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每天都在變化,每天都有突發事件。但很多事發生後,看上去很好解釋,但如果沉澱一段時間後會發現,很多事件發生後,大國之間博弈很微妙,在處理方式上不同,也會決定戰略走向。
近段時間,美國總的來說很消停,並不像之前那樣對中國、俄羅斯大放狠話,但現在美國方面的一些信息與之前的不一樣了。
一是在蔡匪竄美一事上,美國政府雖然不像之前揚言政府高官與蔡英文見面,但最終還是讓麥卡錫見了蔡匪。雖然侵犯了中國主權,不過其政府官員沒敢見。當然不排除偷偷見。
二是在俄烏戰爭上,美國近期沒發聲。目前援烏的武器才剛到,美國一個政客甚至提出讓烏克蘭賣領土,償還美國軍援烏克蘭的錢。從這方面看,美國在俄烏戰爭上發生了重大變化。
三是美國高官們不時傳出要訪華的消息,但中國沒有得到消息,據說只是美國放出的信息。美國為什麼突然要與中國和好?這又是一個反常的事。
這只是美國近期反常的一部分,為什麼近期美國突然反常表現?肯定有原因的,美國沒說出來,但我們能看出來。
首先,在台灣問題上,美國低調讓麥卡錫與蔡匪見面,如果美國政府高官高調與蔡匪見面,接下來要發生什麼事,美國應該明白。中國必然快速收台,美國根本阻擋不住。
美國不希望看到我們這麼快完成統一大業,統一越晚,對美國來說越有利。目前美國武備台灣還沒有完成,還需要再延續一段時間。
當然更重要的還是蔡匪任期還有不到一年時間,美國再利用蔡匪沒意義了。莫不如等到明年,藍營上台後,讓藍營在統一問題上繼續「和稀泥」,中國統一就會再拖10多年,對美國就有利了。如果美國現在著急與中國攤牌,不僅不可能,而且還會讓美國戰略收縮。
而長時間武備,對美國來說也是一種反噬。以美國現在的實力,既要援烏,又要援助灣灣,軍工復合體雖然有錢賺,但購買對象沒錢,而美國又無法拿到售武的錢,最後必然形成反噬。
美國如果介入台海衝突,反而讓俄羅斯在烏克蘭取得更大的利益,這是美國不願看到結局。牌不好玩了,美國想兩頭都占便宜,根本不可能。
其次,俄烏戰爭已經對美國形成反噬。澤連斯基掏不出錢給美國,現在美國給烏克蘭的武器就是打白條。美國從來不吃虧,所以美國現在希望俄烏戰爭停下來,讓烏克蘭還錢。至於美國政客讓烏克蘭賣領土還錢的事,就能看出,俄烏戰爭對美國的反噬很大,美國不想再這樣玩下去了。不排除今年下半年,俄烏戰爭會出現重大變化。
第三,國內爛事一堆,銀行不斷爆雷,很多國家開始拋美債。如果沒人買美債了,美國就玩不轉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如果中國不救美國,早就出大問題了。如果美國讓俄烏戰爭繼續拖下去,還想介入台海衝突,美國信用度就會大打折扣,沒人願意把錢放在美國,這是很嚴重的事。從這一點看,美國當然會及時調整對策。
除了在台灣問題和俄烏戰爭方面,美國一些舉動很反常。而且近日,荷蘭晶片公司到中國訪問。要知道前不久,荷蘭還宣布配合美國,禁止向國中國出口高端晶片。荷蘭公司為什麼還要來?
很顯然,荷蘭的晶片公司是為了賺錢才來,他們怎麼可能丟掉中國這麼大的市場。
美國對中國發動「晶片戰」後,比爾蓋茨站出來認為美國對中國打「晶片戰」不可行,禁止全球晶片廠家向中國出口晶片,就會刺激中國人自己研究晶片。雖然難度大,但只要中國以舉國之力,向晶片製造發力,就一定能夠突破美國的封鎖,中國就會迅速壟斷晶片市場。
荷蘭晶片公司也意識到這一點,認為禁止向中國出口,反而激發中國研發能力。從中國年初重組科技部的動作來看,中國已經向晶片發力。
正是看到中國能夠迅速研製出晶片,美國也意識到這一點。不排除荷蘭晶片公司訪問中國,得到美國同意。美國認為只要中國大量進口晶片,中國就不會研製晶片。因此,外界不明白,為什麼荷蘭晶片公司訪華,美國沒反應呢?原因就在這裡。
或許美國也意識到,與中國全面脫鉤,全面封鎖中國不現實。
都說美國戰略大師都沒了,不過還剩基辛格,不排除美國突然調整策略,背後有基辛格建議。
但無論誰的建議,美國只要吃虧就會及時調整政策。美國近期的反常動就能看出,很多事對美國形成反噬很大,美國不得不改變策略。如果再不改,美國真的要失去霸主地位,因為中俄戰略互動後,美國就意識到這種危險。認為在俄烏戰爭上根本不可能拖垮俄羅斯,俄羅斯實力強大,有很龐大的戰爭潛力。況且中國並沒有站隊美國,這讓美國騎虎難下,不得不改變策略。不排除下半年,俄烏戰爭會停戰談判。即使俄羅斯拿到20%領土,美國也不可能再讓烏克蘭打下去,如果再打下去,烏克蘭能否存在,都是變數。
俄烏戰爭爆發前,美國之所以不斷拱火,美國的確有拖垮俄羅斯的打算,但他沒想到俄羅斯不僅有強大實力,而且萬眾一心,這是美國沒料到。
對中國也一樣,中國早就具備迅速收台的能力。美國一再打「台灣牌」,只會讓中國收台提前。而美國又不想到看到這一點,但美國還不願與中國直接攤牌,這種糾結的心理,以及在台灣問題上耗費精力財力,也會對美國形成反噬。
不要以為美國無計可施,美國現階段的反常舉動,不排除正在研究對策。美國只要實力恢復後,依然會對中俄下手。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