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都曾經學過一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詩句,當然也了解過一些關於這首詩的作者龔自珍的故事,但是也僅僅限於了解的程度。龔自珍曾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和禮部主事等官職。主張革除弊政,抵制外國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則徐禁除鴉片。龔自珍身上自然是有著極度的激進派觀點,甚至於可能與當時的晚清官場格格不入,尤其是其思想可能已經有了近代變革的先驅,所以從他身上既能體現憂國憂民的情懷,又有極大的時代熱情。
而這樣忠實的人物,我們理所當然的也可能認為他的後世子孫應該不會太差,甚至於最起碼能夠站在當時列強的對立面一方,但是事實卻是另一個現實。龔橙,清代藏書家,字公襄,後以字行,號孝琪、孝拱,別號半倫,龔自珍的長子,為人放浪不羈,寡言少語,好為狎邪游,喜好收藏古籍,學問浩薄無涯。其著述雖多,但均不傳,從這樣的簡介來看,龔半倫應該和清末普通文人一樣,過著自己的生活,著書立說,然而歷史好像就要為這對龔氏父子抹上一點傳奇色彩。
有人認為龔半倫是歷史的罪人。龔半倫在上海結識了當時的英國公使威妥瑪,他一口流利的英語讓威妥瑪很是吃驚,畢竟當時的漢人英語應該還是很蹩腳的。此後,他便效力於威妥瑪。公元1860年英法聯軍開始入侵中國,龔半倫也跟隨英國軍隊一路北上來到北京,有人認為他跟隨英法聯軍狐假虎威的進入北京城,並將英法聯軍引入到圓明園中,自己一馬當先率先闖入圓明園,大肆收斂財報,隨著英法聯軍的闖入圓明園被毀於一旦。而龔半倫自己也被許多人定義為歷史的罪人,只是這段歷史還有待甄別,畢竟歷史給予人的錯覺會讓對一個人的評價造成誤解。
關於龔半倫給英法聯軍帶路的問題其實智能手是信口雌黃或者是汙衊。因為他並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死於滿人之手,說明他與滿人並沒有很大的仇恨,而且他早年迫於生活困窘而投靠了英國人。在英國人手下當幕僚,也確實出於無奈,但也並沒有為英法聯軍做過壞事。另外也沒有真實可靠的資料可以證明他為英法聯軍帶過路,所以很可能只是一些人的以訛傳訛,導致事情的版本變得脫離現實。
而且當時圓明園作為萬園之園,即便英法聯軍不知道其確切位置,但在當時京城內一些熟悉北京地理位置的流民的帶領下,也會很快找到圓明園的位置。而且清朝著名的恭親王奕以及其他滿族大臣在事後也沒有提及他,包括英法侵略者在事後的回憶中也沒有提到龔半倫。更證明了他給英法聯軍帶路完全是子虛烏有之事,而造成這一誤解可能是在當時的英法軍中,龔半倫可能跟隨他們來到北京,只能是作為一名旁觀者的存在。至於說為什麼說他帶路,可能只是想要找到一位替罪羊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