對皮膚保養和提高免疫力均有裨益。在古代,葡萄還被視為富貴吉祥的象徵,人們在立秋品嘗葡萄,寓意著收穫滿滿,生活甜蜜。
吃秋梨。秋梨,以其清香甘甜、汁多核小而備受青睞。立秋之後,氣候逐漸乾燥,秋梨因具有潤肺止咳、清熱降火的功效,被古人視為秋季的養生佳果。《本草綱目》中記載,梨能「潤肺涼心,消痰降火」,因此,立秋吃梨,不僅能夠滋潤乾燥的喉嚨,還能幫助身體適應季節變換,保持健康。
「喝3湯」
老鴨湯。老鴨湯,以其湯色澄清、滋味醇厚著稱,尤其適合立秋時飲用。鴨肉性涼,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及微量元素,能滋陰清熱,補虛損。老鴨搭配藥材如沙參、麥冬、枸杞等,更能增強其滋補效果。在立秋之際,一碗熱騰騰的老鴨湯,既能補充夏日流失的體力,又能抵禦初秋的微涼,是調養身體的上乘之選。
薏米蓮子湯。薏米蓮子湯,是一道集清熱利濕、健脾養心於一體的養生湯品。薏米,性微寒,有健脾滲濕、清熱排膿的作用,特別適合秋季食用,以應對濕熱餘氣。蓮子則能養心安神、補脾止瀉,兩者相輔相成,既可調理脾胃,又能安神定志。在立秋時節,一碗薏米蓮子湯,不僅能夠滋養身體,還能舒緩心情,讓人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寧靜。
蓮藕排骨湯。蓮藕排骨湯,以其清甜可口、營養豐富而聞名。蓮藕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及礦物質,具有潤肺止咳、清熱解毒的功效。排骨則能提供高質量的蛋白質和鈣質,有利於骨骼健康。立秋時節,天氣逐漸乾燥,一碗蓮藕排骨湯,既能潤燥養肺,又能強身健體,是家庭餐桌上的常客。
蓮藕排骨湯
排骨;蓮藕;生薑;鹽;白醋;清水;
排骨先用清水浸泡約30分鐘,去除血水。然後將排骨放入冷水中,加入幾片生薑,大火煮沸,焯水去血沫,撈出排骨,用清水沖洗乾淨,瀝干水分。
蓮藕去皮,洗凈,切成滾刀塊或按個人喜好切成片。可以將切好的蓮藕放入清水中,加入少量白醋浸泡,以防氧化變黑。
鍋中加入足夠的清水,放入排骨和幾片生薑,大火燒開。水開後撇去浮沫,轉小火慢燉約30分鐘至排骨半熟。加入蓮藕塊,繼續小火燉煮,直到排骨熟透,蓮藕酥軟。燉煮過程中可根據需要添加適量的水,確保湯汁充足。
最後,根據個人口味加入適量的鹽調味。若喜歡胡椒粉的味道,可以在出鍋前撒入少許。關火,將蓮藕排骨湯盛出,即可享用。
好了,今天文章就分享到這兒,如果對您有幫助,歡迎點贊,轉發,關注,若您有不同意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小簡和您一起探討!人生是一場荒蕪孤獨的旅行,冷暖自知,苦樂在心,照顧好自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