鎳都的春天②破解資源環境雙重約束的金昌策

2023-12-10     蘭州新聞網

原標題:鎳都的春天破解資源環境雙重約束的金昌策

鎳都的春天破解資源環境雙重約束的金昌策

編者按:

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是甘肅金昌高質量發展無法繞開的課題。

金昌,地處甘肅河西走廊,緣礦興企,因企設市,是一個典型的資源型工礦城市。為擺脫「資源依賴」,金昌歷屆黨委政府接續奮鬥展開城市轉型的探索。

近年來,金昌市委、市政府錨定全面轉型高質量發展主題,聚力打造「2+4」現代化產業集群,加速在傳統優勢產業中「改舊」、布局新賽道中「育新」,推動金昌市走上了結構優化、功能完善、附加值高、競爭力強的城市轉型升級坦途。

2022年,金昌市人均生產總值12.01萬元,超越嘉峪關市名列甘肅省第一位;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14.03億元,同比增長12.1%,榮獲2023年前三季度甘肅省高質量發展貢獻獎第一名。這是該市連續七個季度獲得甘肅省高質量發展貢獻獎第一名。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2月,金昌被甘肅省委、省政府賦予打造全省「新型工業化示範區」「城鄉融合發展示範區」「共同富裕先行區」新的使命任務,或將倒逼金昌進一步加快城市轉型升級步伐,迎接全新的發展紅利期。

在不確定的時代做正確的事情,沿著城市賽道布局加速奔跑,小而美的金昌正在綻放光芒。央廣網甘肅頻道即日起推出「鎳都的春天」系列報道,跟隨記者的筆觸,觀路徑、看成效,解讀金昌的新一輪騰飛。

「經年累月的工業開發使金昌礦產資源日益減少,加之地處西部生態脆弱區,生態環境承載能力有限,探索綠色轉型之路迫在眉睫。」甘肅省金昌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安文輝說。

資源型城市全面轉型高質量發展,金昌提出「三步走」推進計劃,其中第二步是,到2030年,基本形成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新模式。

今年前三季度,金昌全市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20.8%(當量值)。「十四五」以來,該市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58.33%,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累計下降16.7%;全市能耗強度累計下降11.9%,碳排放強度累計下降17%;全市規上工業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累計下降14.8%,規上工業企業用水重複利用率達94%以上。

圍繞「雙碳」戰略,金昌市以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升級為抓手,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同時,跳出金昌看世界,抓住戰略性新興產業方向,推動產業從「0」到「1」。過程中,金昌更是牢牢牽住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的「牛鼻子」,力爭實現2025年規上工業增加值能耗較2020年下降13.5%的目標。

緊盯傳統產業的含金量、含新量和含綠量

今年9月,甘肅省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推進會在金昌召開。金昌市龍首礦5G+電機車無人駕駛、大板鎳終端智慧工廠、閃速爐提升改造等5個項目入選甘肅省「三化」改造典型案例。

「近年來,金昌以技術創新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以產業數字化助力傳統產業智能化,以新發展理念引領傳統產業綠色化,傳統產業的『含金量、含新量和含綠量』顯著提升。」金昌市工信局黨組書記、局長王恩富說。

金昌經濟技術開發區河西堡工業園俯瞰圖(央廣網發 金昌市委宣傳部供圖)

以金昌市化工產業為例,該產業鏈以金川集團冶金產業副產硫酸、氯氣為基礎,各類化工產品產能目前已達到900多萬噸。作為金昌市最大的化工園區,金昌經濟技術開發區河西堡工業園先後引進鑫華焦化等60家企業,基本形成了具有突出優勢的化工循環經濟產業集群。

立足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金昌市持續延鏈補鏈強鏈,做精做深氯鹼化工、硫磷化工、煤化工、氟化工、精細化工5個細分產業鏈,加快推進化工循環產業鏈向精細化、高附加值轉變,力爭2025年化工循環產業鏈產值達到200億元以上。

惟新者進,惟變者強,惟智者勝。金昌市傳統產業「三化」改造取得了速效並重、量質齊升的顯著成效。

在智能化方面,金昌市協同推進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積極推進「企業上雲」「機器換人」「設備換芯」。截至目前,金昌已成功創建省級數字化車間4家。

龍首礦「5G+有軌運輸電機車無人駕駛」智能車間(央廣網發 金昌市委宣傳部供圖)

在金川集團龍首礦1703水平有軌運輸集控室,職工們盯著眼前的大螢幕,嫻熟地操縱著手柄,控制著一列列礦車自動完成裝礦、轉換車頭、拉運、卸礦……

「5G+電機車無人駕駛項目不僅提升了整個運輸系統的效率,同時,人員操作環境得到極大改善,達到了『無人則安』的安全管控目標。」金川集團數字中心首席工程師張海峰介紹,如今,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為傳統工廠裝上了「智能大腦」,在龍首山礦區,千米井下採礦作業的運輸、巡檢等重要環節均已實現智能化控制,讓採礦作業變得更加安全高效。

在高端化方面,金昌積極布局高純鎳、高純銅、高溫合金、耐蝕合金等高端製造,8微米、6微米雙面光鋰電銅箔已量產投放市場;419毫米和457毫米大口徑白銅管的研發和生產填補了國內空白,高純鎳鈷銅生產技術整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成功開發Ni70單晶材料、4N無氧銅大規格鑄錠及高性能鍛造板材,開發的Ni6507產品成功進入寧德時代供應鏈體系,成為行業中鎳低鈷標杆產品;厚度0.05毫米的「手撕鎳帶」等純鎳箔材實現規模化量產,成為中國高端製造業走向世界的「國家名片」。

金川集團鎳合金有限公司產品展台(央廣網記者 逯文婕 攝)

在綠色化方面,金昌市強化能耗「雙控」管理,優化增量用能預算、推進節能挖潛替代,統籌保障重大項目用能需求,淘汰19家磚瓦輪窯等一批落後產能,同時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發展,目前新增擬建項目單位產品能效水平均達到國內乃至國際先進值。

新舊動能之變

「要聚力打造『2+4』現代化產業集群,做大做強實體經濟,加快培育壯大多元並舉、多極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從而逐步走上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軌道。」金昌市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陳軍說,為此,金昌聚焦「雙碳」目標,在優化結構、轉型升級上下功夫,「舊動能」向「新動能」加速轉換。

金昌的新舊動能轉換,一個典型例子就是新能源電池產業。

球鎳產品展示(央廣網發 金昌市委宣傳部供圖)

在金川集團粉體材料有限公司電池材料事業部,透過高倍光學顯微鏡,可以看到一顆顆亮晶晶的淺綠色圓球大大小小,密集排列。

金川集團粉體材料有限公司電池材料事業部主任高文斌說:「這些小球直徑只有10微米,比頭髮絲還要細,流動性極好。」據他介紹,球鎳是鎳氫電池的正極材料。目前,公司在原有球鎳產品基礎上,通過一系列技術攻關成功研發出新能源電池覆鈷正極材料,多種正極材料產品已通過歐盟認證,年總產量達2800噸,占據國內約25%的鎳氫電池正極材料市場。

依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一大批新能源電池及電池材料項目正在金昌全速建設,金拓鋰電、金宏翔0.8GWh18650型三元動力電池產品實現量產,10萬噸動力電池用硫酸鎳、7萬噸三元前驅體一期等項目建成投產,鑫金源3萬噸負極材料、深圳致信2.5GWh磷酸鐵鋰電池及1GWh儲能系統集成、18GWh磷酸鐵鋰電池等項目加快推進,新能源電池生產能力達到50萬隻/天……

一個涵蓋全鏈條的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產業生態在金昌逐漸形成,金昌已成為西北最大的新能源電池及材料供應基地。

立足於富集的礦產資源、豐富的風光資源、完備的工業體系及廣闊的市場需求,金昌把發展風光新能源作為綠色低碳轉型和培育新支柱產業的關鍵抓手,以新能源、新能源電池及電池材料、高端裝備製造為重要支撐,著力打造新能源和新能源電池千億產業集群。

金昌市大力發展光伏發電新能源產業(央廣網發 金昌市委宣傳部供圖)

「金昌光熱資源豐富,工業基礎也比較好,再加上金昌率先建成了百萬千瓦級的光伏基地,所以我們在這裡得到良好的發展。」晶科能源公共關係部負責人李嘉銀介紹,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的項目產量達到8.99億片,產值達到32.24億元。

據了解,晶科能源(金昌)有限公司年產10GW單晶矽切片項目是金昌市2022年一季度重大項目之一,該公司生產的單晶矽切片採用目前行業最先進的方法,製成的單晶矽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可達26.4%,高於行業平均水平,有效提升和鞏固了金昌新能源裝備製造的能力和水平。

如今,金昌發展集切片、組件、逆變器及配套產業為一體的光伏裝備製造產業鏈,現已建成風光電513.15萬千瓦,占電力總裝機規模的74%,並加速推進「十四五」第二批風光電、「源網荷儲」一體化、永昌抽水蓄能電站、「隴電入浙」特高壓直流工程配套調峰煤電等項目,新能源產業已然成為金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科技創新挺進「深水區」

今年3月,金川集團鎳鹽有限公司成功入選國務院國資委公布的《創建世界一流示範企業和專精特新示範企業名單》,成為甘肅省唯一一家入選企業。

走進10萬噸動力電池用硫酸鎳溶液萃取廠房,一排排整齊乾淨的溶液萃取箱24小時不停歇地運轉著。

「10萬噸/年動力電池用硫酸鎳溶液提升項目是動力電池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的項目。」金川集團鎳鹽有限公司董事長麻在生告訴記者,項目採用國內領先的兩段萃取聯合除雜工藝,提高鎳的直收率,降低20%生產成本。同時,項目藉助於全自動智能化系統,生產率提高了30%:每產出1噸硫酸鎳所伴生的高鹽廢水減少40% ,既能提質增效,也大大降低了環保壓力。

10萬噸動力電池用硫酸鎳溶液提升項目生產現場(央廣網發 金川集團鎳鹽有限公司供圖)

據了解,金川集團鎳鹽有限公司是金川集團鎳產品鏈延伸和資源綜合利用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已擁有多種處理粗製硫酸鎳溶液的技術,具備年產20.5萬噸硫酸鎳、1萬噸氯化鎳、1.5千噸氧化亞鎳的生產能力,整體競爭力國內領先,得到電鍍電池行業客戶廣泛認可。

「我們要處理好資源有限性和企業發展可持續性之間的關係,協調好振興國家鎳鈷工業和壯大甘肅工業經濟的關係,建設世界一流企業。」金川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阮英表示,金川集團將發揮科技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集中力量干大事,不斷解決「卡脖子」問題,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彰顯國企責任和擔當。

科技助推傳統產業提質增效的同時,也推動了新興產業的快速崛起,大數據產業已然成為金昌發展綠色經濟的另一條重要賽道。

在金昌數字經濟服務有限公司西部網絡貨運區塊鏈服務平台上,輕輕移動光標,就能在藍色大屏上追蹤到數字運力的實時運行信息。金昌數字經濟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維澤介紹說:「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的信息平台,企業之間可根據行駛路線自由競價、自由選擇,車與貨高效匹配,實現了『車在線上、貨在雲中』全方位、一站式的數字網絡服務。」

西部網絡貨運區塊鏈服務平台(央廣網記者 逯文婕 攝)

據了解,2020年,金昌市搶抓國家大力支持發展「網際網路+物流」數字經濟的重大機遇,積極與國內具有影響力的高新技術企業——山東阿帕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金昌數字經濟服務有限公司,共同打造西部首家網絡貨運數字產業園。2022年,入園優質物流企業66家,交易額達到31.5億元。

以「數」為媒,大有可為。近年來,金昌積極融入全省「數字絲綢之路」建設,大力實施「上雲用數賦智」行動,以壯大網絡貨運規模、發展北斗導航應用、高性能計算等增值產業和推動工業網際網路融合賦智、數字政府全面應用為重點,引進工業網際網路、智能製造、數字金融、人工智慧、電子信息製造、北斗應用等新業態項目,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全市數字經濟發展迅猛,力爭到2025年,全市數字經濟產值達到160億元以上。

央廣網記者 逯文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6985d114993c9551ede6d259c2aab7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