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兵敗後,曹操為何只勸降張遼,卻對高順沒有多費口舌

2022-09-19     小花的生活

原標題:呂布兵敗後,曹操為何只勸降張遼,卻對高順沒有多費口舌

呂布兵敗被俘後,為何高順跟隨呂布英勇就義,張遼卻被曹操招降?分析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二人性格上有所不同,高順這人剛毅沉穩,比較內斂,換句話說有時候就認死理,最跟乾脆沒搭理曹操,意思就是看不上曹操。而張遼雖然也是剛正之人,但他其實還是會變通的,情商比較高,做事還是比較圓滑。很多人過張遼,說他本名叫聶遼,跟關羽一樣殺了人才改名換姓的,但關羽是只改了個字,沒有改名,而張遼乾脆把姓給改了,直到最後也沒再改回來。此事是有根據的,張遼的為人可見一斑。

再一個就是兩人對呂布的看法了,演義裡面描述高順的不多,但是從其他的一些記載里能看出,高順對呂布是非常忠心的,很多說法都說他是「陷陣營」的統領,說白了就是死士啊,不管他內心是不是對呂布有所不滿,反正他從來沒有表現過。

而張遼就不一樣,關羽在城樓上說他的時候,他面有慚色,表明他其實對於在呂布麾下是很無奈的,只是說糾結於「忠義」,不好走人。他也知道呂布的為人怎麼樣,也有所不滿,想變節又沒有理由,所以之後曹操對其勸降,他就正好「借坡下驢」,史書說「感於曹公恩義」,有棄暗投明的意思,變節就不是那麼難看了。

第三就是一些別的東西了,比如說張遼的「破口大罵」,撇清與呂布的關係,又顯示自己的偉岸形象,旁邊關羽為張遼求情,曹操也看出張遼有投降的可能;高順一言不發,又沒人幫著說好話,曹操心裡不爽,然後又顧及夏侯惇等人在高順手裡吃了不少虧等種種原因,所以高順坦然赴死,張遼最後投降。

因為劉、關勸過張遼,所以關羽對張遼有恩,在徐州之戰中,劉關張失散,張遼以此身份勸說關羽保二嫂降曹操。這一來一回,張遼保了命也保了節氣,關羽保了命也保了節氣,所以兩人互相有恩。因此在曹操敗走華容道的時候,關羽為了報恩,義釋曹軍,當然這只是演義里的橋段,正史中關羽並沒有堵住曹操,他老人家趕去的時候,曹操已經走了。

本文為一點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66ab0fbaf299620cf8ebb5771e19a3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