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師徒經過的烏雞國,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國家,在這裡經歷的一切,也是充滿著疑團。
前面幾期,我們分別講了烏雞國國王、文殊菩薩、青獅精、井龍王,但是還有一個關鍵人物沒有詳講,他就是烏雞國的太子。雖然,他在整個降妖過程中,並非是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人物,但也不可或缺。
因為,只有搞明白了他的所作所為,才會讓我們對烏雞國國王,乃至青獅精的觀念產生變化。甚至,我(楊角風)都懷疑,究竟誰才是他真正的父親?
楊角風談西遊系列文章第312期:烏雞國太子:假國王不讓我見母后,原來不是怕泄密,而是怕我學壞!
一、
在寶林寺,烏雞國國王的冤魂託夢給唐僧求助,希望能幫他斬怪除魔,救救這個國家。
唐僧想了想,然後提到這麼一個疑問,那就是降妖除魔很容易,但是畢竟此時的妖怪是以國王的形態存在。要是冒然幹掉了一國之君,自己這一行人的罪過就脫不掉了,豈不是惹禍上身?
隨後烏雞國國王來了一句,我在朝中還有人呢,只要獲得他的信任,不就可以了嗎?
當時唐僧來了一句:
「想必是一代親王侍長,發付何處鎮守去了?」
其實,這也是很正常的思維,國王的兄弟,手握重兵的那種,只要跟他取得聯繫,並獲取他的信任。那麼由他起兵,在孫悟空的幫助下,拿掉假國王,其他朝中大臣也無話可說。
但是,烏雞國國王否認了:
「不是,我本宮有個太子,是我親生的儲君。」
難道這個國王連個鎮守重鎮的兄弟都沒有?
這倒不是,而是涉及到一個即位的問題,因為此時的烏雞國國王,他的訴求只有一個,那就是除掉烏雞國的假國王,而沒有想過自己還能復活。
事實上,不僅烏雞國國王沒有想過,自己還有復活的機會,連救他的孫悟空都不認為他還能活。而豬八戒更是故意給孫悟空挖坑,明知道死人不可復生,還故意慫恿師父命令猴哥救國王:
「師父,你怎麼信這呆子亂談!人若死了,或三七五七,盡七七日,受滿了陽間罪過,就轉生去了,如今已死三年,如何救得!」
二、
烏雞國國王最在乎的,其實就是王位,倒不是說他一個已死之人還能重回王位,而是他不想讓這個王位落到別人手中。
如果按唐僧說的,讓一個親王擔負重任,除掉了這個假國王。那麼,國不可一日無君,下一任烏雞國國王會是這個親王,還是太子呢?
所以,他才會特意強調,自己其實有個太子,也是親生的,還是儲君。這樣一來,由太子領著孫悟空等人除掉了假國王,那麼下一任國王,就非太子莫屬了,王位也就沒有旁落。
事實上,後來唐僧師徒除掉妖怪之後,國王於情於理也得讓一讓:
「請那一位師父為君,我情願領妻子城外為民足矣。」
既然國王都能想到這個問題,難道青獅精就想不到嗎,不會將太子給貶了嗎?
對啊,所以唐僧才會疑問,貧僧之所以提到守重鎮的親王,前提就是:
「那太子想必被妖魔貶了?」
結果烏雞國國王一愣,說了一句:
「不曾,他只在金鑾殿上,五鳳樓中,或與學士講書,或共全真登位。」
這裡提到的全真就是指青獅精,也就是假國王,他不僅沒有將太子廢掉。而且是將其帶在身邊,不僅找來老師教他讀書,還拉著他一起上朝,參與政事。
只是有一件事,是限制了太子,那就是不讓太子去後宮見王后,烏雞國國王給出的理由是:
「此是妖怪使下的計策,只恐他母子相見,閒中論出長短,怕走了消息。故此兩不會面,他得永住常存也。」
這青獅精的行為就有點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真相真是如此嗎?
三、
要想解釋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一下,烏雞國的太子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首先,這個烏雞國的太子,膽子不是一般的大。明明他外出打獵,射中了一隻兔子,可是窮追到最後,發現兔子沒了,只剩下了箭,他嘀咕了一句:
「想是年多日久,成了精魅也。」
他給出的理由就是,這隻兔子啊,其實已經成精了,所以才會中了箭也沒事。按理說,換做一般人,也得哆嗦一下,畢竟成精的兔子也咬人啊,但是他不怕,還大搖大擺地走進了兔子消失的寶林寺。
隨後,烏雞國太子就見到了沒有沖他下跪的唐僧,當時就大怒,下令拿下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和尚。可是,唐僧豈是他的幾個凡人手下就能拿下的,早有護法的神仙保護著呢。同樣,這種情況下,換做別人早就嚇得跪地磕頭,嘴中大喊菩薩顯靈,可惜他不:
「你是那方來的,使這般隱身法欺我!」
隨後,唐僧掏出了他的寶貝,也就是裝著小孫悟空的盒子,打開以後,孫悟空就變大了,當時眾位軍士都嚇了一跳:
「若是這般快長,不消幾日,就撐破天也。」
同樣,烏雞國王子仍然不害怕,甚至還將保護自己的三千兵士支走,隻身跟孫悟空等人對話,全然不懼。這也表明,在烏雞國太子眼中,妖怪也不可怕,自己還是有勇氣面對的。
四、
其次,烏雞國的太子,從骨子裡就有點傲慢,這並非是靠三年老師教育就能糾正過來的。
比如,唐僧提到自己有寶貝時,他是不屑一顧的:
「你那東土雖是中原,其窮無比,有甚寶貝,你說來我聽。」
當唐僧將袈裟掏出來之後,他是不認識的,還說這衣服露著半條胳膊,哪裡看得出是個寶貝?就算唐僧將這件袈裟夸到天上了,在烏雞國太子眼中,也不是什麼值得稱讚的寶貝。
等到孫悟空出場之後,說自己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太子也是不信:
「這星星小人兒,能知甚事?」
但是說他見識短吧,也不是,比如唐僧提到「四恩」是什麼時,太子也是張口就來:
「感天地蓋載之恩,日月照臨之恩,國王水土之恩,父母養育之恩。」
而且,太子也懂《周易》,在孫悟空講自己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時,太子也是予以否認:
「這廝又是胡說,自古以來,《周易》之書,極其玄妙,斷盡天下吉凶,使人知所趨避,故龜所以卜,蓍所以筮。」
從他跟孫悟空的對話中,我們也能得出,烏雞國太子也是非常有學問的。明明知道對方是妖仙,也是敢於爭論,拿著自己的學問去跟孫悟空辯論,雖然最終敗給了孫悟空。
對於太子來講,雖然孫悟空拿出了足夠的證據,證明金鑾殿里坐著的不是真正的烏雞國國王,但是他也並非全部採信,而是要自己親自找母后再確認一下。
五、
再有,烏雞國太子,跟自己的父王,也就是烏雞國國王不同,他雖然脾氣也暴躁,但是講理,這是很難得的。
比如,孫悟空一上來就說人家的父王是妖怪,這明顯是妖言惑眾嘛。但是烏雞國太子並沒有下令拿下孫悟空,而是問他叫什麼名字,要移交司法部門:
「你上來!我問你個真名字,好送法司定罪!」
同時,為了表明自己還是比較仁慈的,舉了國王的例子:
「若我父王聽見你這番話,拿了去,碎屍萬段!」
這裡提到的父王,可不是那個假國王青獅精,而是講自己真正的父王,也就是烏雞國國王。要是別人誣陷他是妖怪,他就會這樣乾的,這也很好理解,當初文殊菩薩變成的野和尚頂撞了幾句話,他就下令綁了人家,還泡了人家三天水。
而在烏雞國國王的心目中,太子的脾氣跟自己一樣,也是個狠人:
「我太子若看見,他睹物思人,此仇必報。」
而他之所以能控制自己的暴躁脾氣,其實跟假國王的教育有關,正是這三年的教育,讓他收斂了自己的脾氣,儘量做到做事有法可依。
這也不是我(楊角風)亂說,在烏雞國太子跟母后見過面後,孫悟空不讓他跟著自己一起進城,擔心妖怪起疑。但太子說,就算我現在回城,那個假國王也會起疑,原因是:
「我自早朝蒙差,帶領若干人馬鷹犬出城,今一日更無一件野物,怎麼見駕?若問我個不才之罪,監陷羑里,你明日進城,卻將何倚?」
六、
這裡提到一個「不才之罪」,那麼,這是一個什麼罪過呢?
道理也很簡單,你作為堂堂的一朝太子,按照他自己的說法,今天可是帶走了半個朝廷的人馬,一共三千人。
可是,忙活了一天時間,竟然一隻獵物都沒獵到,作為儲君,怎麼服眾?這是沒有才能的表現,女子無才便是德,但太子無才,那就當不成太子。
這說明,在青獅精的控制下,一切都是嚴格按照儲君的標準在要求太子。做事不要衝動,做之前先想一下自己國家的律法,是不是匹配自己的身份,能否做到眾人信服。
是啊,給你請了全國最好的老師,給你配了全國最好的侍衛,結果你連只獵物都打不來,這就是在荒度光陰,這就是罪過啊。
更重要的是,青獅精是十分信賴這位太子,簡直是視為己出,對其的關愛,躍然紙上!
比如到後來,孫悟空當眾指出了假國王的真實身份,雙方都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這邊的魔王一看孫悟空定住了文武百官,自己掏出武器就要上,那邊的孫悟空也準備好了棒子,準備打了:
「正動身,不期旁邊轉出一個救命星來。你道是誰,原來是烏雞國王的太子,急上前扯住那魔王的朝服,跪在面前……」
這說明什麼?
這說明,在太子的眼中,這個假國王並沒有那麼可怕,至少不會傷害到自己,不然,他不敢這麼冒失衝上去的。
七、
可是,烏雞國太子衝上去扯住青獅精的衣角後,青獅精又是怎麼做的呢?
烏雞國太子講到,面前的這幾個和尚是東土大唐來的,大唐的國王可是李世民,到時候因為這幾個和尚,他興兵討伐,咱們兵少將微,豈不是要倒大霉?
要知道,這個國王可是青獅精哎,大唐再怎麼強盛,李世民再怎麼威武,也傷不到他的。但是,青獅精卻信了太子的言論,忍住了怒火:
「那魔王果信其言,立在龍床前面……」
這說明什麼呢?
一方面,說明太子的這番言論是在青獅精的認知當中的,可是要知道烏雞國太子前一天還說大唐奇窮無比,哪裡有什麼寶貝,這裡又說大唐很強盛了,他這是咋啦?
這隻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前面他說大唐很窮的話,要麼是骨子裡的傲慢,故意這樣說,要麼就是之前烏雞國國王教育的。而這個假國王,估計從來沒有講過大唐很窮,很弱的話,不然太子也不會用這樣的話去勸說他。
更難能可貴的是,青獅精明知道凡人軍隊是奈何不了自己的,就算殺掉了這幾個大唐的和尚,李世民也奈何不了自己。只不過,萬一他真發怒了,受苦受難的還是太子,還是烏雞國的百姓。
當然,最終理論一番後,還是得開打,此時,太子明明還在自己手邊,隨便拉過來就能當人質。可是,青獅精寧可現了原形後,跑到外面跟孫悟空打,也不想傷到太子一根毫毛。
八、
由此可見,青獅精對太子,一直是很用心在培養,還讓他參與政事,也給了他足夠的自由。
有人說,不對啊,他都不讓太子跟王后見面,這叫哪門子自由?
對,表面上看,青獅精不讓太子跟母后見面,是防止倆人閒談,找出了自己的破綻,其實,並非完全如此。
按照書中的說法,太子是一點都沒有懷疑當今的國王是假國王的,雖然這個國王對待自己有點嚴厲,這在他看來,恰恰是在嚴格培養他。
但是,在母后這裡,就出了大問題了,那就是床事問題。
當初孫悟空見烏雞國太子對自己的話半信半疑,當時給他出的主意,就是回去問問母后跟國王的恩愛之事,烏雞國太子也確實照做了:
「母親,我問你三年前夫妻宮裡之事與後三年恩愛同否,如何?」
烏雞國的王后,聽到兒子這麼問,無奈回了一句:
「三載之前溫又暖,三年之後冷如冰。枕邊切切將言問,他說老邁身衰事不興!」
確實,如果兩人相見,很容易將這個異常暴露出來,但也並非沒有辦法解決。比如不去跟王后睡不就行啦,讓旁人看來是另有新歡,而且這個新歡,弄個自己人保守秘密就是了。再說了,要是擔心太子發現端倪,找個由頭廢掉太子就是了,青獅精為啥不這樣做呢?
九、
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這個王后的三觀不正,太子跟她接觸的越多,越會出問題。
書中關於烏雞國王后的描述並不多,但僅有的幾句對話,卻透露出這母后,其實是有大問題的。烏雞國太子闖進後宮之後,「噗通」一下跪在了母后面前,剛說出一句「母親」來,這王后就先說話了:
「孩兒,你怎麼聲音悲慘?你父王年紀高邁,有一日龍歸碧海,鳳返丹霄,你就傳了帝位,還有什麼不悅?」
你看啊,這母后見兒子不高興,開導他的方式竟然是,你有啥不高興的,你老爹就快掛了,到時候整個天下都是你的,你該高興,而不是悲慘?
這種言論無論在什麼朝代,都是大逆之言,這要是被國王聽到,王后都得去冷宮裡念經,太子估計也當不了太子了。
更重要的是,這太子在母后面前也毫不忌諱,明明有更好的辦法探知假國王的一言一行。他卻還是毫不忌諱地,問了母后跟假國王的恩愛之事,換做正常的母子關係,這種話還真不好問出口。
關鍵是,作為母后,還如實回答了……
要知道,這時候的王后,還不知道國王是假的。由此可知,如果太子再留在她身邊,好的學不了多少,壞的一學就會,她培養出來的太子,德性大機率不會好到哪裡去。
種種跡象都表明,假國王對待太子,真是視如己出,完全把他當成一代賢君培養的。反而是真正的烏雞國國王,沒有帶個好頭,自己一身臭毛病,還慣出了太子的壞毛病。
所以,誰才是親爹,還真讓人疑惑呢!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看西遊,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喜歡就請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