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 | 溫子仁:《電鋸驚魂》為他敲開好萊塢的大門

2023-12-12     新民周刊

原標題:深挖 | 溫子仁:《電鋸驚魂》為他敲開好萊塢的大門

深挖 | 溫子仁:《電鋸驚魂》為他敲開好萊塢的大門

這位曾經以拍恐怖片聞名的鬼才導演,如今已是華納兄弟的台柱子。

文 | 阿 布

好萊塢最受追捧的東方面孔,除了吳宇森和李安,大概就要數到James Wan,溫子仁了。上周開始,溫子仁帶著新作《海王2》的男主角傑森·莫瑪,一行人在中國「特種兵式」路演,先後打卡了北京故宮、長城,上海黃浦江、影城,又馬不停蹄趕往成都。

溫子仁和海王在故宮

海王在長城放飛

上海的發布會選在黃浦江上的一艘遊輪里,很有點海王出海的幽默感。傑森·莫瑪果真魁梧,他上船的時候,感覺不大的遊輪吃水都深了幾厘米,船身微晃,有小小的眩暈感。

站在他身邊的溫子仁看起來只有一半大小,不過這並不妨礙他小身材大能量,一開口聲線嘹亮,侃侃而談。這位曾經以拍恐怖片聞名的鬼才導演,如今已是華納兄弟的台柱子。

溫子仁

他對上海讚不絕口,說:「我是看著關於上海的電影長大的,當我今天來到這裡時,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看起來像一座未來的城市。這看起來像是科幻電影中的東西,令人難以置信。」

「嚇唬人很酷!」

絕大多數觀眾知道溫子仁,都是從他艷驚四座的出道恐怖片《電鋸驚魂》開始的——電影最後5分鐘,不知道曾令多少人魂飛魄散。

《電鋸驚魂》

從2004年第一部,到2023年第十部,《電鋸驚魂》成為好萊塢最長壽的系列恐怖片之一。溫子仁除了執導第一部,也擔任了後續9部的製片人。在美國,因為好幾部電鋸都是在萬聖節公映,一度也形成了萬聖節看電鋸的風氣,就像日本人過年必看寅次郎,中國人大年初一要看喜羊羊。

一度,電鋸系列傳出過拍到第八部結束的消息,結果呢,後續越來越套路化的敘事也沒能擋住它一路驚魂的節奏,9、10又相繼出爐,甚至第十部還回了春,在各大電影打分網站逆勢而起了——真·大IP,靠它吃一輩子都行的那種。

溫子仁當然也因為電鋸系列聲名大噪,應了那句業內名言:「在電影世界裡脫穎而出的最快方式是拍一部恐怖片。」

2014年,也就是《電鋸驚魂》第一部公映十年後,溫子仁和劇組主創一起參加回顧活動,講到過當年拍攝這部長片處女作的故事:

溫子仁是華裔,出生在馬來西亞,成長在澳大利亞,大學就讀於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的藝術學院。當時同學們都在討論《去年在馬里昂巴德》,法國新浪潮電影,只有他和另一個同學在討論《鬼玩人》——那個同學就是雷·沃納爾,《電鋸驚魂》的編劇和主演。電影里三個男人,一個鋸腿,一個趴著,另一個就是他:

老搭檔雷·沃納爾(Leigh Whannell)

溫子仁說,在澳大利亞拍電影,一般有政府出資和自己籌錢兩條路:「政府會給你200萬美元左右,但是他們肯定不會讓你拍《電鋸驚魂》。自己籌錢的話,我只能籌到1萬美元吧,1萬美元能拍什麼?不就是兩個男的在一個廁所里醒過來,發現房間裡有一具屍體……」

他把這個點子告訴了雷,雷也覺得很好,十分鐘後給他回電,說:片名我想好了,就叫SAW,每個字母都往下滴血。

但是因為那會兒雷還有別的工作,加上懶,不知道咋寫,所以編劇就編了一年。溫子仁一度失業6個月,快連房租都付不起,要靠給人拍婚慶視頻謀生(怎麼和中國某些文藝片導演一樣)。

寫完了劇本拿給澳大利亞的製片人看,對方說喜歡,但是找不到投資。就這樣又擱了兩年。有一天接到消息說,美國加州那邊有人喜歡,叫你過去聊聊——你沒猜錯,就是專拍恐怖片的獅門影業。

然後溫子仁和雷兩個人火速籌了8000美元,先拍了一段短片——後來這段片子人稱《電鋸驚魂0.5》——拿到好萊塢去見製片人,證明他們不但能導還能演。

《電鋸驚魂0.5》

「這個短片成了我的敲門磚。」溫子仁說,獅門的人看了,問他們:「你想導嗎?你想演嗎?那就開動吧!」兩人蒙了:「這幫人在開玩笑吧,怎麼可能這麼簡單?」

結果一個多月後,《電鋸驚魂1.0》就正式開拍了,這一個多月里還有大部分時間都在等溫子仁的簽證辦下來,實際準備工作只有5天,拍攝周期也只有18天。

就這樣,120萬美元的投資,工期23天,回報的票房是1.039億美元,利潤有百倍之高。

2023年《電鋸驚魂10》

「天啊,我也沒有想到一個小製作會發展到這麼大規模。」溫子仁說,「10年過去了大家還在討論它。觀眾會自問:如果我在這種(廁所)情境下,我會怎麼做——我覺得這是電影最大的成功。」

中西合璧的雙重恐怖

雖然《電鋸驚魂》(尤其是續作)里有不少血漿橫飛的鏡頭,但溫子仁式的恐怖並不是只有美式血漿。到了《潛伏》系列和《招魂》系列,他有意地減少了血漿的成分,更加注重營造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儘管片中有不少鬼娃娃、驅魔人這樣的西方恐怖經典元素,但整體讓人感覺更有亞洲恐怖片的氣氛——家常、生活化,看起來像是身邊就會發生的事,因此更加恐怖。

《招魂》

這種東方式的恐怖,可能與他的中國親緣不無關係——父母在家都說中文,媽媽說閩南話,爸爸說客家方言,從小他會在家裡聽到很多中國和馬來西亞的恐怖故事。因為母親喜歡看電影,他也一起跟著看,記得看的第一部電影是《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暗黑的故事讓他覺得,「迪士尼的卡通都很嚇人」。長大後拍《致命感應》,他也覺得姐妹一起破案的故事就像是恐怖版的《冰雪奇緣》。

《致命感應》

14歲時,父親去世,導致溫子仁經常做噩夢。但這些噩夢裡的情節,後來也成為他電影里的靈感。他喜歡在日常生活中投射各種恐怖的想像。比如說到家停車,倒車入庫的時候就會想像車後有一個人影被撞倒,但是下車去看的時候又發現壓根沒有人……

他會想像人在睡覺的時候,靈魂脫離身體,飛到另一個次元——這個想法後來被拍成了《潛伏》。他也會想像人睡醒以後發現自己身上滿是抓痕,於是拿攝像機對準熟睡的自己——但是有人先他一步拍了《靈動:鬼影實錄》。當他的妻子向他描述一些人的病情,他的恐怖片雷達就會轟鳴,想到如何把這些搬上銀幕。

這個《電鋸驚魂》系列的代表木偶也是溫子仁親手用黏土、衛生紙、桌球做的,靈感可能來源於鬼娃娃和東方腹語術。

雖然恐怖片是一條成名捷徑,雖然也有很多電影人瞧不上恐怖片,但優秀的恐怖片並不容易拍——尤其是現在粗製濫造的那麼多,觀眾的受驚嚇閾值早就被抬高了,輕易嚇不到他們。

溫子仁對恐怖片有自己的思考,他曾說,現在的恐怖片有太像動作片和太低智兩個問題:動作式恐怖片動不動就發瘋,《閃靈》雖然也發瘋,但它講的是主人公的經歷;恐怖片也不是只能低智,像《第六感》《沉默的羔羊》,就都不是蠢蠢的血漿片——正是這些決定了《閃靈》《沉默的羔羊》《第六感》可以名垂電影青史。

這個頭套的靈感不知道有幾分來源於《沉默的羔羊》。

對於大多數劣質恐怖片中常見的「jump scare」(一驚一乍,突然出現個鬼臉或者突然來段嚇人音樂什麼的),他也有自己的看法:「我並不是說jump scare不好,因為現在充滿創意的jump scare真的越來越難設計,它和製作任何類型的電影一樣難。充滿創意的jump scare是很難做到的。但我也不想在電影里用到很多的jump scare。」

《潛伏》

獅門的製片人說得沒錯,看起來溫子仁是靠恐怖片一夜成名,但他其實是學院科班出身的導演,對於拍片有自己非常明確的想法,他研究過很多不同類型不同年代的恐怖片,而且電影之外他的畫作也非常好——《電鋸驚魂》的分鏡畫都是他自己畫的,鋼筆畫,細節很多。

說起來,溫子仁給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他總是有一種「特別清楚自己在做什麼」的篤定,胸有成竹。

《電鋸驚魂》不僅敲開了獅門的大門,2015年,溫子仁又用更多的系列代表作敲開了環球大商業IP《速度與激情》的大門——當年《速激7》主演范·迪塞爾和原導演林詣彬發生矛盾,林詣彬退出,溫子仁救場如救火——就算遭遇主角保羅·沃特的意外身亡,也還是完成了拍攝,並且以2億美元成本換回15億美元票房,登頂當年度全球票房冠軍。

當時的溫子仁已經不再滿足於自己只是一個「恐怖片之王」,他說:「我一直想嘗試拍攝一部大製作電影。讓人們看到我除了低成本恐怖片,還有拍攝其他類型片的能力。」

因為《速激7》的成功,2018年,DC漫畫的大IP《海王》又向他張開雙臂。當時他曾對媒體說:「海王這個角色,說實話大家都知道他總是受其他超級英雄嘲笑的,所以最開始我有猶豫是否要執導這樣一個片子,但我越想越覺得,作為一個拍恐怖片出身的電影人,我總是有一種從底層小人物翻身反抗的那種精神,所以我越想越覺得海王就可以是這樣一個有機會翻身的角色。」

海王身上也有溫子仁的影子

如果說鋼鐵俠拯救了漫威,那麼《海王》從某種意義上也是DC的救市之作。第一部《海王》全球票房11.48億美元,僅中國就收穫20億元人民幣。

2018年時溫子仁就來到北京做《海王》的全球首映,他把那次經歷稱為「回家」。今年《海王2》同樣親自到中國,而且中國的首映(12月20日)也要比美國還早2天,可見對中國市場的重視。

在上海影城和粉絲自拍

他說,放在十年前,根本無法想像能拍《海王》這樣的電影,因為技術上首先就不可能。電影里的大部分場景都在水下,2018年拍攝第一部時,是「濕戲干拍」,演員們穿著特別製作的複雜服裝,被一個像「音叉」一樣的框架托舉起來,再輔以綠幕CG,使得成片中看起來就像他們真的在水裡漂浮一樣,頭髮絲都帶著動態。但這種拍攝方法使得演員本身束縛很大,困在僵硬的設備中難以施展。

到了這一次拍續集,溫子仁和他的視覺效果團隊又採用了一種全新的技術:「Eyeline Studio」——利用一個特製的圓形艙室,內設136個攝像機,固定在演員周圍——從腳底到頭頂,全方位覆蓋。艙室內,演員穿著全套戲服站在中央,頭戴傳感器頭帶,可以看到一個360度等離子牆,顯示場景的視覺效果。艙室的尺寸剛好足夠容納一匹機械馬,以捕捉演員騎在各類海洋生物上的畫面。所以最終能在銀幕上呈現亞瑟騎著巨型海馬,在亞特蘭蒂斯的中心與黑蝠鱝激戰的震撼畫面。「非常酷,你會看到的。」溫子仁說。

影城現場

據說第二部的靈感來源於1965年的義大利恐怖電影《惡魔星球》。「黑蝠鱝和他的船員,他們扮演的黑衣人偶然遇到一些古老的技術,因此我這部電影的靈感很大程度上來自於老電影和老漫畫書,我沒有把更現代的東西放進去。我的大部分靈感都來自《辛巴達歷險記》《水手》及Ray Harryhausen(特效大師),還有那些老派的東西。」溫子仁說,「我喜歡這部電影的一點是,它涉及了一些黑暗的主題,與第一部相比更加成人化——怪獸在很多方面都是一種隱喻,對嗎?如果我們做得太過分,如果我們做的事情不夠尊重地球,就會釋放這些怪物。」

有趣的是,雖然《海王》是一部超英電影,但溫子仁一再將自己對家庭的理解放入其中,電影里充滿了那種東方人特別能理解的親子關係。

他說,《海王》的主題其實是一個人試圖在這個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因為他覺得自己既不屬於這裡,也不屬於那裡。他自己是出生在馬來西亞的華裔,成長在澳大利亞,如今又在好萊塢發展,也有和海王相似的經歷:「知道自己和大家是不一樣的,很多時候都需要去想辦法融入大多數。直到有一天,當自己內心真正成熟,才發現其實兩邊的世界你都可以擁有。」

小成本拍了,大製作也能駕馭,不由得讓人對溫子仁的未來充滿了期待。除了鬧鬼的房子和超級英雄,他還會拍什麼?我個人會期待看到他的第一部喜劇片——因為他說自己想像力很豐富,而且目測很有幽默感。或許《海王1》中擊鼓的章魚是他喜感上的小試牛刀?據說《海王2》里加了更多搞笑元素,他說:「你在做的時候會覺得自己很傻,但是你必須接受自己看起來很傻的樣子。」

當然,他也說過自己喜歡喬治·盧卡斯、喜歡史匹柏、喜歡詹姆斯·卡梅隆,最喜歡的中國故事是《西遊記》——所以未來如果拍出一部盧卡斯氣質、溫子仁招牌的西人版《西遊記》,大概也不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6574499a198f1f6d032208e7494f37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