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1953年7月,中國、美國、朝鮮三方在板門店簽署了《朝鮮停戰協定》。
美國人的心情很鬱悶,他們怎麼也想不到會成為戰爭的輸家。
停戰之後,美國對於韓戰中的失敗,依舊耿耿於懷。
為了分析失敗的原因,白宮方面召集了一大批軍事專家,而這些專家分析一通之後,得出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結論:「要是換了彭德懷,我們就有勝算。」
彭德懷
挂帥人選
彭德懷作為志願軍的總指揮,他在戰場上的表現,的確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戰爭的走向,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克敵制勝的關鍵所在。
美國人在朝鮮戰場吃盡了苦頭,對於彭德懷這個對手,他們恨之入骨,又不得不承認彭德懷能力不凡。
正因如此,美國人做起了春秋大夢,認為如果韓戰的總指揮不是彭德懷,那美國就會成為勝利者。
這完全是精神勝利法,因為,即便不是彭德懷挂帥,中國也有其他的將領能夠扛起這個責任。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心面前,美國人做再多的美夢也是枉然。
不過,或許是當年的失敗太慘重,所以幾十年來,他們不斷推演抗美援朝的另一種「可能性」,幻想自己在沒有彭德懷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取得勝利。
但問題來了,不管美國如何假設,抗美援朝,中國方面肯定會有人挂帥出征。
不是彭德懷的話,誰最有可能是挂帥之人呢?
美國方面經過反覆猜測、推導,最後終於得到了答案,最有可能替代彭德懷挂帥的人,是粟裕將軍。
這種假設,毫無疑問的引發了中國網友的嘲諷。
美國人難道以為把彭德懷換成粟裕,這場仗就能贏了嗎?
一些中國網友更是發表評論:「遇到粟裕,你們輸的更慘。」
粟裕
美國人覺得粟裕當年有可能挂帥,這倒不是胡亂猜測。當年毛主席和中央都有過這種想法,一些歷史資料也可以證明,讓粟裕挂帥,是抗美援朝的主流方案之一。
在1950年7月的時候,毛主席給粟裕發去了一份電報,內容是:「現有重要任務委託粟裕同志執行,請粟於7月16日前將三野事務處理完畢,並於7月18日來到北京接受任務,粟來時可隨帶秘書及參謀人員數人。」
而就在電報發出的不久前,北京召開了國防會議,主要討論的就是朝鮮問題。
當時我們還沒有做好開戰的最後決定,但是,美軍囂張地將戰火燒到了中國邊境。
所以,毛主席認為,這場仗是必須打的。
為了保證勝利,中央抽調兵力,組建了東北邊防軍,以應對隨時可能爆發的戰爭,司令員就是讓粟裕擔任。
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粟裕是抗美援朝挂帥的首選。
實力不凡
中央選擇粟裕,有幾個比較重要的原因。
首先,抗美援朝戰爭,可以預料到是大規模兵團作戰,而在我國諸多的開國將領之中,指揮過大規模兵團作戰的人其實不多,粟裕在這方面的能力是比較突出的。
在粟裕後來的訃告里,還專門有一句「尤擅指揮大兵團作戰」。
所以,讓粟裕去指揮朝鮮戰場的千軍萬馬,是合情合理的。
另外,粟裕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家,尤其擅長打逆風仗。粟裕軍事生涯之中的幾場經典戰役,基本都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而且出其不意,用兵如神。
林彪當年這麼評價:「粟裕盡打神仙仗。」
在調兵遣將,創造戰機方面,粟裕顯得尤為靈活,在己方劣勢的情況下,也能找到敵人的弱點,進而利用弱點擊垮敵人。
恰恰我們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就需要採取粟裕的這種策略。
因為我們不得不承認,當年的志願軍和美軍整體的硬實力上,存在巨大的差異。
當時的美軍基本已經實現了軍隊的現代化,高精尖武器層出不窮,有人評價美軍武裝到牙齒,這不是開玩笑。
我軍當時則剛剛經歷了連年的戰爭,在百廢待興的大環境下,我軍的物質條件很差。
不要說高端的武器了,我們就連棉被棉衣這些基礎的生存物資,都沒辦法保證一人一套。
這樣兩支軍事發展水平相差了足有二十年的軍隊,一旦在戰場上交鋒,我們志願軍是很難取得勝利的。
所以對付美軍,戰略戰術非常重要,將領必須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本領。
粟裕簡直太適合這個任務了。
因為,在粟裕漫長的軍事生涯之中,他不止一次從絕境之中找到生機。
這主要是因為粟裕軍事指揮的前期,經常孤軍作戰,不冒險找機會的話,勝利絕無可能。
這樣特殊的經歷,塑造了粟裕獨一無二的作戰風格。
還有一個原因是,粟裕是新中國一眾開國將領之中,最先接觸到海陸空協同作戰的。
眾所周知,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我們的海軍和空軍建設其實都是白紙一張,這也就導致我軍大部分將領,只擅長指揮陸軍。
但抗美援朝,只依靠陸上作戰,顯然是不夠的。
因為美軍方面有著完備的海陸空三軍,整個軍事防線是極其堅固和完整的。
我軍在戰爭初期,其實也就是吃了這方面的虧。
美軍依靠空中支援,對我軍狂轟濫炸,導致我軍的後勤線一度陷入癱瘓。
同樣是因為對於美國空戰的顧慮,毛主席在開戰之前,囑咐前往蘇聯進行交涉的周總理,一定要和史達林談好空軍援助的事情。
他還提出,如果蘇聯方面不給予空中支持的話,我們就只能暫緩開戰。
由此可見,當時的抗美援朝指揮官,需要具備指揮海陸空三軍的能力。
而巧合的是,建國之後,我國針對海軍和空軍的建設,最直接的目標是要解放台灣。
當時,粟裕正是攻台計劃的指揮官。
盤踞台灣的蔣介石在對岸囤積兵力,又依賴美國的援助構築放線,為武力解放台灣增加了很多難題。
基於這個前提,粟裕在後續給中央的電報里說:「此次作戰,以陸軍為主,但必須有海空軍配合,不僅必須加速我們的海空軍建設,而且要使參戰部隊學習掌握陸海空協同作戰的新作戰方法。」
因此,在長達數月的攻台準備工作中,粟裕接觸到了大量的海陸空協同作戰的寶貴經驗。
在出任邊防軍司令後,粟裕同樣考慮到了三軍作戰的問題。
所以,他很快就召集了各個部隊的空軍參謀,對於美國空軍的主要打法和作戰方略進行了系統性的研究。
另外,中央還把海軍司令肖勁光也調到了邊防軍擔任副司令,邊防軍在粟裕和肖勁光的指導下,進行過幾次模擬演練。
這種種事例證明,在當時,粟裕是帶兵出征朝鮮的極佳人選。
但最後,粟裕卻並沒有出現在朝鮮戰場。
輸贏成敗
這完全是因為一個原因,那就是粟裕令人擔憂的身體狀況。
粟裕在建國前的戰爭中,曾經多次負傷,而且始終沒有根治。
甚至,在粟裕遺體火化後,人們還在他骨灰里發現了殘存的彈片。
所以,粟裕多年來一直深受傷病的困擾。
建國之後,由於還要籌備台灣解放的事宜,粟裕的健康狀況進一步惡化。過去的頭痛、失眠進一步加重,又診斷出了嚴重的高血壓和腸胃疾病。
到了抗美援朝前夕,粟裕的身體狀態已經很難支撐高強度的工作了,不得不回到北京進行長期的休養。
而抗美援朝這項任務壓力更大,朝鮮的環境又十分惡劣,許多年輕體壯的幹部到了朝鮮之後,都或多或少出現了身體超負荷,粟裕當時的身體是肯定支撐不住的。
所以,在斟酌之後,粟裕沒有出現在出征朝鮮的名單之中。
粟裕對此感到遺憾,不過,假如粟裕得知,美國人居然覺得將彭德懷換成粟裕,美國就能取勝,恐怕也會哭笑不得。
如果真的按照美國人的假設,把抗美援朝的總指揮換成粟裕,會發生什麼呢?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我軍和美軍總體的優勢劣勢,不會因為總指揮官的變動而發生改變,美軍強在裝備人數,我軍強在戰術。
在這個大前提下,由於粟裕和彭德懷指揮風格的不同,一些戰爭的具體發展,可能會出現一定差別。但如果以為美軍能取勝,未免太輕看志願軍了。
美軍最初的指揮官是大名鼎鼎的麥克阿瑟,這是一位很有個人特色的指揮官。麥克阿瑟初入朝鮮,就是打算憑藉飛機坦克,一路平推,而且,這個戰術在初期是很有效的。
不過,在彭德懷連續發起第一次、第二次戰役,打破了美軍的閃電攻勢之後,麥克阿瑟過度依賴武器的辦法就不奏效了。
我軍當時對抗美軍,主要就是以己之長,克彼之短,對付人數龐大的美軍,我們採取誘敵深入,分割包抄的形勢瓦解,同時發揮夜戰的優勢,讓美軍失去還手之力。
對於朝鮮的地形,我軍也做了充分的研究,但凡埋伏,通常都可以取得成功。以至於後期的美軍一有風吹草動,就懷疑山上埋伏著志願軍,徹徹底底被打出了心理陰影。
如果換成粟裕,這些大方向的戰略戰術,大機率是不會改變的。而且,粟裕是個很能出奇制勝的將領,如果他親臨現場,或許能夠想出更多精妙絕倫的殲敵之策。
粟裕的指揮統帥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朝鮮戰場,我軍投入了大規模的兵力,能夠調度這些來自天南海北的士兵,本身就是個很大的學問。
不過,作為指揮官的彭德懷出色的完成了任務,同樣作為革命時期走出來的優秀指揮官,粟裕也具備這樣的能力。
事實上,因為我軍團結精神的傳承,所以人們相信,新中國絕大多數將領,都能維護好部隊的團結,讓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一支軍隊,如果能做到軍紀嚴明,團結一致,同時又具備足夠的謀略,那麼,距離勝利也就不遠了。
警鐘長鳴
而且,由於粟裕經常在逆境之中求生存,所以,把粟裕放在朝鮮戰場的環境之中,面對戰術上滿是漏洞的美軍,他或許能夠發揮的比以往的戰鬥更加精彩。
美國人或許應該慶幸,粟裕沒有奔赴朝鮮,因為這樣,他們還能安慰一下自己。
如果粟裕在朝鮮,美軍會迎接一次更慘烈的失敗。
無論是今天那些誇誇其談的美國軍事專家,還是幾十年前那些自視甚高的聯合國軍,他們都拚命在中國身上找問題,希望提出一些無聊的假設,給自己當年的失敗找理由。
彭德懷戰勝了他們,他們歸咎於彭德懷「發揮太好」,歸咎於當年的麥克阿瑟戰術失敗,亦或是責怪當年的聯合國軍不夠「英勇」。
可這一切,從來不是問題的核心,根本的問題在於,美軍所進行的,是一場明晃晃的侵略,他們以野蠻的方式,干涉了朝鮮半島地內政,也侵害了中國的邊境安全。
在這樣的前提之下,美軍的所作所為,違背了正義,必將激起強烈的反抗。
無論是中國還是朝鮮,無論當年身在朝鮮的是哪一位將領,都會和美國殊死相拼。
所以,勝利的天平永遠不屬於美國。
在朝鮮,在後來的越南和中東,美國一次次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今時今日,美國的專家裝模作樣的分析,本質上還是對於失敗的不甘。
他們在戰爭中為無數百姓帶去了深重地苦難,但他們卻沒有認真的反思,自己對於戰爭的責任。
美國這樣一個對手,讓人不得不警惕。
如毛主席當年所說的一樣,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
所以,抗美援朝的精神不能丟棄,我們需要帶著這樣的精神,應對未被消滅的敵人。
參考資料:
粟裕《粟裕戰爭回憶錄》
洪學智《抗美援朝戰爭回憶》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