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1日刊| 總第3355期
胡歌主演的電影《不虛此行》近日公映,片名帶有一點詩意,創作者把人的生命視作一場旅行,走完豐富又曲折的一生,就是「不虛此行」。
影片由劉伽茵執導,這是她的第一部電影長片。《不虛此行》濃縮了導演對生活、工作和死亡的理解。
逝者和悼詞都被隱去
影片中的男主人公聞善(胡歌 飾)是一名失意的編劇,寫出的劇本沒有一部投拍。業內人士說他的劇本缺乏戲劇性,他就去殯儀館觀察生活,希望通過生離死別,來激發自己的創作靈感。結果,聞善因為生活拮据,最後成了一名悼詞寫作者。
《不虛此行》不是一部沉悶文藝片,影片有密集的衝突,觀影過程中不會有無聊、冗長的感覺。電影的結構猶如冰糖葫蘆,聞善和不同客戶交流,每一個客戶就是一段故事,牽扯出不同逝者的人生軌跡。
影片的戲劇衝突點到即止。片中人物每一次劍拔弩張的矛盾,都會隨著他們和聞善的深度交流而化解。
譬如萬家兄妹的一段戲,三妹萬曉梅(趙倩 飾)一開始對聞善給她大哥寫的悼詞極為不滿,認為悼詞過於美化。大哥其實是一個性格窩囊、脾氣不好的人。
可是,萬曉梅在與聞善的交流中,發現自己總是特別在意大哥的幾次人生失利,忽略了大哥對她長久的關愛。二哥萬曉勇(扈耀之 飾)也向聞善提及大哥善良、勤奮的一面。萬曉梅最終放棄修改悼詞的想法,她對大哥多年的不滿也就此消融。
片中的逝者幾乎都是隱去的狀態,他們只存在於親友的口述當中。每個人在親友面前會展現不同的一面,聞善幫他們串聯起過往記憶,一同完成逝者的人生拼圖。
「逝者長已矣,生者如斯夫。」這是影片想要表達的核心思想。
一個人的逝去,固然會讓親友悲痛交加。但是,生者的路還沒有走完,他們需要走出悲痛,更好地活著。聞善幫助生者走進逝者的精神世界,直面他們和逝者的心結,直到達成和解。
王先生(黃磊 飾)的父親去世,他平日忙於工作而與父親疏遠,對父親的習慣愛好知之甚少。聞善和王先生的交流過程,實際上是幫助王先生完成對父親的深層認知。
聞善像是一名心理醫生,修補生者和死者之間的裂痕,治癒生者的心理創傷。他不斷向客戶詢問逝者的生活細節,以及他們對逝者的感受。這在無形中給生者和逝者架起了情感橋樑,讓他們在回憶中實現心靈交流。
聞善是悼詞創作者,但是,全片沒有一段情節展現悼詞的具體內容。導演對悼詞的留白處理,以及省略掉本該催淚的誦讀場景,突出了影片的文藝特徵,不刻意煽情。
影片立意甚好,節奏把控張弛有度,對普通觀眾而言,情感衝突相對平淡。導演會避開人物的情感爆發時刻,譬如萬曉梅送別大哥時傷心欲絕,影片只是通過聞善的視角匆匆掃過。
影片聚焦的是聞善和逝者親友交流的過程,大悲大喜的葬禮場景不是重點。這樣的表現手法雖然特別,但是,整部影片的情感力度被稀釋了,會影響其到達率和下沉度。
胡歌&吳磊兩人飾一角?
胡歌飾演的聞善非常特別,這個角色不是由他一人演繹完成,還需要吳磊的助攻。
《不虛此行》帶有幻想元素。聞善在家裡時常會和「室友」小尹(吳磊 飾)對話。其實,聞善是獨居,小尹是他在創作劇本時構思出來的人物。
他的劇本創作一直不成功,小尹就在他腦海中揮之不去。聞善失意的編劇生涯,導致他有意避開與舊日同學、影視同行的社交。孤獨的生活狀態,催生出小尹這個幻想人物。
劉伽茵是《不虛此行》導演兼編劇,她還在北京電影學院的文學系任教。因此,她對於職業編劇的生活狀態很熟悉。
聞善這個人物非常寫實,表面看似溫順,但內心格外執拗。他堅持自己的創作理念,寫劇本走不通就擱筆。他在寫悼詞的過程中,一字一句都要發自真情實感,客戶有時候會被他問到煩心和抗拒。
胡歌完全融入了角色,這一次的表演能感覺到他很「心累」。聞善要熬夜寫作,他的工作需要經常和逝者親友會談,所以他總是疲憊和憂鬱。
胡歌出鏡時的黑眼圈、乾燥的皮膚、不梳不洗的頭髮,說明他一直沉浸在聞善的生活狀態中。他讓自己變成聞善,而不是去演繹這個角色。
老師(孫淳 飾)給聞善介紹編劇工作,他明確拒絕。好友潘聰聰(白客 飾)向聞善推薦殯儀館的工作,他也婉拒。聞善表面放棄了編劇職業,但內心一直放不下自己想書寫的故事和人物,小尹在他生活中若隱若現就是證明。
聞善對小尹注入了自己的情感,他將小尹視為自己的理想化身。聞善想儘可能地給小尹撰寫一個完美的故事,可是他對人生的理解還不夠透徹,所以遲遲無法動筆。
吳磊的表演為影片增添活躍歡快的氣氛。小尹總是面帶微笑,不時給迷茫的聞善出主意。小尹既是聞善的心結,也是他的希望。
聞善和小尹是一個角色的兩面,胡歌和吳磊兩人的表演是靜與動的結合,也是憂鬱和陽光的對立,兩個角色就像是矛盾統一體。聞善真正找到創作新路徑之時,也就是小尹重回劇本的一刻。
逝者走完了人生,聞善的悼詞寫出他們的高光時刻,告訴大家,逝者這一趟不虛此行。生者讀懂這份悼詞,找准接下來要走的路,也會不虛此行。
【文/崔汀】
家人們,請給影視獨舌標星號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