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古籍保護與活化「恰逢其時」 字裡行間構築起文化自信

2023-02-07   速新聞

原標題:宿遷古籍保護與活化「恰逢其時」 字裡行間構築起文化自信

宿遷古籍保護與活化「恰逢其時」 字裡行間構築起文化自信

(速新聞記者 武蕾 通訊員 王景)紙頁輕薄,卻能承載文化厚重;書簡脆弱,亦曾歷經歲月滄桑。

古籍猶如中華文明的「時光匣」,是中華文化傳承的鮮活見證。

2022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提出「挖掘古籍時代價值」。2022年全國兩會上,「加強文物古籍保護利用」首次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古籍的保護利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矢志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讓古老的宿遷故事從泛黃紙張上「走出來」,伴著兔年新春的洋洋喜氣,隨著文化工作者們的孜孜以求,宿遷古籍工作進入了期待已久的「春天」。

走進市圖書館典藏室,工作人員按照規程打開上鎖的樟木箱,一本本嚴實包裹著的古籍呈現在眼前。「這些古籍是近年來我們通過捐贈、競拍、購買等渠道徵集並經專家鑑定後納入收藏的,大部分是清代宿遷地區名人的詩集、詞集,有助於直觀反映清代宿遷的人文歷史風貌,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賡續生生不息的宿遷文脈。」市圖書館館長王虎介紹,古籍特藏文獻是市圖書館保存各類文獻中最為珍貴和重要的文獻,也是地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歷史悠久、文脈綿長的宿遷,名家藏書盛極一時。值得一提的是,清代道光年間,譽滿南北的著名收藏家和著作家王相,建有藏書樓「百花萬卷草堂」「池東書庫」等,藏書40萬卷。但在時光流逝中,不少古籍在戰火中損毀。

「搶救性保護古籍,是開展古籍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前提。」王虎坦言,宿遷歷史上古籍資源比較豐富,但由於受戰爭、水患等影響,目前留存下來的古籍很少,而且大多散落民間。宿遷建市以來,特別是市圖書館成立後,古籍保護工作逐漸得到政府的重視,古籍徵集、收藏與民間古籍的普查、登記工作開始由市縣兩級圖書館等專門機構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當前,宿遷厚植文化底蘊為城市鑄魂,古籍保護與活化破題可以說是「恰逢其時」。

帶著時間的風霜走到今天,古籍里的一字一句都值得反覆推敲。此次古籍研究工作,宿遷多位資深文化研究者參與其中,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宿遷分院研究員、宿遷學院講師張福貴就是其中一位。

張福貴告訴記者,《痕夢詞》收王頤正所作詞十六首。王頤正為王相的三子,字子登,傳其家學,尤善填詞。說他傳其家學,主要是指家族中都是文人雅士,馮煦纂修的《宿遷縣誌》記載清代宿遷詩歌傳承有「自徐用錫,陳玉鄰,以王炯為最,陳環,葉道源繼之」,而王頤正學詩於長兄王炯,學詞於長嫂陳瑤以及長嫂的弟弟陳環,可見其家學淵源。

張福貴說,《痕夢詞》為詠景、旅次、悼亡之作,作者筆下的見聞多反映了咸同年間宿遷地方社會風情及士人之間的交誼,諸如懷念其妻子的一首詞《碧雲深·題內子鏡中遺像》「空相憶。瑤台夢斷無消息。無消息。春光一片,落花風急。月悴渾相識。渾相識。傷心容貌,望中難即。」詞中展現了作者對其妻子的懷念傷心之情。《痕夢詞》能夠刊刻流布,得以傳世,極其珍貴。

此外,清代王相的《無止境初存稿》《無止境集外詩》,陳錦鸞的《情景軒存稿》,陳玉鄰的《秦晉詩存》,卓筆峰的《借園詩存》,錢采的《願學齋吟稿》,卓洽的《靈石軒存稿》和民國張相文的《南園叢稿》等10餘本宿遷名人古籍文獻均首次進入市級館藏。

市文廣旅局劇目工作室主任馬志春對卓筆峰的《借園詩存》情有獨鍾。他說,卓筆峰又名卓借園,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宿遷人,長期居住在新盛街卓家大院(院址現建有卓家大樓),同生活於新盛街的王相住地相距咫尺。卓筆峰是王相的摯友,也是王相長子王炯的老師。他工詩善畫,學問淵博,生性洒脫,所著《借園詩存》二卷是其重要的代表作。

馬志春說,王炯在《〈借園詩存〉跋》中記載:「吾師性倜儻,少為諸生,不事帖括(唐代舉子把經書里難記的句子編成歌訣,以便誦讀,稱為帖括,後來通指科舉的文字),獨肆力於詩、古文辭,同輩咸目笑之。」 還說卓筆峰「空村風雨,冥坐孤吟,每一脫稿,神施鬼設,不可方物。暮年陶寫(意為怡悅情性,消愁解悶),樂此不疲也。」可見,其詩、文都是當時宿遷文化名流中的優秀作品。

開展古籍普查與保護,徵集入藏是前提,更為關鍵的是加強古籍整理研究,深入挖掘古籍文化內涵,促進古籍再生性保護和揭示利用。「古籍的再生性保護,需要推進古籍數字化建設。目前,我們正在啟動知識資源細顆粒度建設與標籤標引項目,圍繞館藏古籍開展數字化和影印等工作,藉助數字化手段,讓脆弱的古籍文獻永存『雲端』,促進古籍數字資源便捷使用和開放共享,並為後續整理研究《宿遷歷代詩歌》《宿遷歷代別集點校》等提供幫助。」王虎說。

搭建好古籍典藏通往當代受眾的橋樑,同樣是下一步古籍工作的重點之一。「為了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我們採取雅俗共賞的呈現方式,從國家圖書館出版社購買了中華古籍再造善本51種近600冊原風貌經典古籍影印本,方便讀者欣賞原汁原味的古籍魅力;同時我們還將通過經典誦讀、展覽展示、影印出版和文創產品開發等方式,使之融入日常生活,更好地挖掘古籍的當代價值,為群眾提供更豐富的文化滋養。」王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