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喜歡搶東西是自私、霸道?其實,這只是占有欲發展的表現

2023-09-07     IF枕邊育兒

原標題:寶寶喜歡搶東西是自私、霸道?其實,這只是占有欲發展的表現

在寶寶出生後,慢慢長大的他們身上會出現一些大人眼中「不懂事」的行為表現。比如說有的小寶寶很喜歡「搶東西」,顯然,這樣的行為表現在家長眼中很容易被貼上「自私」、「霸道」的標籤

不過,在認真觀察後家長們會很輕易地發現,大部分寶寶身上都會有「搶東西」的愛好。那麼,小傢伙們為什麼會著迷於「搶東西」呢?這與成人道德觀念中的「自私霸道」不可同日而語

周末的時候,鄰居王姐的小姑子帶著孩子來家裡玩。王姐的女兒要比小姑子的兒子大一點,不過這並不影響兩個小傢伙的親近,沒多一會兒,兩娃就湊到一塊就開心地玩了起來。可是沒多一會兒,房間裡就響起了一陣撕心裂肺的哭聲,原來王姐的女兒動手把弟弟給打了

看著兒子哭得滿臉是淚,小姑子有些心疼,而王姐也是尷尬不已。「你怎麼能動手打弟弟呢?你當姐姐的要讓著點弟弟啊!」王姐大聲地呵斥著女兒。面對媽媽的訓斥,女兒當下覺得很委屈,「弟弟非要搶我的玩具,我拿哪個玩具,弟弟就搶哪個玩具。

「那你也不能動手啊!弟弟想玩你給他就是了!」王姐的話讓女兒覺得很不解,小傢伙當即也跟著大哭起來,場面一度變得很尷尬

王姐的小姑子看著嫂子把自己閨女弄哭了很不好意思,連忙上前解釋道,「這都怪我兒子,他真的是從小就這麼自私霸道,和別人一起玩時也總愛搶玩具!你可別再罵你閨女了,瞧把小傢伙委屈的!」

兩個小傢伙哭了一會兒後很快又和好了,這讓兩個大人心裡也跟著鬆了口氣。王姐的小姑子很為難地說道,「我兒子這脾氣秉性和我一點都不像,我小時候可沒有他這麼自我!我覺得這都是他奶奶給慣的啥事都非得往自私了做!如果他上幼兒園了還是這麼愛搶東西的話,怕是要連老師都不待見他了。」

看到小姑子不住地嘆氣,王姐接茬道,「你就不要過度解讀小孩子的心思了。小孩子不都喜歡搶東西嘛,等再大一點就好了,你這麼早就說孩子自私,這對他來說也不公平啊!我看你兒子挺機靈可愛的,長大以後肯定人緣好!」

為什么小寶寶很喜歡搶東西?其實這是占有欲發展的體現

寶寶3歲左右時,父母們會發現小傢伙突然變得蠻橫、霸道、不講理,明知道是他人的物品,小傢伙也會非常「理所當然」地上前搶奪。那么小寶寶身上為啥會出現這種「自私」的行為表現呢?其實這是他們身上占有欲發展的體現。

當孩子們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識後,他們對於物品的所有權變得重視起來。在他們的「自我世界」中,物品的所有權是完全屬於自己的,也就是說在他們眼中,這些東西本就應該是自己的。

尤其是在孩子沒有「你的」的概念時,他們對於物品所有權的保護是非常強烈的,事實上,這種「護食」式的搶奪行為表現,歸根結底是孩子身上占有欲的顯現。在內心占有欲的驅動下,孩子的搶奪行為自然而然地發生了。

當孩子有了更多的社交接觸後,他們會慢慢地察覺到「你的」存在,在此以後,他們會慢慢地明白物品所有權並不都歸屬於自己,他們內心的占有欲,也會變得有所收斂搶奪物品的行為隨之受到約束

父母過度解讀寶寶的在「占有欲表現」會對其成長造成哪些負面影響?

幼兒身上的搶奪行為如果被父母輕易地貼上「天生自私」的標籤的話,這不僅對孩子來說不公平,同時也容易導致父母自身對孩子「矯枉過正」。當父母站在大人的道德觀念上,批評孩子行為的自私時,這很有可能導致,孩子內心產生錯誤的羞恥心,同時也會造成,孩子缺乏對於私有物品的保護意識

在孩子的心智慢慢發展成熟的過程中,父母過高的成人道德標準要求,很有可能會成為,對於孩子天性釋放的壓制,這不僅妨礙其正常的身心發展,同時也會導致孩子產生錯誤的道德觀、價值觀。當孩子無法正視自身的成長需求時,他們反而容易作出虛偽的掩飾比如說撒謊

家長們如何幫助寶寶正確應對「占有欲」發展?

1.適當地轉移注意力

當孩子表現出搶奪行為時,家長們可以試著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進行引導,讓孩子從搶奪行為中轉移出來。

尤其是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而言,他們對於父母的道理,不甚理解的時候,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最為有效

2.以交換的方式代替搶奪

搶奪的行為帶有一定的攻擊性,容易引導孩子間的矛盾,相比較之下,交換的行為更加容易被對方接受,進而化解物品爭奪的矛盾。

同時,交換的行為表現,也有助於孩子的分享意識的培養,有助於其正確地滿足自身的占有欲

3.通過比較的方式來降低占有欲

當孩子發現,對方的玩具並非如自己想像中的,那麼好玩時,他們對於物品的占有欲,會有所下降

所以,家長們可以通過物品比較的方式,來讓孩子降低對於對方物品的期待感。當小傢伙們意識到,爭搶的行為毫無意義時,他們自然也就會對其興趣寥寥。

幼兒身上的占有欲表現,應該被父母們正確解讀,這與稍大一點的孩子身上的「自私霸道」並不是一回事。在此階段,父母對其行為正確引導很有必要,但是卻也應該避免過度解讀。另外,如果在孩子上幼兒園後,他們身上仍然存在,搶奪行為的話,家長則有必要給予重視,適時提醒和糾正。

枕邊育兒寄語:

幼兒身上的占有欲表現,是其成長中正常且必經的一部分,家長們應該心態平和地予以看待。不過分解讀幼兒行為與心理,這有助於其身心健康發展,同時也更能夠考驗家長們的教育智慧。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67f48c01c2c2a9a54e1d0bc1b21ade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