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印度工廠擴編,大陸市場有能力再造「富士康」

2023-10-30   王新喜

原標題:富士康印度工廠擴編,大陸市場有能力再造「富士康」

文/王新喜

富士康被查,引發的熱議仍在持續發酵。

此前據《環球時報》報道,國內兩大部門分別對富士康進行調查,首先是稅務稽查,查有沒有偷稅漏稅。其次是用地調查,主要是調查有沒有囤地。

這次調查,出現了不少偏向富士康的聲音。有業內人士認為,如果過於嚴查,可能會導致解決了120萬打工人就業的富士康也涼了,而對於有些城市來說,富士康就是外貿的半壁江山,如果富士康因為各種原因離開大陸,大陸是否能出現一個接近富士康這種規模的代工公司把代工業務接納過來,目前看應該存在不少要解決的問題。

富士康印度廠區擴編,轉移印度的決心非常大

事實上,這些觀點的本末倒置之處在於,不是查富士康導致富士康涼了或者走了,而是富士康一直在轉移一直在逃離,轉移印度的決心非常大。如果還放任不管,等到富士康轉移完了,國內還沒有應對之策,就晚了。

從目前最新的消息來看,為了進一步開拓印度市場,鴻海集團加大了對印度的投資,並計劃擴建清奈廠區。近日,鴻海集團宣布將在印度清奈廠區進行大規模擴編,預計員工數量將從目前的4萬人增加到20萬人。

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廠經歷過罷工,經歷過員工的縱火事件,經歷過各種問題,給富士康帶來了巨額的損失,但依然不改富士康重金投資印度的決心。現在產業鏈的競爭已經白熱化了,富士康以前紅利吃盡,要土地給土地,要稅收優惠給稅收優惠,現在這樣大規模的向印度轉移,很難說沒有問題。

客觀來說,這些年富士康在大陸發展也是存在一些問題的,比如說各地為了吸引富士康,做了很多稅收減讓,有些是正常的,有些可能就是違反國家稅務原則。深圳市稅務局對富士康在深圳的多家工廠進行了稅務檢查,發現存在違規行為,自然資源部門也發現了富士康在崑山的部分工廠存在違規用地的情況。

在用地方面,我們為了建立智慧型手機產業鏈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但是廉價給的土地,富士康竟然還能建商品房賣,以市場價向其他企業轉售土地或者「出租土地」,在過去三十年,富士康全國四十多個產業園,轉賣獲利或者「超期閒置」的土地太多了。

作為一家上市公司,富士康的經營決策既受市場因素影響又受股東因素影響,在享受完中國大陸優惠政策後,富士康把工廠搬到了美、印等地,並關閉了近 20 家工廠。此前有媒體爆料,深圳富士康已經拆除了8條產線,並解僱了不少新員工,對於老員工開始鼓勵休假,而富士康卻在印度正在瘋狂招工。

付出如此代價換來的產業鏈,富士康很早就在潛移默化螞蟻搬家的給你拆了,這些問題不能再無視了。

在富士康不斷向印度、美國遷移的時候,中國的「惠台」政策是否還得持續?

根據金燦榮教授的說法是,很多年前,外資還有台資是受到一些超國民待遇的,這種情況在一段時間可以理解,畢竟那個時候我們資本稀缺。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那就得一視同仁,內地企業怎麼監控,對港資、台資也得一樣監控。

富士康深耕大陸多年,發展到今天,廠區達到40多個,其員工總數超過100萬。如果富士康走了,出現大規模的失業,這種想法是建立在兩個前提之下,其一是,富士康的核心價值無可替代,中國大陸無力承接富士康在大陸的業務。其二,富士康可以不依賴蘋果,獨立做決策。

事實上,這兩個前提都不成立,且後者影響前者。

富士康若下決心要走,中國大陸或再造「富士康」

首先,我們知道,富士康的核心營收是來自蘋果,一直是跟著蘋果的大戰略走的。從目前來看,中國大陸的營收占據了蘋果近20%,蘋果不可能放棄中國大陸市場,庫克前段時間表示,目前超95%的產品仍在中國製造組裝,希望與國內供應鏈共贏。

庫克不放棄中國市場,這說明大陸肯定要有代工廠來滿足蘋果組裝代工的需求。在當下,業內認為,郭台銘參選實際等同於保送頑固堅持「台獨」立場的民進黨參選人賴清德上台。這無疑對富士康在大陸的業務造成了巨大的不確定性。

蘋果利潤的25%來自中國,但iPhone15系列的中國大陸零件價值(2%)已經是整機總價的零頭,這在當下引發了一些不滿,在這種情況下,為確保中國市場的共贏格局,蘋果必須把代工業務放在中國大陸,才能確保它在中國市場更好的穩定經營。

馬雲曾經說,未來教育在,新東方未必在。同樣的道理,蘋果的代工業務在中國,但未來富士康未必在。如果富士康不穩定、靠不住,蘋果就選擇另一家在中國市場替代它。

事實上,從當下來看,蘋果與另一家公司的聯繫已經越來越緊密——立訊精密,根據金融界報道,富士康被調查,蘋果已越來越離不開立訊精密。很長時間以來,富士康的鄭州工廠一直主導著蘋果的iPhone組裝業務,但是分析師指出,立訊已開始承接富士康無法完成的蘋果訂單,目前正在蠶食富士康的蘋果業務份額。

前段時間,蘋果去了立訊精密,很明顯是更加傾向於讓立訊精密承接更多的業務,立訊的年報顯示,去年,該公司最大客戶為其貢獻了73%以上的營收。儘管沒有明說,但這個最大客戶就是蘋果。

蘋果也意識到,郭台銘作為商人參與政治,攪動台海風雲,對於它在大陸的業務來說,是一個越來越不穩定的因素。

天風國際證券知名分析師郭明錤表示,立訊正在為蘋果2024年推出的高端iPhone處理業內人士所說的「新產品導入」(NPI)工作。新產品導入指的是蘋果與其代工商合作,將產品設計和原型轉化為詳細的製造計劃的過程。在此之前,新產品導入工作幾乎被富士康壟斷了。

從數據來看也是如此,過去很多年,蘋果的代工廠只有富士康一家,後來立訊精密增長強勁,在 iPhone14 這一代,立訊精密的占比達到了 30% 左右,在iPhone15 這一代,是富士康+立訊精密+和碩代工,留給郭台銘的代工訂單占比是 58%。立訊精密與和碩的占比進一步提升,立訊精密、和碩等代工廠的占比未來很可能會進一步提升,比亞迪或許也有可能承接部分蘋果的代工訂單。

客觀來說,富士康做到今天的規模,目前在中國大陸還沒有一家代工廠可以完全的替代,但在未來幾年,三家、甚至四家廠商來消化富士康的產能是沒有問題。因此,富士康如果要逐步撤出,那麼大陸幾家不斷發展壯大起來的代工廠很可能就能承接富士康的代工業務。

而且從國內產業鏈的發展來看,華為已經接手了蘋果產業鏈的外遷,帶動了整條國產供應鏈的壯大,為華為代工的比亞迪的製造組裝業務也有可能持續壯大,接管部分富士康的組裝工作。

十年前,中國因為缺乏足夠的資本和高端技術,必須依賴富士康。但現在,中國初步完成進行科技轉型,有能力承接填補遷離的產業鏈,畢竟,龐大的消費市場在中國,蘋果的代工業務就會放在中國,不是富士康來完成蘋果的代工組裝業務,就是由其他廠商來完成。

因此,富士康如果衰落,如果要走,鄭州等地的廠房與設備或許就會有其他廠商來接收,蘋果在中國大陸發展,需要的是更加穩定、更具確定性的代工廠商,蘋果與中國大陸有共同的利益訴求。

無論是立訊精密、和碩、比亞迪都在快速發展,華為帶動的國產供應鏈也在發展,由幾家廠商合力再造一個富士康,實現對富士康業務的替代,代工市場形勢的轉變,或許在未來幾年就會發生的事情。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作者微信公眾號:智能新連接