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和國初創的歲月
為了攻克當時建橋史上
「最為艱難的一座大橋工程」
南京長江大橋的建設者們
選擇了迎難而上的一條路
這樣宏大的項目
離不開一名幹練、睿智的掌舵人
1959年
周恩來總理代表國務院
將這一重任託付給了
鐵道部大橋工程局總工程師
——清華學校1923級校友梅暘春
今年
是南京長江大橋全面建成通車55周年
55年來
數不清的車流在大橋上穿行
抵達對岸所用的時間
只是人生毫不經意的短短一瞬間
然而,梅暘春為這座大橋所付出的
卻是一生的執著與等待
01
寒門學子,立志造橋報國
梅暘春1900年出生於一個貧寒的家庭,在族長的資助下考取了清華學校,並在那裡度過了六年時光。
1923年,梅暘春以優異的成績從清華學校畢業,此時,他已立下了造橋的志願,遂赴美國普渡大學深造,又在費城橋樑公司實習了三年。28歲學成歸來。
34歲時,梅暘春已作為四大工程師之一,開始著手設計和建造我國的第一座現代化大橋——錢塘江大橋。
經過錢塘江大橋的歷練,以茅以升、梅暘春二人為首的一批精幹力量躊躇滿志,將在長江上建橋作為宏願,悄悄地開展了武漢長江大橋設計的前期工作。
然而,梅暘春對武漢長江大橋的考察剛剛開始,抗戰的烽火就燒遍了全國。
02
心血之作,毀於戰亂
1937年9月26日,錢塘江大橋正式通車,成為杭州城的一條交通動脈。通車伊始,就有專列運送軍火,通過大橋支援淞滬前線。
但是,僅僅89天後,因為杭州灣開始零星有日軍登陸,中國的橋樑設計師們只好在橋樑的關鍵處引爆炸藥,他們在哺育出這座大橋僅僅三個月後,就親手埋葬了它。
我們今天已找不到梅暘春關於此的任何評論、描述、記載,更有可能的是,以他為代表中國的第一批橋樑工程師們還來不及悲傷,就被戰亂衝散。
他們和千千萬萬個普通的中國家庭一樣,就此踏上了逃亡的道路,天各一方。
我們能夠想像的是,在那段歲月里,梅暘春一定有過怒髮衝冠的時刻,否則他不可能冒著敵機轟炸的危險,在一節火車車廂里奮力工作,為打通補給線日夜演算柳江大橋的數據;
他一定有過窮困潦倒的時刻,否則,他不會帶著一支設計現代化大橋的團隊,造纜車,干小工程,勉力維持生計。
以他為代表的一批人,一定經歷過許許多多至暗時刻,想過生死的問題,並在這個前提下,量度過自己的生命和事業、民族的前途和命運的,許許多多的問題。
03
建設中國人自己的長江特大橋
1948年,梅暘春懷著惆悵,在一篇文章中寫道:
「三十餘年以還國人倡建大橋之聲,不絕如縷,徒以國家多事,經費無著,久未實現……抗戰勝利以後,各方舊事重提……國庫支絀,民生凋敝,建橋工作迄今仍無法積極進行,良可慨也。」
一個落魄的橋樑工程師,歷經了許多漫長的日和夜,有千百原因讓他選擇躺平、放下或離開,但他終於都沒有那樣做。
終於,他等到了新中國的成立,武漢長江大橋的建設再次被提上日程。1953年,武漢大橋工程局成立,梅暘春擔任副總工程師。
中華民族第一次在客觀條件,在技術、人才以及全民建設國家的激情上,具備了建設長江大橋的條件。1957年,經過22個月的艱苦奮鬥,「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建成。
1958年,中央政府決定修建南京長江大橋,該橋成為中國第一座應用國產材料、完全國人設計、自行施工的長江特大橋。同時,武漢大橋工程局更名為鐵道部大橋工程局,周恩來總理代表國務院任命梅暘春為總工程師。
此時的梅暘春,已經59歲了。相比武漢橋,南京長江大橋的難度更大,而梅暘春的身體也相比建造武漢橋時更不如前,但他毅然接受了任命。
梅暘春帶領大家舉行了從橋樑上部到下部、從結構到技術的一系列研討會,確定了正式的建橋原則、橋樑方案、設計和建設隊伍。堅守在工地數年,不分晝夜地主持工作、化解各種棘手的問題,他一直是南京長江大橋的主心骨。
04
命運的玩笑:
「為什麼不讓我建完大橋!」
1961年秋冬之際,就在即將召開全國橋樑會議的當天中午,梅暘春在就餐時忽然控制不住拿筷子的手,接著徑直出溜到了餐桌底下。
他原本還想著只要休息一下,就能繼續參會,再進一步討論南京長江大橋的問題。不料,從此就再沒能站立起來。
此時的梅暘春,可能已經預見到命運的玩笑。他年少時便意氣風發,一路成為優秀的橋樑工程師,卻沒有趕上造橋的好時機。
捱到和平年代,新中國圓了他的建橋夢,他不辱使命,殫精竭慮,鞠躬盡瘁,然而他的身體卻無法支持他親眼得見南京長江大橋建成了。
天不能遂人願。
1962年早春,梅花盛放,梅暘春竟又能從病榻上坐起來了。趁他病情有起色,組織決定讓長期在大橋現場主持工作的梅暘春回北京休養。
行前,梅暘春提出再去南京岸碼頭望一眼他未竟的事業。當晚,梅暘春老淚縱橫,對妻子說:「老天爺為什麼這樣惡呀,不讓我建完大橋!」
5月12日,梅暘春的生命走到了盡頭,他始終沒來得及趕上回北京的列車,後來也沒有安葬在家鄉故地。他死在了長江邊。靈魂可能也留在了那裡。
六年後,南京長江大橋正式通車。它的建成,刷新了世界最長的「公路、鐵路兩用橋」的紀錄,震動中外。
05
在苦難中挺直脊樑
清華學子回到夢開始的地方
今天,孩子們在語文課本上讀到的南京長江大橋,已經是一個祥和的、令人驕傲的故事。以及,在共和國飛速成長的幾十年里,已有超過一百座長江大橋橫跨長江,貫通南北。
今人已對此習以為常。但諸君勿忘,在民族承受最深重的苦難時,在百廢待興篳路藍縷時,是那樣一群人,挺直脊樑,幾乎是沉默著,捱過那樣的日日夜夜。
梅暘春逝世六十年後,2022年,梅暘春的家人將他的全部資料都捐獻給了清華大學檔案館。
其中,有一份樸素的證書格外珍貴,那是南京長江大橋建設團隊獲得第一屆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的證書。因為梅暘春為工程所做的突出貢獻,他的名字赫然列在團隊之首。
今天
這份證書靜靜地躺在檔案館
展示在清華大學的殿堂
它的珍貴之處還在於
它讓我們記得
梅暘春從這裡走過
一代共和國的建設者從這裡走過
— THE END —
本文選自清華校友總會訂閱號(THAA1911),灼見經授權發布。
MORE
灼見熱文
國民抑鬱症藍皮書(2022-2023年發布):50%抑鬱患者為學生
在心裡種花,人生才不會荒蕪。
自從學劉姥姥心態去上班,我再也不內耗了
央視主持李梓萌:「貸款上班」20年,戴假髮出鏡,真實經歷讓人感嘆
36歲丈夫一夜往生,妻子、孩子的反應讓無數人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